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打疫苗的時候,總是能聽到旁邊的爺爺奶奶對懷里的孩子說,打針不能哭,你哭了就不是男子漢了。或者是打完疫苗,對哭鬧不止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威脅,你要是再哭,我就不帶你出去玩了。你看看那邊那個弟弟都不哭,人家比你小都沒有哭。還能聽到更多責備的話,不就是打個針嗎?哭那么大聲,你至于嗎?哭一會意思一下得了,還沒完沒了的哭,有那么疼嗎?每聽到這些話,我都覺得相當反人性,打針會痛小孩子哭一會不是很正常嗎? 在我們的老觀念里,不哭不鬧就是好孩子。記得夏天的時候帶孩子回姥姥家,孩子發高燒三天,燒退了身體因為藥物的副作用感到不適,然后哭鬧個不停,姥姥總是在孩子耳邊說,你看你媽媽多辛苦,你不能哭,你要乖乖的。我知道媽媽擔心孩子哭鬧把她的孩子累倒,可是作為老母親的我同樣心疼孩子。我總是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非常不舒服,媽媽抱著你會好受很多,過幾天我們就活蹦亂跳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啦!說實話,從小聽太多的不哭了,有情緒不能表露,強行把眼淚塞到眼眶里,導致成年后的自己做事情總是沒有太多的信心,有情緒了也不會宣泄,還好記性不太好,不然憋太久會憋出毛病。 現在有娃之后,嘗試著讓自己勇敢,勇敢的正視自己的平凡,如果有不開心或者對什么事情不滿,學著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我生氣了,我因為什么生氣了,我此時此刻狀態有點差。或是我很高興,因為看見了什么變得很開心。我發現不吝嗇自己的表達,生活似乎變得更有趣了。也許孩子也會受我的影響,豌豆如果有什么不滿,會大聲喊出來,雖然還不會說我生氣了我很難過這些句子,但是他學著用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老母親還是比較欣慰的。 都說育兒先育己,如果父母的心態平和,遇到什么事情可以坐下來分析問題的所在,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這樣,在什么時候這樣,如果一直這樣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如果最糟的后果出現,我們怎么去應對。合理的提問,不帶主觀的臆測,會讓問題更清晰,會讓家庭更和諧。我們都是普通人,有普通人共有的煩惱,因為我們和娃是一家人,可以一起成長,讓生活過的不普通,共勉。 葉子的博客 讓記錄生活成為一種習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