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土墻,隆起的屋頂鋪上一層厚厚的麥瓤。這就是故鄉的草房。三間大屋攜帶兩間小房,曾經是普通家庭建筑的標配。堂屋大多坐北面南。廚房位于左側,門朝西開著。兩者構成一個直角。不過,中間有個缺口。小巷就這樣誕生了。 三米多長的小巷,狹窄而秀氣。土生土長的地面,沒有任何設施。顯得極為普通,人們幾乎忽略它的存在。春風拂面,月光落在小巷里。孩子們聚集于此,分幫結派,玩起捉迷藏游戲。巷子拐角的棗樹就是大本營。一方成員隱匿起來,另一方隊員尋找。抓捕數量超過一半,即為勝利。倘若隱匿方超過半數摸到棗樹,且沒被對手觸碰到,那就享受勝利的待遇。我常常被伙伴們委以管家的重任,專門看護棗樹。有時就會躲在小巷里,對手誤認為我方傾巢出動,就會奔向大本營。殊不知,我是故意露出破綻,誘其上鉤。在玩伴還未接觸到棗樹之前,從小巷拐角迅速出擊,完成抓捕任務。當然,對手也不是那么愚笨的,偶爾會一人先來試探,其余埋伏在后。我立功心切,主動追趕,竟中了對方的調虎離山之計。對手好幾人觸摸到棗樹,我的伙伴從四處掃興而歸,只能接受懲罰。學雞鳴的,仿狗叫的,做俯臥撐的……這時候,鄰莊孩童的喧嚷聲此起彼伏,熱鬧極了。吃一塹,長一智。我們漸漸長大,變得聰明了。眾多的好戲凝固在時空里。月光還是那樣皎潔,小巷還是那個小巷。 每每夏夜降下帷幕,月亮灑下銀輝。棗樹的影子傾斜過來,小巷半灰半白。孩子們坐在板凳上搖曳扇子,聆聽著故事。爺爺的手勢剛比劃結束,奶奶的聲音就響徹整個舞臺。神筆馬良,王冕畫畫,懸梁刺股,牛郎織女……說得精彩,聽得入迷。當然,還有動物的故事,充滿教益;叫不出名字的章節,趣味連連;那些鬼怪的片段,就令人毛骨悚然。月亮升高,小巷隱去灰暗。幼童們嗖地搬起凳子,竄入家中,拋卻涌起的恐懼。月光澄澈,小巷靜謐。棗樹的影子越來越短,故事卻越來越長。都沉淀在小巷里。 微風送來稻香,夕陽灑滿大地。小徑彎彎,牛群蠕動。牧童一路歡聲笑語。到家以后,牛兒歸棚。草房屋脊上空,峨眉月露出俊俏的容顏。鄰家的小巷蹲滿了人,收音機播講著評書。“眾家弟兄們!萬歲被困牛頭山,金兀術正在剿山。常言說得好:'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本帥領大家去抄敵兵后路,闖上高山。所以要人人奮勇,個個當先。救出圣駕,人人有賞。哪一個怕死后退,定斬不饒。三軍兒郎,沖啊!……’”女說書人語帶激情,發出“呀!呀!呀”的模擬聲。岳飛帶領千軍萬馬沖上牛頭山,真是氣壯山河。頑皮的伙伴也乖乖地站著聆聽,拉長了脖子,似乎在尋找什么。“欲知情況如何,且聽下段”的話聲一出,眾人端碗紛紛散去。《岳飛傳》這個電臺播完,那個電臺又復播。聽得遍數難以計數,詞兒也就耳熟能詳。后來,陸續聽了《楊家將》《三俠五義》《隋唐演義》等作品。月光照亮了聽書的時光,小巷演繹別樣的繁華。 中秋月兒分外明。一張小桌帶著好多凳子。桌面擺著我們最心儀的東西。幾個瘦弱的青蘋果圍在小小的月餅周圍,糖餅顯得擁擠不堪。奶奶一聲令下,我們就狼吞虎咽吃起來。肚子撐得飽飽的。我們的小臉蛋似乎畫在月亮上,小巷發出爽朗的笑聲。 日歷一頁翻過一頁。棗樹光禿禿的,就像簡潔的木刻版畫。月色傾瀉大地,一捆捆蘆葦擠滿小巷。孩子們很少出來捉迷藏。寒風吹襲,棗樹發出嗚嗚聲。葦葉拉著琴弦,訴說著冬的孤獨。小巷沉寂在月光里…… 如今,故鄉的草房已消失殆盡。高樓取而代之,院落挨著院落。棗樹早已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當年的伙伴們上有老,下有小。忙得就像一個旋轉不停的陀螺,很少再有擁抱月光的時間。習慣散步的我,徜徉于月光下,只是少了小巷的身影…… 慶克林:網名語林林,安徽省鳳陽縣人,教育工作者。散文見諸報端,詩歌散落于微刊。有詩集《歲月韻語》,散文集《逝水有痕》,長篇小說《孤島的惆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