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 但長期以來,《易經》被視為一本占卜書。這種理解不能說錯,但無疑是片面的。但是,《易經》最能引發人們興趣的,確實是占卜這一項。 預測未來,這是多酷的事啊。再說了,在這無常的世界里,誰不想預知自己的命運呢? 那么,一個大問題來了:《易經》占卜到底能不能預測未來? 答案是肯定的,歷史上有太多的證據。 眾所周知,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很有心得。五十多歲時,他在魯國當大司寇,漸漸失去國君和權臣的支持,猶豫要不要離開,于是占了一卦,得到第五十六卦——旅卦,上離下艮,離為火,艮為山,火在山上游走,有外出旅行之象。 孔子知天命如此,于是辭官周游列國。 孔子之后,歷史上易學大師層出不窮,其中一些人展示了很強的預測能力,比如漢朝的京房、三國曹魏的管輅,宋朝的邵雍等等,在各自的時代都是先知一般的人物。 民國以來,隨著科學日新月異,帶有神秘色彩的易經卜卦明顯衰落了。當然,民間還是有不少高人,只是難登大雅之堂,很難見到了。 那么,易經卜卦到底是不是迷信?它有沒有科學根據呢? 自《易經》誕生以來,很多人試圖揭示易經卜卦的原理,但都沒有說清楚,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 然而,20世紀中葉,一位西方心理學大師卻給出了一個有力的解釋。他,就是榮格。 榮格是與弗洛伊德、阿德勒齊名的西方心理學巨匠。這三位大師各有特點,而榮格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他對東方神秘文化有著濃厚興趣,對《易經》也有較深的研究,他有本著作,叫《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 對于《易經》的預測功能,榮格可說是深信不疑,而且他認為《易經》的預測功能,完全符合他首創的一個理論,即鼎鼎大名的“共時性原理”。 什么叫“共時性原理”呢? 這么說吧,我們正常的思維模式,都是符合因果律的。一件事情的發生,必須以另一件事為條件,而且兩者在時間上是有先后順序的。 但榮格認為,因果律未必是支配世界的唯一法則,很多事情用因果律解釋不了,于是他提出了“共時性原理”,試圖揭示事物之間超越因果律的一種關系。 這樣說是不是太理論化了,咱們舉個例子。 榮格曾治療過一位女病人,這個人極度理性,以至需要心理治療。榮格試圖軟化她的理性主義,但起初并不奏效。 有一次,這個女人向榮格述說了她昨晚做的一個夢,夢中有人送給她一只金色甲蟲樣子的珠寶。正說著的時候,榮格就聽到背后傳來拍擊窗玻璃的聲音,于是他打開窗戶,把那個飛進來的金色甲蟲一把抓住,交給那個女人,說:“這就是你的甲蟲?!?/p> 頓時,這位女士堅硬的理性外殼一下子被打破了,治療得到突破。 女人的夢,和現實中的金色甲蟲,也許你會認為這只是巧合而已,但如果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中這樣的巧合還真不少,比如你心里在想某位朋友,對方電話就來了,如此種種,榮格稱之為“有意義的巧合”。 回到《易經》,榮格認為,《易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代表的是各種不同的人生情境,而問卦者要預測的事情,以及他通過占卜得到的卦象之間,也是有某種聯系的,因果律解釋不了,但按照共時性原理,卻是完全說得通的。 一言以蔽之,《易經》卜卦,只不過是把人類潛意識已經知曉的未來情境,通過卦象顯化了,讓人類的大腦能夠理解而已。用榮格的話來說就是: “人類自我或曰人類靈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時間和空間?!?/strong> 這當然違反了被因果律支配的人類思維慣性,放在以前,可能會被認為是胡說八道,但在量子物理學和超心理學給人類思維帶來太多顛覆的今天,我們是不是也要以一顆更開放的心態,來看待《易經》的神秘呢? 至少到目前為止,榮格的共時性原理,是《易經》最科學的一種解釋。相信隨著東方哲學、現代科學以及心理學的發展和交融,我們一定能揭開《易經》的神秘面紗。 |
|
來自: 新用戶86028838 > 《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