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痰湯(《奇效良方》) [組成]陳皮7g 半夏12g 茯苓10g 甘草3g 枳實(麩炒)10g 竹茹15g 南星(姜制)12g 石菖蒲5g 人參5g [用法]生姜5片,水煎,食后服。 [主治]中風。痰阻心竅,舌強不能言。 [證析]《靈樞·憂恚無言》說:“舌者,音聲之機也。”舌為心苗,言為心聲,語言流利,端賴舌體柔和,舌體柔和,端賴氣以煦之,血以榮之,津以濡之。只有氣血和調,津行無礙,舌體和柔,語言才無障礙。 如果起居不節,飲食無常,脾胃生化不足,腠理空疏,液聚為痰,痰隨氣升,阻于心竅,舌失和柔,于是舌強不能言語。此處所言痰阻心竅,是指心包而言,痰濁阻于顱內腔隙,腦外神經被阻,以致舌強不能言語。 [病機]痰阻竅隧。 [治法]滌痰開竅法。 [方義]治療痰涎壅滯,舌強不能言,可從三個方面思考:一是消其痰滯;二是解其強直;三是助其正氣。此方即據這一構思組成。 方用南星息風化痰為其主藥,既祛壅滯之痰,又解舌體之強;輔以半夏燥濕祛痰,竹茹化痰通絡,消解痰涎功力為之增強。 陳皮、石菖蒲醒脾化濕,茯苓淡滲利濕,協助南星、半夏恢復脾運,杜絕痰涎再生。 痰隨氣升,阻于心竅,配枳實下氣消痰,有令痰隨氣降之意。石菖蒲醒脾化濕之功尚屬次要,主要在于通心氣以開舌竅,合諸藥共呈滌痰開竅之功。 復配人參、甘草鼓舞正氣,助正祛邪,遂使此方成為通中寓補之法。 [應用]此方以舌強不能言為主證,審其確屬痰滯于絡,可以使用。加入蝎尾、蜈蚣、羌活增強解痙之功,療效更為顯著;痰阻腦內間隙而呈半身不遂,療效亦佳。 病案1:余之外侄女婿高聞喜,男,52歲。2004年8月上旬午后突然神志不清,當夜包船送至宜賓,途中受涼,微有低熱,在某市級醫院治療,用藥一周,不僅發熱未退,反呈煩躁如狂,外侄女邀余往診。觀其微熱無汗,面色黧黑,神志不清,語言蹇澀,舌苔厚膩,舌體淡胖而有齒痕。 細思此證中風于前,本不發熱,當是外有風寒束表,內有痰濁阻滯心包使然。遂書滌痰湯改竹茹為竹瀝,加姜汁、羌活、全蝎、當歸、川芎、麻黃、桂枝、白術、澤瀉一帖付之。服后夜間大汗淋漓,衣衫盡濕,熱退身涼,神志已清,出院以后仍用原方減去麻黃,連服數劑而安。 此案用滌痰湯加入姜汁,竹茹改用竹瀝旨在增強半夏、南星、石菖蒲滌痰泄濁作用;加入桂枝、白術、澤瀉意在增強茯苓利水作用,引導痰濕下行;加入麻黃,是合桂枝發汗解表;再加全蝎、羌活增強南星解其腦之筋脈痙攣,治其語言不利;而以當歸、川芎配合桂枝溫通血絡之滯。 方中有陳皮、枳實、石菖蒲通降三焦之氣;半夏、南星、姜汁、竹瀝、石菖蒲、白術、茯苓、澤瀉通降三焦水津;川芎、當歸、桂枝溫通心系血絡;南星、全蝎、羌活、石菖蒲解其經脈痙攣,使其經脈舒緩氣血津液齊通;復配人參助其心力,補瀉同施,投之而效,因與病理相符故耳。此方配伍石菖蒲,可化心包蔽阻之濕,可通三焦津氣,一舉兩得。 病案2:徐某,男,29歲,宜賓縣高場鎮人。2005年10月因乘摩托車在途中兩車相撞,右側頭部破碎,腦髓外溢,昏迷不醒,急送宜賓某一市級醫院手術搶救,切去右側頭骨三指左右,將其頭皮縫合,住院月余出院。11月初前來我處就診。觀其頭皮雖已愈合,神志仍然不清,不能言語,口角流涎,左側手足痿廢。屬于痰瘀阻竅所致,治宜滌痰化瘵,兼解腦的筋脈痙攣。 遂以滌痰湯加味:陳皮15g,法半夏15g,茯苓20g,甘草10g,枳殼15g,竹瀝1瓶,姜汁2匙,制南星15g,石菖蒲30g,遠志10g,人參15g,桂枝15g,白術20g,澤瀉30g,全蝎10g羌活10g,川芎10g,當歸10g,囑連服20劑。 12月中旬復診:神志已經清醒,語言仍然蹇澀,右側仍然不遂,效不更方,再服20劑。2006年1月中旬三診:語言稍清,已能自述病情,微有蹇澀,手足稍可活動,效不更方,續服20劑。 2006年2月中旬四診:語言已經清晰,足能行走,手雖能動,但覺乏力。原方再加菟絲子、枸杞子、巴戟天填精補髓,囑服10劑。3月21日五診:僅覺左手仍然乏力,仍用原方,囑其長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