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 文苑 生存還是毀滅? ——湖北紀行之一 我覺得,現代與古代最大的區別就是:多么遠的事情都能知道,多么遠的距離都能達到。 突然想到去武漢,說走就走! 車行在大廣高速。在我的印象中,江西的西北部一直是個很偏的地方,因為這一帶都是山,車不停地在群山隧道中穿行。不過一路上卻是車流不息,一點也不覺得偏。看來,印象多半總是錯的。 出江西的時候,赫然看到一塊路牌上寫著“九宮山”。九宮山并不是一座非常出名的山,我對九宮山的了解,僅限于李自成殞于此。 要說李自成是反賊,我還真不認同——李自成的軍隊在遭受了幾次嚴重的打擊之后,居然越打越順,兩個月就攻到了北京城外。這個時候,李闖王還是沒想要推翻政府,都打到復興門了,眼看就要進紫禁城了——一個驛卒出身的人居然要進京,而且不用辦理暫住證,哇,幸福來得太突然了吧?李自成自己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于是就想著給崇禎寫信說: “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并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愿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意思是我不想奪你的江山,只想當個西北王,并愿為您清除包括滿人集團在內的所有反動派——你看看,這象是反賊做的事么? 其實在這種內憂外患相壓之下,傻子都知道這樁買賣不賴,況且別無選擇。但是明人最大的特點是什么——講究氣節,其實在這個時候就不是一個氣節問題了,換一種不好聽的說法就是愛講死理。動輒“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曾經一干大臣因為嘉靖叫自己的親爹是爸爸還是伯父這樣無聊的問題而不惜廷杖而死,這種事情自永樂朝方孝儒以降不勝枚舉。而且崇禎本人就是一個超級二桿子,一條道走到黑,在一幫子大臣的慫恿之下,自然是拒絕了李自成的“無理要求”。 崇禎這個人,雖然勤勉剛毅,能力卻有限,而且容易意氣用事。別的不說,在位十七年,換了二十多位首輔,比日本首相換得還勤;殺了包括袁崇煥在內的兩任兵部尚書、十七位總督。還死好面子,以當時的形勢,南下是比較明智的選擇,他自己也很清楚,但卻又抹不開面子,非要群臣上奏強烈要求南下,結果群臣比崇禎還要面子,不但沒人響應,反而一個個慷慨激昂地反對。南遷又沒戲了——一次機會又被放棄了。所以崇禎臨死時哀嘆:“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雖然有推脫責任之嫌,但也不無道理。 其實機會是有的,周星馳曾有一段名言:“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時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這話,用在崇禎身邊再好不過了。不過,崇禎的機會遠不止一次,但他每次都浪費掉了。 結果就是,崇禎自已爬上了景山,自掛東南枝。李闖王進了北京大順皇帝,上了四十三天班,就被吳三桂趕出去。成了北漂。當然北漂不一定在北京漂,一路被各種武裝群毆,最后到了九宮山,被兩個武裝農民給殺了。 明朝丟在崇禎手里卻實是有點冤。崇禎在明朝的皇帝里邊算是一個非常勤勉的皇帝,是勤政廉政的模范,工作十七年,病假都沒請過;對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要求也很嚴,為減輕財政負擔,讓老婆做飯織布。 再看看崇禎前面幾位老兄:嘉靖是個智商特高的皇帝,同時也是位化學家,主要成就是從事醫藥研究,研究成果是仙丹;萬歷三十年沒上過班,許多高干一直到退休都沒見過皇帝是啥樣;光宗是個花癡,上臺不到一個月,直接犧牲在工作崗位——床上;天啟皇帝還算不錯,是個出色的木匠——你看都出了一些啥玩意兒。 君王死社稷,群臣也沒閑著,昨天慷慨激昂地誓言與祖國共存亡,今天一個個都到大順朝應聘去了,幾百名大臣真正死國的,就一十七位。氣節到了這里,不名一文了。這里有一人要特別點名表揚:兵科龔鼎孳,據他自己說是要殉國的,但“我本欲死,奈小妾不肯耳 ”,唉,真是難為他了!記得在拙作《氣節種種》里曾寫過錢謙益被小妾柳如是拉著跳河殉國的故事,同樣是二奶,做人的差別怎么這么大呢——自己貪生怕死,卻拿一個女人來做擋箭牌,真可謂“人不要臉,百事可為”。此公后來一投大順,再投滿清。也不知他的小妾后來說什么了。 清兵入關了,就我個人認為,這次的改朝換代并不是一次進步。