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醫藥大學 | 宗妮 目的:在全面總結古今醫家對于不孕癥病機治法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系統整理和研究現代文獻中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免疫性不孕、子宮內膜異位性不孕的有效方劑,探尋臨床治療不孕癥方劑的組方用藥思路,并利用聚類分析進行藥物配伍方法研究,以期為方劑配伍規律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為不孕癥的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也為開發新的治療不孕癥的方劑提供有益的參考。 方法:運用文獻學方法,對古今醫籍中有關不孕癥的病名、病因病機、治法方藥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并收集1979年1月~2011年10月國內醫學期刊中公開發表的有關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免疫性不孕、子宮內膜異位性不孕的文獻資料。收集不孕方483首,以不孕癥類別、方劑功效主治及相關記載為依據,進行分類統計,建立不孕癥方劑數據庫,對每類方中藥物出現頻率、頻次、類別等進行分析,并將使用頻率較高的藥物模糊量化后采用統計軟件包SPSS16.0對數據進行系統聚類分析,運用Ward法計算相似度,分析聚類結果總結各類不孕癥治療方劑的藥物配伍方法,并探討聚類分析在不孕癥方劑配伍研究中的意義。 結果: 1.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治療方劑,以補虛、活血化瘀類中藥為主組成,常配以固精、清熱涼血、理氣之品,聚類分析提示本類方劑的常用藥物類型包括“ 黃芪、白術、山藥、茯苓、甘草”,“仙靈脾、巴戟天、熟地黃、杜仲、續斷、菟絲子、仙茅、川椒”以及“覆盆子、首烏、山茱萸、鹿角霜”等六類,并發現了辨證分型論治與月經周期分期論治在組方用藥方面的不同特點。 2.免疫性不孕癥治療方劑,以補虛、清熱類中藥為主組成,常配以活血調經、利水滲濕之品,聚類分析提示本類方劑的常用藥物類型包括“ 紅花、徐長卿、當歸、川芎、柴胡、香附、丹皮、益母草”,“甘草、薏苡仁、黃芪、白術”以及“白芍、蒲公英、丹參、赤芍、雞血藤”等八類。 3.子宮內膜異位性不孕治療方劑,以活血化瘀、補虛類中藥為主組成,常配以理氣、清熱涼血之品,聚類分析提示本類方劑的常用藥物類型包括“桑寄生、川牛膝、枸杞子、牛膝”,“蒲黃、血竭、桃仁”以及“五靈脂、雞血藤、白芍、三七”等十類。 4.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按月經分期聚類,提示月經期常用藥物組合包括“當歸、川芎、赤芍、益母草”以及“茯苓、制香附、澤蘭、川牛膝”等五類。 經后期常用藥物組合包括“鹿角霜、太子參、制首烏”以及“丹參、雞血藤、香附、赤芍、杜仲、仙茅、旱蓮草”等五類。經間期常用藥物組合包括“香附、丹參、紅花、桃仁、當歸、川芎、赤芍”以及“仙靈脾、枸杞子、熟地黃、菟絲子”等五類:經前期常用藥物組合包括“當歸、菟絲子、熟地黃、仙靈脾、仙茅、巴戟天、肉蓯蓉”以及“覆盆子、鹿茸、紫石英、茯苓、白術、甘草、黃芪、白芍、山茱萸、杜仲”等五類。 結論: 1.運用SPSS聚類分析方法進行方劑配伍方法與規律的研究具有可行性。 2.脾腎兩虛、精血不足、天癸乏源為不孕之本,肝郁氣滯、痰瘀阻滯、納精障礙為不孕之標。不孕癥的常用治法主要有補腎健脾法,滋陰養血法,疏肝理氣法,燥濕化痰法,活血化瘀法等。 3.治療不孕癥首重調經,經調無疾,胎孕乃成。在經期、經間期宜疏通,經后、經前期宜調補;經期以活血調經為主,選方從滋肝腎、健脾、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等入手;經間期以調經通絡為主,從補肝腎、理氣活血、養血調經入手組方;經后期以補益養血為主,滋補肝腎、調經理氣止血、益氣健脾養血等入手;經前期以補益調沖任為主,選方從補益肝脾腎、養血益精、調理氣血入手。 4.排卵障礙性不孕臨床常見證型有肝腎虧虛、肝郁氣滯、脾虛、血瘀等,治療從補益肝腎、疏肝理氣、益氣健脾、活血化瘀立法。 5.免疫性不孕臨床常見證型有肝腎虧虛、肝郁氣滯、血瘀、濕毒內蘊等,治療從補益肝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解毒燥濕立法。 6.子宮內膜異位性不孕臨床常見證型有肝腎虧虛、血瘀、肝郁氣滯、脾虛等,治療從補益肝腎、活血化瘀、疏肝理氣、益氣健脾立法。 機 構: 南京中醫藥大學 領 域: 中藥學 ; 關鍵詞: 不孕癥 ; 方劑配伍 ; 數據挖掘 ; 聚類分析 ; 3 902查看目錄 ?打開App,免費下載本文 碩士論文 《南京中醫藥大學》 2012年碩士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