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伏蓉 朗讀┃踮腳微笑 編輯┃丄學號 主持┃梁山伯 近日,河南鄭州的一位58歲的呂媽媽,在視頻網站做美食博主沖上熱搜,引發大家關注的重點不是她的美食,而是她帶著兩漸凍癥兒子拍短視頻創業的故事。 大兒子患病已經有31年,小兒子也患病18年。 在這期間,呂媽媽悉心照顧他們,并且為了賺取生活費和治療費,她以前帶著兒子通過街頭賣唱掙些錢,現在又帶著兒子們一起拍短視頻來獲取一些收入。 在視頻中,即使生活困難,而呂媽媽積極樂觀的心態,再加上一顆愛子之心,真是令人感動。 兩漸凍癥兒子足以打垮一個家庭,讓父母崩潰絕望。 可這位媽媽向我們展示了她的笑容,展示了她是如何耐心地照顧兩個比她高的兒子。 人生充滿不確定性,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誰也不知道。 但這位媽媽通過她的一言一行,告訴人們對于人生的不確定性,唯有直面它、笑對它,帶著生病的兒子們一樣能生活得精彩。 一 遇到挫折就失控的母親 是孩子的不幸 我們一生都是在學著應對生活的不確定性,這是我們的使命。 可總有人,一旦發現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想的那樣去發展,就會失控。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里,凌霄媽媽陳婷出去打牌,就把兩孩子鎖在家里,妹妹因被核桃卡住,哥哥凌霄無法外出呼救,造成意外死亡。 陳婷無法走出女兒死亡的陰影,把責任推到老公凌和平不著家上,還把罪責推到兒子身上,為什么要給妹妹吃核桃。 后來她選擇離婚,也拋棄了年幼的凌霄。 遇到意外,媽媽不能自己承受痛苦,反而把痛苦轉嫁到老公兒子身上,實在是老公孩子的不幸。 湖北武漢,一九年級男生在學校與同學打撲克牌,班主任請家長前去一同管教孩子。 可媽媽到了學校以后,就采用打耳光、卡脖子、訓斥的方式教育。 監控視頻顯示,該男生的身高已經超過媽媽,可媽媽教育兒子還是那么粗暴,完全不顧及兒子的尊嚴。 或許是長期以來的負面情緒積累,這位男生在媽媽剛轉身離開就爬上窗戶,縱身一跳,結束生命。 媽媽遇到問題就暴力對待孩子,這種行為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 有研究顯示,長期處于打罵下的孩子,內心會變得恐懼與自卑。 媽媽這樣做是發泄了自己的情緒,可兒子的委屈和憤怒卻無處安放,久而久之,兒子也會選擇用極端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美國知名心理咨詢師約翰.A.辛德勒博士在《如何控制負面情緒》的書里提出: “一個人的教育包括很多方面,遠遠超出他在學校就讀時所學到的。但是,最重要的教育來自我們成長的家庭。” 所以,家庭教育考驗的是父母,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你是如何去應對的。 二 育兒路上充滿不確定性 母親如何做到積極應對 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說過: 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手中。 可以這樣理解,母親的教育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根”,使孩子一生受益匪淺。 母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要如何做才能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呢? 01 擁有積極的心態 在書籍《生活即變化》里講到:直面人生的不確定性,擁抱變化,走出生活困境 。 那么,面對人生的不確定性,母親的心態決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窗邊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徹子,深受母親積極心態的影響。 即使在戰火紛飛、顛沛流離的艱難時光里,為了生存,媽媽會勇敢地出去靠自己的雙手,掙一些食物來養活幾個孩子。 媽媽回來的路上,常會帶著美味的糕點,一路哼著歌跑回家和孩子們分享。 媽媽面對生活積極樂觀的心態,成就了黑柳徹子的精彩人生。 母親應對生活中種種問題的態度,會直接給孩子帶去深刻的體會和感受,他們在以后處理問題時也會模仿母親。 所以母親的心態帶給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02 保持閱讀 《朗讀者》播出后,董卿再度刷新了人們對她的認知,以前認為她是一位高情商的節目主持人,現在發現她還是一位才女。 董卿能有今天的這番成就,離不開她超強的閱讀能力。 她說:“閱讀是能夠讓我們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閱讀不僅僅是一個習慣,更是一種能力。” 她在一次采訪中更是談到:“是母親教會了我閱讀,這是最最寶貴的,我終身受益,對于我的兒子來講,我也是能夠培養他的一個閱讀習慣,一種能力。” 所以,即使是當了媽媽,也要堅持閱讀,堅持提升自己,讓自己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03 要學會找到自己 年糕媽媽李丹陽在《你的親子關系價值千萬》中分享:女人,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 她說自己在生了年糕后,伴隨著“媽媽”身份呼嘯而來的是必須直面生活的真相。 搞不定一晚上醒好幾次的年糕;懷疑老公天天加班晚回來到底在干嘛;月子里懷疑婆婆的良苦用心,得罪了婆婆;向父母求助,卻被告知“爸爸腦子里的腫瘤復發了。” 然而,讓她比起身體勞累更可怕的是,心里的迷茫。 她明白,這種精神上的痛苦是社會價值缺失造成的。 從那起,她開始了寫作,忙碌的狀態讓她和整個世界都和解了。 她的金句:忙是治療一切神經病的藥。 所以,當你找到自己所喜愛的事情并為之奮斗,你會發現自己看所有人和事,都順眼了。 自己不再是圍著孩子老公轉的那個人,而是能做自己,并且有勇氣獨立面對生活。 三 偉大的母愛 是能直面人生的不確定性 《未來簡史》的作者赫拉利說:“對于未來世界,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 可是,人類追求穩定,那也是刻在骨子里的。 但是,人生總是充滿不確定性,這是事實,唯有我們自己去直面,才能收獲想要的人生。 放在母親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代著名文學家史鐵生,二十幾歲在延安插隊雙腿癱瘓,曾經失去生活的勇氣,想要結束生命。 可他媽媽卻不愿看到兒子就此向命運屈服,她花許多錢為兒子治病。 在得知兒子的病無法治愈時,她還是帶著希望,明白自己不能倒下,因為這時只有自己能陪伴兒子度過艱難的時光。 緊接著,她支持兒子寫作,跑很多地方去為兒子借書,帶兒子看電影,她希望兒子把關注點從身體上的創傷轉移到心靈上的修復。 正是媽媽的堅持,樂觀,無私的精神,鼓舞了史鐵生重拾生活的信心,教會兒子用信念去對抗人生中的不確定性,找到屬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 在《 母親的影響力》一書中有說到: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力,猶如一股永不間斷的力量,將持續孩子的一生。 史鐵生受母親的影響,不僅給世人留下了許多巨作,還向我們展示了那顆積極樂觀與病魔作斗爭的心態。 所以,母親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有時候比父親的教育更重要,孩子的未來走向多數是取決于母親的影響。 我們只有盡力做個好母親,孩子才能受到好的影響,才能站在我們的肩頭走得更遠。 而這其中的“好”,需要我們努力通過學習才能做到,才能給到孩子正面積極的愛,才能在育兒的同時應對生活帶給我們的不確定性。 作者:伏蓉,喜歡與書為伴,與文字為伍,育兒路上不斷提升自己的女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