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一天,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突然接到一個奇怪的命令:劉伯承親自點名,請一位國民黨戰犯前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授課。 然而,一看這個戰犯名字,管理所所長姚倫更加的詫異了,不是國軍中將杜聿明也不是王耀武宋希濂等,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國民黨將領。 雖然感到奇怪,但姚倫還是第一時間找到了他,說明了情況。 這本來是個絕佳的立功機會。可哪想這位戰犯聽后,睜大了驚疑的雙眼,連連擺手道:“這怎么行?我是一個戰犯,一個敗軍之將,怎么能給勝利之師講課啊?不行,不行!” 本就對命令感到不解的姚倫,只好說道:“你不要有心理負擔,就算組織上交給你的一個任務,怎么樣?” 聽到此話的他知道不能再推辭了,當即說道:“我去試試,講不好立即回來。” 當來到軍事學院后,他沒想到劉伯承院長竟然親自在學校門口迎接。一番寒暄過后,劉伯承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說道:“這次請你過來當我們的老師,主要講3個方面的問題。而且,這3個方面的問題,只有你能講,我們只能當你的學生。” 面對這位戰功赫赫,名震中外的常勝將軍,戰犯誠惶誠恐地說道:“恐怕講不好啊!”話音剛落,劉伯承笑著說道:“放心講吧!” 那么,這位國民黨戰犯究竟是誰呢?劉伯承究竟為什么點名要他當軍事學院的老師呢?為什么說那3個方面的問題只能由他來講解呢?當時學生們又有什么樣的反應呢? 教員捉襟見肘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的使命也悄然發生變化,如何建設一支正規化,現代化的軍隊,以及培養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的中高級指揮員,成為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時任西南局第二書記,第二野戰軍司令員的劉伯承主動請纓,辭去所有職務,去辦一所軍事學校。 經過多方努力,1951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在南京正式成立,59歲的劉伯承自然任院長兼政委。為了鼓勵學院的發展,毛主席朱老總更是親筆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為建設近代化的強大國防軍而奮斗”。自此,全軍第一個包括各軍兵種的規模最大的高級軍事學府正式運行了。 攤子鋪開了,就如戲院開張,要演好戲,一要有好劇本,二要有好演員。然而,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卻成了劉伯承頭疼發愁的事情?他經常說道:“搞劇團要有像梅蘭芳那樣的著名演員,開醫院要有手到病除的高明醫生,辦學校則要有一支精通業務的高水平的教員隊伍。” 此時,我國教員極度缺乏,抗美援朝以及部隊建設急需要大量的軍事干部。雖然,我軍有很多打仗非常厲害的將領,但他們都是野路子出身,自身也沒有什么文化,沒法系統地將理論方法與各種實戰技巧教給學生。況且,當時正值抗美援朝,很多將領都奉命奔赴戰場了。為了解決軍事學院師資匱乏問題,劉伯承等學院領導們積極派人前往各地“訪賢”和“招賢”。 不僅從華東軍政大學,華北軍政大學抽調了一批教員,而且從地方大專院校招聘了一定數量的知識分子任教員,還聘請了20多位蘇聯軍事專家。 然而,這些遠遠不夠滿足學院的教學需求。而且,在教學實際中,從大學招聘而來的知識分子雖然滿腹經綸,說起來頭頭是道,但終究是紙上談兵。 若將學生交給他們,那這所軍事學院就創辦得毫無意義。 戰神劉伯承 大膽決定 為此,劉伯承傷透了腦筋,就在所有人一籌莫展之時,他突然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當時在我國有這樣的一批軍事家,他們大都畢業于世界一流的軍事院校,而且有著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然而,這些人的身份有點特殊,不是起義投誠的就是還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進行勞改的國民黨高級將領。 既然這些戰犯有條件,為什么不將他們的才能發揮出來呢?為了創辦好軍事學院,劉伯承以他獨有的膽略和氣魄,先后篩選啟用了600多名原國民黨軍官來擔任教員,約占當時教員總數的70%。而在篩選人員時,有一個人被劉伯承圈了好幾次,稱必須要來給學員授課。 此人就是廖耀湘,那他是何許人也呢? 廖耀湘是一位抗日名將,也是解放戰爭中的俘虜和戰犯。20歲考入黃埔軍校,成績優異,被蔣介石欽點公費留學法國圣西爾軍校。在法國5年的時間,廖耀湘又考入法國騎兵機械化專門學校,畢業后編入了法國騎兵部隊見習。可見,廖耀湘受過系統的軍事教學。 1936年,30歲的他回國被授予少校軍銜,后在短短一年內又一躍成為少將。 此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廖耀湘在戰場上發揮自己的才能,率部參加了淞滬戰役,南京保衛戰役以及昆侖關戰役。之后,先后2次親率第22師遠征緬甸抗日,越過野人山,參加和指揮過多場戰役,如同古,曼特勒,百賊河、孟關等戰役。回國后,參加了湘西會戰直到抗戰勝利。這些戰役,都是硬仗,廖耀湘帶出了一支全美械國軍精銳部隊,還兩次接受了日軍投降。 1948年9月,解放軍發動遼沈戰役。在黑山,大虎山一帶對廖耀湘的部隊進行了圍殲,所率第九兵團5個軍12個師10 余萬人全部被殲滅。10月27日,廖耀湘被俘。 自從被俘后,廖耀湘雖然知道共產黨優待俘虜,但每天還是膽戰心驚的,也做好了被長期關押的準備。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還有一天會成為解放軍軍事學院的教員。 