現代建筑進入中國后,為了適應中國獨特的文化,許多建筑師或多或少地、有意識地在設計中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相結合。這種追求的極端即是仿古建筑——以現代的技術極力模仿傳統建筑的形式,但為了適應功能需求某些部分加以適當的變化。這種仿古建筑常常因為形式限制而犧牲一定的功能。除此之外,在遵循現代建筑基本的功能、空間和形式的基礎上加入適當的傳統裝飾元素也是一種體現中國特色的處理手法,這種手法常常顯示出一定的古典主義裝飾傾向。 當代最早的、能夠完全跳出古典建筑框框的、但又在現代建筑中表現出一定中式意境的建筑師當屬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 20世紀70年代,應中國政府的邀請,已經聲名遠揚的建筑大師貝聿銘接手設計香山飯店。沒有選擇在繁華的地段,沒有采用當時流行的高層建筑形式,也沒有采用那個時期摩登的玻璃幕墻,香山飯店最終展現的成果應該說讓絕大部分當時的中國人非常失望。時至今日,我們反過頭來才理解了大師超前的意識,也理解了當地文化在建筑中的重要性。 香山飯店占地面積30000㎡,總建筑面積36900㎡,1982年建成開業。建筑結合地形采用水平延展的多層院落式布局,盡可能將建筑體量壓縮至最小以減少對周圍自然環境的影響(即便如此,從山上向下看,仍然影響較大)。建筑基本只是采用用了傳統江南民居常見的白、深灰兩色,顯示出中式建筑獨特的淡雅。 平面布置圖 入口 從花園看建筑 大師非常重視整體中的園林設計,特別注意借景入室,但實際還是很難找到園林和建筑融為一體的感受。同時,由于北京的氣候情況以及星級酒店的舒適性需求,人和自然之間總是隔著一道屏障(玻璃窗),完全沒有南方園林中人與自然合一的感受。 封閉的連廊完全失去了園林中連廊的意境和感受 室內設計同樣體現了一定的傳統特征,青磚勾勒、白墻、木飾面;方、圓等傳統形式的漏窗,這些元素反復出現,簡潔明快,但以現今的觀點看某些位置卻顯得過于平淡。 然而,由于后期糟糕的管理,現在的室內氣氛完全變得庸俗不堪,讓人不勝唏噓。 庸俗雜亂的室內家具、配飾完全破壞了建筑原本的空間意境 客觀上說,香山飯店更多地是在形式上能夠尋找到傳統的符號,在空間上、室內外聯系上都很難體會出挈合我們精神需求的中式意境。 除此之外,對香山飯店更多的質疑來自于其對香山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南方建筑形式與北方環境的挈合程度。 貝聿銘在國內設計的第二個新中式建筑當屬蘇州博物館新館(2002年開始設計,2006年建成)。這時候,大師貝聿銘已然快90高齡了。雖然囿于大師的聲名,吹鼓者眾,但不得不說,這是大師設計生涯里的一個較為平淡的作品。 蘇州博物館新館位于歷史保護街區范圍,緊靠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平天國忠王府,占地面積約10750㎡。基于“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思路,設計采用院落式布局,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筑風格,從體量和色彩上盡可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平面布局分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而西部為展區;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休憩服務以及行政管理等功能,該部分還將成為與忠王府連接的實際通道。
從形式上不難看出大師之前設計的卡塔爾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日本美秀(miho)美術館的影子,這與所謂中國建筑、蘇式建筑除了色彩(黑白兩色)外好像并沒有什么必然的關聯。 入口大門及入口空間外觀 雖然號稱源自蘇式建筑,但總感覺缺少南方建筑的精致和優雅。 設計中同樣注意窗景的引入,但與傳統的漏窗相比,為了室內小氣候不得不用玻璃將內外隔絕,除了視線。
同樣,除了幾個平臺外,建筑與園林互相之間的互動也是較弱,總讓人感覺到“你是你、我是我”的一種隔閡。 園林樹木的配置無論是樹種、樹形的選擇感覺均較早年的香山飯店差了不少,與建筑的組合感覺也較為生硬,完全沒體現出應有的氣氛。 建筑的室內除了入口門廳、走道等有一定的特色外大部分空間并沒有給人留下太深的印象,空間表達出的氣氛好像也和中式意境關聯度不大。 有特色的主入口大廳空間 有自然光的走道空間 樓梯及景觀水池 帶高側天窗采光的鋼架坡屋頂 一個有特點的“院子”
總體而言,建筑及環境的人工痕跡過于“濃重”,缺少江南建筑的細膩和優雅,缺少一種“令人親切”的氣氛,更缺少一種“文人意境”。當然,與我們常見的建筑相比,大師的作品還是保持了相當的水準。我們對它“平淡”的評價更多地是以大師經典的巔峰之作基準。 無論對于這兩個“新中式”的作品如何評價,我們都不能否認的是:從香山飯店開始,貝聿銘大師率先將中式元素融入到當代的現代建筑中。他為后來者指點了方向,也為后來更多、更好的“新中式”建筑出現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如認可本文價值,請轉發給更多需要的人士! “建材U選”網站:WWW.BML365.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