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陽益胃飲子 方藥組成 黨參10克,黃芪10克,苦參15克,升麻15克,黃連10克,桃仁15克,柴胡15克,薏苡仁25克,甘松15克,莪術10克,紅豆蔻10克,茯苓20克,枳殼10克,白芥子15克,小茴香5克。 功用主治 升陽益胃,降濁化瘀。適用于淺表性胃炎。 李先生實踐經驗 隨癥加減: ①胃脘刺痛不止:加生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紫菀20克。 (2)呃逆:加柿蒂15克,扁豆20克,陳皮15克。 ③嘔吐:加藿香15克,紫蘇15克,半夏15克。 ④胃脘灼熱,口吐苦水:加枇把葉20克,連翹20克,射干15克。 ⑤咽梗呃逆,氣悶膻中:加桔梗20克,昆布20克。 ⑥經久便秘:加火麻仁10克,炒杏仁15克,郁李仁10克。 ⑦泄瀉:加山藥30克,蓮肉20克,訶子10克。 ⑧兩脅下痛:加姜黃15克,有郁金15克。 ⑨煩躁不寧:加焦梔10克,豆豉15克,合歡20克。 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以疼痛為主,因此在中醫學中歸屬于胃痛的范疇;然而,又因為各種兼夾癥的不同,也包含了胃痞、嘈雜、嘔吐等病在內。 病機有以下幾種: ①外邪犯胃:外感寒、熱、濕諸邪,客于胃腑,皆可導致胃氣阻滯,不通則痛。尤其是寒邪客于胃腑,或者過服寒涼,導致寒凝氣滯胃痛。 ②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胃氣壅滯,導致胃失和降,不通則痛。如過饑過飽,或者五味過極,辛辣無度,肥甘厚膩,飲酒如漿,則蘊濕生熱,傷及脾胃,導致氣機壅滯。 ③情志不暢:如憂思惱怒,傷及肝脾,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失健運,導致胃氣郁滯,胃失和降而發生胃痛。 ④久病素虛諸勞:運化失職,氣機不暢,或中陽不足,中焦虛寒導致脾胃失養,不榮則痛。 淺表性胃炎,臨床多見脾虛胃熱型。 一般所見:形體并不消瘦,神態自如,面色尚有潤澤,舌體多偏胖,偶伴有齒痕,舌面有津液附著,并有少許白苔,舌質多紅,口唇潤澤,脈多沉細或弦細。胃脘按之有輕微疼痛,胃上脘(近賁門部)多有壓痛。偶有吐血,或大便潛血。 臨床特征為:胃脘刺痛,脹滿不顯,嘈雜,胃部不適,呃逆上氣,堵塞咽喉,大便多溏,或大便先硬后溏,食少納呆較為明顯。 從胃內鏡下所見:胃黏膜多光滑,皺襞多規整,胃黏膜紅白相間以紅為主,少有隆起或糜爛,唯急性反應居多,常見膽汁反流。但不容忽視的是淺表性胃炎經胃黏膜鉗取活組織,病理發現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或腸上皮化生改變亦非偶見,此為胃癌癌前病變的征兆,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臨床辨證雖屬虛寒為多,但附子理中丸、八寶瑞生丹等辛溫燥熱之品應為禁忌,而補中益氣湯等亦不須問津。因為過用苦寒而傷胃陽,過于泄下而傷脾陰,過于辛溫燥盛傷津,過于行氣而傷宗氣。應宜升陽益胃升清而降濁,濁化而瘀消,所謂炎癥隨濁去而化。 治宜升陽益胃,降濁化瘀。方藥宜升陽益胃飲子(臨床經驗方)。水煎服,連服12劑為1個療程。 案用評述 慢性淺表性胃炎胃痛的發生,中醫認為主要由外邪犯胃、飲食不節、情志不暢和久病虛勞等,導致胃氣郁滯,胃失和降,不榮則痛;或者脾胃失養,不通則痛。 本病的病位在胃但與肝、脾的關系密切。若日久不愈可導致血行不暢,澀而成瘀,發生瘀血胃,痛或者進一步發展為胃痞(如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變證。因此,一旦發現患者已有淺表性胃炎的征象,就須抓緊時機,盡速治療,以免延誤病情。診治如能經由正確的辨證并施以合證的方藥,療效是可以預期的。 其肝胃不和型癥狀,可見脘脅脹滿疼痛,情志不遂時加重,噯氣或矢氣則舒,噯氣頻作,納差,舌苔薄,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脾胃虛寒型癥狀:可見胃脘隱痛,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食后作脹,每因受涼或受勞累而復發加重,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弱或沉細。 治法:溫中健脾。處方:香砂六君子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家庭健康守護官# |
|
來自: donglianghua > 《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