三個問題 只能廖耀湘來講 當從功德林管理所所長姚倫那得知,常勝將軍劉伯承親自點自己的名,請他去擔任教員。他一度以為是開玩笑的,自己一個敗軍之將,怎么能給勝利之師授課呢?可看到姚倫那嚴肅而又誠懇的樣子,也不再推辭,只能說去試試。 當來到軍事學院時,廖耀湘就看到劉伯承院長在門口親自迎接他。一個是解放軍軍事學院的院長,一個是戰犯,可他們就像好朋友一樣邊走邊聊天。 一番寒暄過后,劉伯承開門見山地說道:“此次請你當我們的老師,請講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講講你在緬甸抗日取得一定成績的小部隊戰術,森林作戰法以及城鎮村落戰斗;二是講講你在遼沈戰役的體會,以及雙方的優缺點;三是講講你對我軍建設的建議。” 廖耀湘一聽,苦笑著說道:“恐怕不好講啊!”劉伯承笑著說道:“放心大膽地講吧!這3個問題只能你來講,我們只能當你的學生。” 之所以劉伯承這樣說道,那是因為在緬甸抗日,廖耀湘率領的國民黨第22師入緬作戰,以極小的損失殲滅大量敵人。不僅如此,他還深入原始森林考察地形,是小部隊戰術,森林作戰法,城鎮村落戰斗的發明者和編著者。在遼沈戰役中,廖耀湘雖然被活捉,但他指揮的新六軍讓我軍吃了不少的苦頭。 其實,除了這三點授課內容是劉伯承邀請廖耀湘來任教的主要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廖耀湘的人品。在抗日戰場上,廖耀湘率領的部隊英勇作戰,其本人更是身先士卒,深入戰場考察地形,對待部下戰士也十分和善。不僅如此,他不同于其他國民黨將領,雖然身居高位,但一直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 劉伯承 用心良苦 然而,劉伯承的用心良苦,學員們卻轉不過彎來,不能理解。 當時軍事學院的學員基本上都是來自我軍各部隊的指揮官,大多都是身經百戰,參加過各種戰役,有的還參加過遼沈戰役。 在廖耀湘來之前,劉伯承就請來了一些國民黨將領前來授課,但效果甚微,甚至學員還在課堂上出現了頂撞教員,公然吵架的行為。 所以,當廖耀湘要來授課的消息傳開時,學員們更是不服氣,非常的排斥,有的甚至干脆說道:“手下敗將來教打勝仗的,老子不聽那一套。” 為了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解決這一矛盾,劉伯承親自開了一次全院學員大會。在大會上,劉伯承嚴肅地說道:“我和朱老總都是半生軍閥半生革命,毛主席說過,革命不分早晚,不分先后,站在革命隊伍中的就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學員們聽后議論紛紛,逐漸轉變了態度。只見,劉伯承繼續說道:“這些國民黨教員是經過毛主席,周總理批準,由我專門請來的。他們系統地為我們傳授知識,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尊敬他們。” 學員們都不是傻子,轉變態度后明白了劉伯承院長的一片苦心。是呀,不博覽眾長,怎么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員呢?再說,大家都在為新中國的努力而奮斗,曾經怎樣,又有何區別呢? 劉伯承看到學員們的變化,當即下令通知廖耀湘前來授課。 不負眾望 雖然有劉伯承親自的鼓勵以及劃的重點,但廖耀湘走上講臺,內心依然非常忐忑不已,額上沁出少許汗水。不過,隨著講課內容的不斷深入,廖耀湘仿佛又回到了緬甸,回到了野人山,一個個經典的案例與軍事理論相結合被他講得深入淺出,出神入化。臺下的學員們也聽得津津有味,如飲甘露。一堂課下來,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下面的劉伯承走上講臺,緊緊握著他的手說道:“廖將軍,你的課講得真生動,太精彩了。” 隨后的幾堂課,廖耀湘繼續講解了緬甸作戰,遼沈戰役以及對我軍建設的意見,非常的有趣生動。尤其在講解遼沈戰役時,面對學員們的提問:“在黑山阻擊戰時,你們本有機會攻下黑山,可為什么突然后退呢?”他簡單地說道:“我們的軍心渙散了。” 授課完成后,廖耀湘又回到了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繼續接受思想教育和勞動改造。 1961年12月25日,廖耀湘獲得特赦。出獄后,廖耀湘在北京郊區人民公社當了一年的見習工人。期間,他深入了解新中國的各種政策,知道了土地改革,人民都有耕田,生活也變好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樣子。回想起國民黨統治時期,百姓們過得苦不堪言,與現在完全是一個地獄,一個天上。本就愛國愛民的他,對共產黨心服口服。 1962年,廖耀湘在全國政協充任文史專員,每月工資100元,撰寫資料10多萬言,審核文史資料達百余萬宇以上,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軍事政治資料。在工作期間,廖耀湘大量閱讀馬列著作,對共產主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還上書周總理請求加入共產黨。 像廖耀湘這樣的戰犯例子還有很多,如杜聿明,范漢杰。 正是劉伯承以教學為中心,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針,讓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發展地如火如荼。學員受益匪淺,軍事素質提高很快,深受好評,毛主席也曾夸贊劉伯承知人善任。如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歷經磨難,已成為我國最高軍事學府——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每年吸引著無數考生報考。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