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肺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據世衛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統計,2020年,中國新發癌癥病例約457萬,肺癌病例數約82萬,相當于每100個患癌的人中就有18個人是肺癌。肺癌,仍是我國死亡率最高的癌癥,每100個因癌癥失去生命的中國人中,就有23個是肺癌所致。近些年,隨著ct篩查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ct體檢發現了肺結節,ct在提高肺癌的早期檢出率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焦慮。肺結節就是肺癌嗎? ![]() 不少人體檢報告上有寫“磨玻璃小結節”。那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肺癌,為什么前兩年體檢沒發現,今年突然有了? 要搞清楚這點,我們先來了解下ct和x線的區別吧。 關于ct和x線,有些朋友們分不大清楚。其實很簡單,若把待檢查的組織(也就是我們人)比喻成面包,x線就是從前往后壓扁了看一塊還未切開的面包,在最前面一層隱約可以看見一些內部的情況,但不太清晰。 而ct檢查就像是把面包切成片來看,里面每一個小細節都可以準確看出。既然是切面包,則有些面包片會切得更薄一些,我們常說的薄層ct就像是這些更薄的面包片。 ![]() ![]() ![]() ![]() 那什么是肺結節呢? 肺結節為小的局灶性、類圓形、影像學表現密度增高的陰影(直徑≤3cm),可單發或多發。肺結節通常分為三種類型: (1)純磨玻璃結節:指在薄層ct上病變邊界清楚的類圓形肺內密度增高影,但病變密度不足以掩蓋其中的細小血管和細支氣管影。 (2)混雜磨玻璃結節:指純磨玻璃結節內出現明顯實性成分。 (3)實性結節:指主要明顯實性成分的結節。 ![]() 我們來更直觀的感受下這三種結節的差異,如果說純磨玻璃結節是個大饅頭,那么實性結節就像是個完完全全的豆沙餡,混雜磨玻璃結節就像是個豆沙包。 ![]() ![]() ![]() 在惡性概率上:混雜磨玻璃結節 > 純磨玻璃結節 > 實性結節 肺結節到底是不是肺癌? 這是大家最關心的事了,我們來看幾組肺結節隨訪病例模式圖。 第一組:實性結節 患者1:2019年左肺發現一枚實性肺結節,兩年后ct復查,肺內的這枚實性結節大小和形態沒有明顯變化。 ![]() 患者2:2019年左肺發現一枚實性肺結節,兩年的ct復查,肺內的這枚實性結節逐漸變小至消失不見了。 ![]() 患者3:2016年右肺發現一枚實性肺結節,兩年后復查ct,這枚結節明顯增大,形態逐漸不規則,最后病理結果提示為肺癌。 ![]() 第二組:磨玻璃結節 這是兩例磨玻璃結節病例,肺結節既可以在三年的隨訪中保持不變,也可以在隨訪7個月后吸收消失了。 ![]() ![]() 第三組:混雜磨玻璃結節 這是一例混雜磨玻璃結節,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一次次的隨訪,結節的大小不斷的增大,其中的實性成分也隨之增多。該患者術后病理為肺癌。 ![]() 所以,很顯然,肺結節不等于肺癌。除了早期肺癌,肺部炎癥、局灶性間質纖維化、出血等良性病變都可表現為磨玻璃結節。隨訪的結果決定了我們對“肺結節”的處理方式:繼續隨訪、手術干預、或其他處理方式…… 不同類型的肺結節的動態變化可以一樣,也可以不一樣,相同類型的肺結節也可以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增大,縮小,或者是不變。這就是我們影像學上常說的同病異影,異病同影,影像學檢查有其復雜性及局限性。所以,定期隨訪,動態觀察更有助于影像診斷。 我到底該做哪種胸部ct檢查呢? 醫院常見的胸部ct檢查有如下幾種: (1)胸部ct平掃: 用于體檢、篩查,初步發現肺內病變。 (2)肺部小結節薄層ct: 一種專門的檢查,與常規胸部ct平掃檢查拆薄重建的圖像不同,輻射劑量約是胸部ct平掃的三倍,顯示圖像細節上更清晰,用于進一步診斷以明確結節的類型,早期發現早期肺癌的首選。 (3)胸部低劑量ct:輻射劑量減少,但犧牲了一部分圖像質量,適用于已經明確診斷且需要長期密切隨訪的患者,亦可用于年輕、低風險患者的肺結節初篩。 (4)胸部ct平掃+增強: 指的是給患者注射造影劑后再掃描檢查。當病變較大時常伴隨胸腔積液、肺不張等其他病變,增強檢查可 1、增加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及血管之間的密度差,提高病變的檢出率;2、根據病變血供強化程度,分析病變的性質;3、有利于區分縱膈內增大的淋巴結與血管,辨別異位血管及動脈瘤、血管畸形等。 輻射劑量:胸部ct平掃+增強 > 胸部小結節薄層ct掃描 > 胸部ct平掃 > 低劑量ct。 圖像細節:肺部小結節薄層ct顯示圖像細節上具有顯著優勢,亦可行肺結節ct動態增強掃描。 ![]() 文末小貼士 (1)就診時建議帶上往年的影像報告及片子,盡可能給就診的醫生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 (2)查出來沒有肺結節:我們仍然不能掉以輕心,近年來肺癌有年輕化趨勢,規律體檢依然有必要。 (3)查出來有小結節:我們需要關注是否為薄層ct?結節類型以及隨訪時間?對于密切隨訪的結節,我們要正視它,當然也不要過于畏懼它,要遵醫囑定期隨訪。 (4)盡量在同一家醫院隨訪檢查,方便前后ct片對比。 作者:魯鴻飛 中山醫院放射科基地住院醫師 審核:余情 中山醫院康復科副主任醫師 上觀號作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