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等速度心率降低,或同等心率速度提高,是運動帶來的提升。此外,耐疲勞能力也在同步得到提高。” 前兩天,無意中發現近期的一場10公里輕度跑和兩年前的同樣距離的一次“使勁”跑,錄得相同的配速。而在相同的配速下,平均心率卻下降了10個bpm。兩年前的那一次,是從比較不好的狀態,恢復過來,狀態跟小白沒有區別,正在重新挑戰10公里跑進一小時。 由于時隔兩年配速相同的巧合,以及當初屬于重回10公里6配速的及格線的挑戰,所以,覺得特別有記錄下來的必要。遂為此寫了一篇小文。 我們都知道,運動中——特別是跑步中,有一個很明顯的規律,那就是:長期堅持有氧能力的訓練,會得到一個好的收獲:同等速度下,心率會降低,或者反過來說,同等心率下,速度會提高。這兩句話說的其實是一回事。 但這樣說,還不完整。 一、同樣速度心率會降低,同樣心率速度會提高 這個話完全沒有錯。很多跑友都有體會。 我當時寫小文用作舉例的那兩次對比,前后正好平均心率下降10個bpm?!@可能跟體重下降也有一定的關系。 小友們都知道,我是非常推崇以心率為指導的運動方式的——特別是跑步。而對健身房擼鐵而言,可能心率的表現沒有那么直接。 我記得幾個月前,有關注本號的跑友說,他的目標,就是在平均140的心率下,將10公里跑進6分配速。 這就很具體了。剩下就是轉化成每天的訓練計劃,并依照計劃來執行。 如果不考慮心率(強度),單純強調速度,是一個開口式的論證,沒有辦法比較。 譬如,一個人喝下去1斤50度的酒,我們都覺得他很厲害。可是假如對方天賦異稟,要喝3斤才到達他的醉酒上限,那么實際上1斤對他來說是很小的強度。反之,一個人天生“一勺倒”,1斤對他來說,就是滅頂之災般的高強度。 所以,任何時候,說速度,都是相對于強度(心率——確切地說,是自己的心率區間——是強度的最直觀表現)。 這才有了“隨著訓練深入,同等心率下速度會提高”這樣的諺語。 二、隨著訓練深入,無氧閾值也會提高 如果說“同等速度下心率會隨著訓練深入而降低”,是大家都完全了解的話,那么隨著訓練的深入,無氧閾值會上升,這點可能往往為大家所忽略。 既然前面已經用兩年前的例子了,我還是用它。 翻看當初的記錄,那個時間段(在記錄那次跑步的10來天前)的無氧閾值,看曲線大概在159心率,8:30配速的交叉點。我說當時幾乎是在荒廢了幾年后,完全從小白狀態重新起步的,這句話,不是謙虛,是真的。 而最近的無氧閾值記錄,是163,5:08。 我們可以簡單地把無氧閾值理解為是一個“進入快速疲勞狀態的轉折點”。因為無氧閾值的本意,就是乳酸快速積累(產生快于消除),使身體加速疲勞的點。 而【163,5:08】顯然比【159,8:30】的耐疲勞點要高得多。 所以,科學的訓練,給我們帶來的直觀效果,其實是兩方面: 1、我們熟知的同等速度下心率降低(或者同等心率下速度提高),這是絕對值的對比; 2、即使“原來”和“此刻”在同等心率下,也并不表示在運動中感到同樣的疲勞,而是后者的耐疲勞程度大于訓練前。 這句話可以這樣來理解:如果以“原來”的疲勞程度為標桿,“后來”可以用來努力的空間,不僅是可以達到“原來”那樣的心率值的差額,甚至可以更高,因為耐疲勞程度也提高了。 這種“達到同等疲勞程度下,比以往有更大的動力空間”,也正是勤奮訓練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三、無氧閾值對日常訓練意義重大 平時我們經常會對比每次跑步結束后得到的平均心率。 平均心率在不同的人之間無法橫向對比,因為每個人的心率區間的界限值都不同。張三的140可能是輕松跑,對李四來說,可能就是高區了。 如果相互之間進行比較,只能比較心率區間——假如各人對心率區間的劃分都是科學的,或者至少,是按照同一位教練的指導標準下來劃分的。 自己與自己比,則可以用平均心率的數值做標桿。 無氧閾值,是4區和5區的分界線,我更多地按照教科書,把它定義為5區下限。 這里要稍稍絮叨一下,免得被人矯情。 可能有的人會說,4區上限和5區下限,不是同一條線,不是一回事嗎? 嚴格來說,不是的。譬如,無氧閾值是160。我們把它定義為5區下限時,實際跑步時,159會顯示在4區,而160就會在5區。如果把它定義為4區上限,則160顯示在4區,161才到5區。 每一次跑步,統計不同心率區間的分布時間,意義重大,而定義無氧閾值為5區下限或4區上限,在恰好出現這個值的時候,會出現被計入5區或者4區的區別。 無氧閾值,是直接把有氧和無氧分開的地方,我覺得這是所有區間劃分中,最重要的一個標桿。 有的人說,3區是有氧,4區是混氧,他們的分界也有意義。 意義當然也有,但說實話,混氧畢竟是個過度階段,很難明確數據化。意義也不如4區5區分界那么大。 我所用的系統里,根據最大心率(前提是,無論玩命實測還是推算,設定自己的最大心率,都要比較靠譜),會給出3區下限的推薦值(也就是有氧閾值),5區下限則就是實測得到的無氧閾值。我就直接把3區下限和5區下限做個平均,定義為4區下限。 我的最大心率推算值,是用狀態很好(通常出現在初夏)時的無氧閾值,除以90%來推算的。 因為運動科學有這樣的說法(大意),通過訓練,能夠推高無氧閾值。越是訓練有素者,這個值越靠攏最大心率,好的表現可以達到自己最大心率值的90%。假如我們在自己感覺狀態很好的時候得到的無氧閾值,把它看做達到了最大心率的90%,這樣倒推一下,就可以得到。 如果有人矯情(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怕矯情):你憑什么說你就達到了“訓練有素”的水平呀,萬一你比較差呢? 那好,就算比較差,無氧閾值只推倒最大心率的85%。 我用自己的數據來計算一下: 我最好狀態下測到的無氧閾值,是在夏天,167(現在冬天,是163)。用167/90%=185.5。 用167來除以85%,等于196。 因為167是真實得到的,除以90%的值,顯然比除以85%的值要小。換言之,越“假設自己是高手”,用無氧閾值來倒推最大心率值,則越?。ㄓ嬎愎降姆帜冈酱螅弥翟叫。鄬Χ?,采用較小的值,也就越安全。 實際上,這是相當接近真實了(最大心率的實測真的不敢輕易搞),無論基礎數據,還是推算立論,也是比較接近科學的。 再在實際中來反證,我多次在沖刺跑中,實測得到175上下的數據,自我感覺沒有沖擊極限(只要停下來,1分鐘左右就能平復)。與理論值185相差10個左右的bpm,也比較吻合。 在我的心得中,總是會出現無氧閾值這個概念。我覺得它比5區上限(最大心率值)本身有意義得多,因為5區上限平時很難摸到(假如該值比較反映真實情況,而不是胡亂設置的話)。無氧閾值(5區下限)是個經常會被碰到的門檻,而這個門檻,越過它,就進入無氧的5區,也是前人總結下來“不要持續超過3-5分鐘”的警戒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