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0年3月10日,庚子年初春,因閉關驅疫,余受長陽詩詞楹聯學會會長林大謨先生、長陽檔案館向家舟先生之托,應企業家陳武援先生之邀,至吾家對岸大坡之湖邊山腰,拜謁蘆溪清代鄉賢,嘉慶歲貢譚楚及夫人彭氏墓,并抄錄碑文及墓聯,為后期制作拓本,整理收錄資料,研究蘆溪譚楚及其后代奠定基礎。 據長陽檔案館史志中心向家舟先生介紹:譚氏是從明天順年間始祖譚世賢(瀘州知府)開始發跡,一直一脈相傳,延續到清末譚文镃、譚文鎧,相傳十幾代的文化世家。長陽乃至宜昌、湖北絕無僅有,不算最轟轟烈烈,奇在一脈相傳,代代出人。因此,譚楚墓的發現對研究譚楚及其后代有很大的作用。 在此要特意致謝陳武援先生的功德之舉,去年在此發現(之前我只知道譚楚墓在大坡,具體方位不詳。)報告給市政府政研室覃世斌先生,后覃世斌先生將照片轉發至長陽檔案館林必勝先生及向家舟先生,才知此墓為清代歲貢譚楚之墓。武援先生對地方歷史上遺留的東西有強烈的保護意識,并多有善舉,還期望蘆溪村將歷代文人名士的資料及遺留物整理保存好,以利傳承并發揚光大。(何宏江) 謁譚楚及夫人墓 文/何宏江 梓里溪邊葬古人, 百年貢士隱碑文。 長眠伉儷瑯嬛地, 幾看新枝葉落根。 (譚楚,號翹庵,字子超,世居長陽鹿溪里,清道光十二年歲貢補鄖陽府學訓導,卒年九十有八。其墓與夫人彭氏墓位于我家對岸蘆溪大坡。發現者為武援。) 譚楚(號翹庵)墓碑,其墓聯云:千秋存古道,百世起人文。 民國八年六月吉日立。 何宏江 攝 子:譚大勛、譚大杰。孫:譚啟瑞、啟垣、啟墉。曾孫:譚文鍇...。 譚楚夫人彭氏墓碑,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初四立。 何宏江 攝 應撰譚氏及譚楚聯 林大謨 譚氏南來,篤信詩書,文脈悠悠輝裔胄; 楚材北上,盡忠訓化,大名鼎鼎啟蘆溪。 【注】譚氏居磨市蘆溪,耕讀為本,文脈盛傳十余代。民國二十五年《長陽縣志》載,清歲貢譚楚,字翹庵,官鄖陽府訓導,歷署鄖陽府教授、鄖縣教諭、保康縣教諭。其子譚大勛,道光乙酉拔貢,侯選教諭。博通經史,遍覽百家,著書頗豐。 題譚大勛 曾祥科 文脈綿延,逾十代未衰,鐘靈可溯蘆溪水; 才華卓越,志兩朝猶富,論學曾當守敬師。 蘆溪鄉紳譚楚曾任鄖陽府訓導、曾參與編纂道光《長陽縣志》,我從宜昌文史專家袁在平先生的文章中得知,譚楚之子譚大勛是宜都楊守敬先生的啟蒙老師。譚大勛游學京華時,與其子譚啟垣為友人詩集作序,說明譚氏家族書香延綿。 譚楚最大的成就就是培養了譚大勛。譚氏自明代以來,特別是清順治年間譚曉以來的家學家教,為譚大勛積累了豐厚的基礎。 譚大勛,字小春,號力臣,生卒不詳,清道光乙酉(1825)拔貢,地方教諭,方志家。 道光五年(1825年)以“拔貢”赴京華國子監深造,歷時十余載。在京師,譚于苦苦追求中博得“后選教諭”資格。但命運不佳,仍未獲得就職機會。于是,他南下江南,利用回程工夫,順勢游歷。他曾兩次登岳陽樓,并由洞庭湖轉入湘江,南下兩廣,訪朋問友。繼而,為求生計,仍回家鄉長陽,受聘于古鎮鄰近的宜都縣以教書授徒為業,楊守敬此時便拜其為師。晚年,他回到龍泉寺辦學授徒。面對兒時讀書的場所,江湖老去,世事滄桑,不禁感慨萬千。作詩曰:“借得禪林作講堂,重來亦似閱滄桑。百年惟有孤松在,老干亭亭逼夕陽。” 蘆溪龍泉洞懷古文/何宏江閣落湖中波未漾,百年文脈話滄桑。龍泉洞外龍泉寺,拔貢空留講課堂。七律 詠蘆溪化字閣 杜心寧 蘆溪古渡映斜陽, 墟里鄉賢美德揚。 拔貢猶存題字閣, 匾牌尚有翰林香。 峰巒出岫云心倦, 泉水沖灘銳氣藏。 休問個中三昧意, 天鐘神秀在斯方。 (2019.12.30) 文/何宏江 一坡紫氣遙相望, 攬水觀山閱馬場。 此處無塵禪意透, 悠然自隱靜修堂。 何宏江 He hongjiang 男,1972年生于蘆溪,業余創作,涉獵文學、文史、新聞、時評、攝影等。文字見諸國內媒體,偶有獲獎。 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北省楹聯學會會員,宜昌市作協會員,宜昌市屈原學會會員,三峽茶文化研究會理事,宜昌市楹聯學會副秘書長、長陽詩詞楹聯學會會員,長陽三國歷史文化學會發起人之一,怪奇公社新媒體聯盟成員,騰訊網《文學與藝術》、《藝術與評論》、《宜昌茶葉網》主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