清兵在大江南北犯下了一樁樁應遭天遣的滔天罪行——揚州十日殺了八十三萬軍民,接下來的就是江陰之屠、南昌之屠、嘉定三屠、贛州之屠、四川之屠…… 這里要提出的是,嘉定城一共被屠了三次。一次次被屠城后,周邊的人民又重新聚集起來,抵抗清兵,反復三次,全城屠盡,起義才被平息下去,屠殺的兇殘程度,與侵華日軍也不遑多讓。那時的水鄉人民,擁有的決不只有水性,更多的是血性。令人感喟的是,屠嘉定的將領并不是滿人,而是一個漢人的降將——李成棟。此公后來又率軍復投南明,成為了抗擊清軍最有力,也最堅定的力量,直到在江西信豐戰死——歷史,有時候就象傳奇。 國破山河在。朱家的王子們在長江以南建立起了南明王朝,讓那些堅貞不屈的人們有了一個精神上的支柱。但所謂的南明王朝并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而是多個朱明后裔建立起來的一個個臨時政權,其實這時的南明實力還是不弱的——有明朝時期留下來的以何騰蛟為主的正規軍、有李自成余下的大順軍、另一路農民起義張獻忠留下的大西軍、鄭芝龍的海軍、投清后又反正的前明軍以及各路鄉勇及民兵,力量非常可觀。但各政權之間時有內訌,沒有統一指揮,如大同總兵起義,南明軍如果能及時響應,形勢一定改觀。又如前李定國曾與鄭成功(鄭芝龍之子)水陸合進長江,鄭成功在長江等了李定國許久,卻不見李定國半個兵卒。次年,二人又一次相約,這次鄭成功用相同的手法放了李定國的鴿子——軍事上缺乏統一指揮,思想上缺乏統一領導,自然給了清人可趁之機。 就這樣,南明一個個政權被消滅,一直到最后一個政權——永歷。永歷帝朱由榔懦弱寡斷,卻又想有所作為。曾經倚仗大西軍孫可望、李定國收復過湖南。但總的來說,南明已經大勢已去。永歷政權被趕到云南,后吳三桂攻入云南,這個時候,清朝基本占領明朝全境。永歷帝由沐王保護流至緬甸——這下好,出國了。其時的緬甸實際聽命時云南沐王府(沐王是明太祖敕命世鎮云南的沐英的世系,近代火槍的線性戰術就是這位大哥發明的,比歐洲使用這一戰術早兩百年)。明朝看起來要真正滅亡了。 其實這個時候機會還是有的——朝鮮,這個明朝的屬國,因孤立無援而成為清的屬國,但一直著明服,采用明制。一般說來,皇帝沒了,他的年號也就停用,我們漢人用崇禎年號用了十七年,但朝鮮人卻用了二百六十五年。一直用到近代才算完事。這個時候的朝鮮,一直在伺機反清復明;鄭成協一直踞守臺灣,有著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海軍;當時在越南的華僑已經在組織軍隊,配合南明反擊;還有當時在南洋(現印度尼西亞等國)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的南洋華人亦在準備派兵大陸,光復明朝;鄭成功還曾與日本幕府聯系,進攻清軍,后因日本各路意見不統一而作罷。 還有一支力量。作為葡萄牙在澳門的房東,永歷帝曾向葡澳求援,葡萄牙人雖是海盜出身,卻也還夠意思,借了不少紅夷大炮和洋槍,但一次次借,一次次被打掉,葡萄牙人也煩了,再說眼看房東就要換人了,也不好太過得罪清朝。最后一次借了二百支洋槍,條件是永歷帝信天主,對,你沒看錯,中國的皇帝信天主。 當然,永歷可以信天主教,但不能入教,不能作為正式的教徒。理由很簡單,天主教徒只能有一個妻子。你想想中國的皇帝有多少老婆吧。不過這并不妨礙他身邊的人信教,比如說皇太后也不叫什么秀珍啊蘭英啊什么的,改叫瑪利亞,皇后叫亞娜,太子也不叫朱慈烜了,叫當定·朱,我估計這個“當定”可能就是現在“但丁”的譯音。 1649年,山穿水盡的永歷被逼得實在是沒有辦法,想出了一個令人想不敢想的主意——寫信給羅馬教皇,向他求援。信中有一句:“天主保佑我國中興太平”。 落款分別為“皇太后瑪利亞”、“中宮皇后亞娜”以及“皇太子當定”。可惜的是,這封信直到兩年后才到達羅馬教廷,而當教皇回信經過越南到達時,已經是1658年的事情了,此時南明朝廷已經瀕臨瓦解。最終此信也沒能改變中國的歷史進程,作為政府正式與西方交流的文件竟是一封瀕死的求救信,不能不讓人心酸。 緬甸王雖然怕沐王,但更怕清朝。最后,緬王還是交出了永歷帝,不久永歷帝就被吳三桂戮于昆明。現在這個地方叫逼死坡,現在還可見一塊豎碑,銘文:“明永歷帝殉國處”,落款為三迤士民,時間為民國元年。實際此碑為蔡鍔將軍所立。 永歷殞后,跟隨他的上萬遺民就在滇緬邊界處定居了下來,他們一直打著明朝的旗幟,說著漢話,沿襲漢人的習俗。后來被緬政府稱為果敢族,他們一直打著紀念明朝的日月旗到1962年。 朝代變更,在中國并不是新鮮事。這些變更,往往伴隨著殺戮與背叛。有些人活著,有些人死去。有些人可以活,但死了;有些人可以死,但活著。 活著還是死去,這是個問題。 唉,一座九宮山嶺,引出無盡遺恨。算了,不說了,開車吧。 ![]() 作者簡介 聶琦冰,高安中學老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