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西北地區各國、各部落之間,征戰殺伐持續,不斷上演或割據自立,或國破家亡的悲喜劇,但限于地域,終歸對中原、北方、南方等地區的影響不大,真正影響中原、北方格局及中國歷史走向的,還是拓跋珪建立的北魏的崛起。 376年,處于鼎盛時期的前秦君主苻堅,派大軍北向進攻處于云中郡一帶的,由拓跋鮮卑建立的代國。代國國君拓跋什翼犍戰敗,不久被自己的庶長子拓跋寔君所殺,代國隨即滅亡。 之后,為了有效管理代國,苻堅將代國一分為二,分別交給了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衛辰,及原來代國的別部大人,匈奴獨孤部首領劉庫仁統領。 拓跋什翼犍的世子拓跋寔在代國滅亡之前數年就已經死去,代國滅亡時,拓跋寔的兒子拓跋珪年僅六歲,在母親賀氏的帶領下,依附在劉庫仁的麾下,慢慢長大。 劉庫仁并沒有因為代國滅亡,自己成了前秦官員而苛待舊主之后,反而一直以臣子之禮侍奉拓跋珪。在劉庫仁的庇護下,拓跋珪逐漸成長起來。 當然,拓跋珪絕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孩子,而是從小就表現出卓爾不群的風范,這也是令劉庫仁敬服的原因。 383年,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國內開始混亂,各部族紛紛獨立,戰火四起。 戰火也蔓延到云中郡一帶。劉庫仁被燕國宗室慕容文暗殺。之后,劉庫仁的弟弟劉頭眷接掌哥哥的權力。385年,劉庫仁的兒子劉顯發動兵變,殺掉叔叔劉頭眷,掌握大權。 劉顯對拓跋珪可沒有父親劉庫仁那么友善,而是將之視為威脅,準備除之而后快。 拓跋珪得知消息,逃到自己的母親賀氏出身的賀蘭部。 可是,隨著拓跋珪在賀蘭部迅速站穩腳跟,并且得到越來越多的人擁護,拓跋珪又遭到了舅舅賀染干的嫉恨。賀染干也準備派人殺掉拓跋珪。好在支持拓跋珪的人很多,在這些人的幫助下,拓跋珪一一化解了這些明槍暗箭。 386年春,在賀蘭部首領賀訥等人的支持下,拓跋珪在牛川召開部族大會,宣布即代王位。不久,拓跋珪到達盛樂城,并將之再次確定為國都。 這時的拓跋珪,年僅十五歲。 不過別看拓跋珪年輕,但確實是個難得的有大才的君主。即位之后,拓跋珪重點發展軍事實力的同時,舉賢任能,勵精圖治,發展農業生產,與民生息。 拓跋珪麾下勢力很快走上正軌,實力迅速壯大,拓跋氏開始振興。 幾乎與拓跋珪自稱代王同一時間,慕容垂在中山登基稱帝,建立后燕。 同年四月,拓跋珪改稱魏王。史書中將拓跋珪建立的這個勢力稱之為“北魏”。 立國之初,北魏四面強敵環伺,形勢險惡。這些大敵中,甚至包括同為拓跋一族的親人。 第一個向拓跋珪發起進攻的,就是拓跋珪的親叔叔,拓跋窟咄。 拓跋珪的父親拓跋寔是他爺爺拓跋什翼犍的嫡長子,拓跋窟咄是拓跋什翼犍最小的兒子。 代國滅亡之后,拓跋窟咄被苻堅遷徙到長安居住。前秦大亂,群雄并起的時候,拓跋窟咄追隨在西燕君主慕容永麾下向東遷徙,慕容永任命拓跋窟咄為新興太守。劉顯準備殺掉拓跋珪未果,隨著拓跋珪的崛起,劉顯明顯感受到壓力,于是主動聯合拓跋窟咄,又給兵又給將,鼓動他與拓跋珪爭奪拓跋鮮卑的掌控權。拓跋窟咄當然是欣然接受,而且理直氣壯。拓跋鮮卑一族首領的更替本來就沒有明確的規定,你拓跋珪能上位,憑什么作為叔叔的拓跋窟咄不行? 隨著拓跋窟咄率軍氣勢洶洶殺到北魏南邊的邊境地區,北魏內部人心惶惶,暗流涌動。有人準備追隨拓跋珪堅決抵抗;有人猶豫不決,持觀望態度;有人主動和拓跋窟咄聯系,愿意充當拓跋窟咄的內應。拓跋珪身邊的幾個侍從甚至聯合部落中的一些人,準備將拓跋珪抓起來,送給拓跋窟咄做見面禮。 好在得到消息后,拓跋珪干脆利落的出手,將內部這些隱患一一清除,暫時穩住局勢。 可是,拓跋珪還是不太放心,擔心部下中還有人與拓跋窟咄勾結,于是,拓跋珪率軍翻過陰山,再次依附賀蘭部,并借助陰山天險為屏障,抵擋拓跋窟咄的進攻。 同時,拓跋珪派人向后燕皇帝慕容垂求救。 看來拓跋珪雖然年輕,但頗為拿得起放得下,該稱王時稱王,該逞強是逞強,但實力不如人,該逃跑時絕不猶豫,該求救時也毫不在意。 眼見又一亂世梟雄冉冉升起。 此時拓跋珪的實力,還遠遠構不成對后燕的威脅,年紀輕輕的拓跋珪,也沒被慕容垂視為對手,而幫助拓跋珪,在北方聯合一個有潛力的盟友,對后燕利遠大于弊,因而,慕容垂痛快的答應了拓跋珪的求援,派自己的兒子,趙王慕容麟率軍前來救援。 386年冬,在后燕的援軍已經出發但還沒到達時,拓跋窟咄的大軍已經率先展開進攻。同時,一直對拓跋珪又妒又恨的賀染干也率領自己麾下士卒,從北面侵入拓跋珪領地,響應拓跋窟咄。 一時間,北魏內部氣氛更加緊張,雖然無人再敢直接對君主拓跋珪下手,但叛逃事件卻屢屢發生,連拓跋珪麾下位高權重的北部大人叔孫普洛在內,共有十三家部族首領和許多烏桓部落都叛離拓跋珪,投奔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衛辰去了。 剛剛建立的北魏,隨時有可能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 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觀之處, 作者簡介:李永田,從事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教育、創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國傳統文化類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國古文鑒賞》、《中國歷代散文名篇鑒賞》、《國學經典》(詩、詞、曲、賦四冊)、《唐宋名家詩詞賞讀》(全十二冊)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