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1. 《神農本草經》:“味辛,寒。主蠱毒,咳逆,泄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p> 2. 《名醫別錄》:“苦,微寒。療噦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p> 3. 《本草備要》:“辛寒至苦,有毒。入口即吐,善通頂,令人嚏,風癇證多用之?!?/p> 4. 《藥性論》:“主上氣,去積年膿血泄痢。治惡風瘡、疥癬、頭禿,殺蟲。” 5. 《本草便讀》:“辛苦大寒,沉陰有毒,專司涌吐,能宣胸胃之風痰,善殺蠱蟲,且愈肺脾之癬疥?!?/p> 6. 《本草圖經》:“大吐上膈風涎,暗風癇病,小兒鰕齁;用錢匕一字則惡吐人,又用通頂,令人嚏?!?/p> 7. 《本草從新》:“辛寒至苦,司蠱毒與喉痹。能殺蟲、理疥癬、入口即吐;善通頂、令人嚏、風癇證多用之?!?/p> 8. 《本草撮要》:“味辛寒。入手太陰足陽明經。功專吐膈上風痰,至苦有毒,入口即吐,善通頂,令人嚏,風證多用之?!?/p> 9. 《本草分經》:“辛寒至苦,治蠱毒喉痹,殺蟲,入口即吐,風癇癥用之服后吐不止者飲蔥湯即止,與酒同用殺人?!?/p> 10. 《本草蒙筌》:“味辛、苦,氣寒。有毒。主頭禿疥瘍,療腸癖瀉痢。殺諸蟲,除蠱毒,去死肌,愈惡癰。治喉痹不通。理風痰上壅。亦能醫馬涂癬,并敷馬刀爛瘡。” 11. 《本草經集注》:“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治蠱毒,咳逆,泄痢,腸澼 ,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治噦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p> 12. 《得配本草》:“辛、苦、寒。吐上膈風涎,暗風癇病,去積年膿血泄痢,殺諸蟲毒,去死肌,(服之吐不止,飲蔥湯即止。)又能通頂令人嚏。得雄黃蜜調,點鼻中息肉。和豬脂調敷反花惡瘡。曬干研末,入麝香少許,吹鼻,治諸風頭痛。(或入黃連末少許。)生用令人吐?!?/p> 13. 《藥籠小品》:“至苦辛,入口即令人吐,善通頂使嚏。風癇宜用之,因其善吐痰涎也?!?/p> 14. 《醫學入門》:“藜蘆苦寒亦善吐,風癇蠱毒與喉痹,諸瘡癬禿鼻 肉,止痢治疸除逆噦。” 15. 《本草綱目》:“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丁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者也?!?/p> 16. 《嘉佑本草》:“吐上膈風涎,暗風癇病,小兒?齁痰疾?!?/p> 17.《飲片新參》:“藜蘆辛平微苦。主吐風癇痰閉,治蟲毒,喉痹?!?/p> 18. 《全國中草藥匯編》:“藜蘆辛、苦,寒。有毒祛痰,催吐,殺蟲。用于中風痰壅,癲癇,瘧疾,骨折;外用治疥癬,滅蠅蛆。” 19. 《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毒蛇咬傷及殺蟲用。” 20. 《中華本草》:“藜蘆苦;辛;寒;有毒。涌葉風痰;殺蟲。主中風痰壅;癲癇;虐疾;疥癬;惡瘡?!?/p> 21.《藥性歌括四百味》:“藜蘆味辛,最能發吐。腸澼瀉痢,殺蟲消蠱?!?/p> 22.《長沙藥解》:“味苦、辛,性寒,入足陽明胃、手太陰肺經。涌胸膈之痰涎,定皮膚之瞤惕。” 23.《馮氏錦囊秘錄》:“治暗風癇病,主頭禿疥瘍,療腸癖瀉痢,殺諸蟲愈?!?/p>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原藜蘆堿、藜蘆堿、偽藜蘆堿、秋水仙堿、藜蘆酰棋盤花堿等生物堿。 2.作用:本品有催吐、降壓、抑制呼吸、抑制結核菌、抗微生物、滅蟲等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