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的高僧道宣律師說:“造像梵像,宋齊間皆唇厚鼻隆,目長頤豐,挺然丈夫相。自唐以來,筆工皆端嚴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稱宮娃如菩薩。”(《釋氏要覽》) 唐代佛像不似前期之高潔,日常生活情形,已漸漸侵入宗教觀念之中,于是美術,其先完全受宗教之驅者,亦與俗世發生較密切之接觸。 ——梁思成 唐代是中國雕塑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唐代的佛像雕塑在吸取了印度古典藝術精華的同時,結合本民族深厚的藝術傳統和人文思想,形成了雍容壯闊,莊嚴深沉的藝術風格。唐代的彩色陶俑以生動的造型和絢爛的色彩,多側面地反映出唐代豪華富麗的社會生活。唐代是雕塑藝術的高峰期,無論是佛教造像、陵墓雕刻和俑像的塑造,皆以寫實為基礎,留下了大量優美雄偉、絢麗生動的傳世之作。唐代文明,極為昌盛。雕塑崇尚寫實,各種俑像具有準確的形貌和恰當的藝術表現手法,產生了許多富有生活情趣的卓越之作。佛像雕刻更刻意追求形體的完美,神情端莊,親切慈悲;菩薩體態優美,肌膚勻稱。許多雕像力求刻畫 出佛家超度眾生的情態,從而愈益世俗化。 唐代各時期的佛像特征 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著隋代造像遺風,造型多呈體態豐肥,飽滿壯碩,佛像的頭部略顯偏大,身體稍短。面相豐滿而偏方,多取善跏趺坐姿。 衣紋上多喜用隆起如圓繩狀的紋線,又圓形或六角形的臺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紋褶轉折曲復,成為一時流行的樣式。 佛的發髻從北朝末期到隋的較為平緩低矮的樣式發展到較為高聳,螺發所見漸多。水波式發髻又變得翻卷自由,紋路活潑,起伏明顯。 菩薩的體型稍顯豐肥,姿態向更自如發展。佛、菩薩、羅漢弟子、天王、力士、供養人等組成一堂,各尊的職守更加明確,個性化更強。 干漆夾纻佛坐像 唐代初期 高96.5公分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藏 這尊佛像有近1400年的歷史,為7世紀初唐朝干漆夾纻工藝制作的坐佛。造像生動細膩,宛若真人,雙目有神,表情祥和,呈跏趺坐姿,身披袈裟,袒右肩,衣紋褶皺自然寫實,流暢生動,袒露的胸部肌肉平滑光潔,充滿彈性。 彬縣大佛寺大佛建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應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抗擊薛舉薛仁杲大戰(彬州淺水塬)中陣亡將士應福所建。 盛唐時代可以說是佛造像的黃金時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勻稱,結構合理,已完全擺脫了隋和初唐時佛頭部偏大,體態略僵板的感覺,動態極為自由活潑。 佛的頭部與身軀比例合理,面型豐滿,方圓適度,佛發為水波紋式或螺發。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帶式大衣外,又流行所謂方領下垂式大衣,內著僧祗支和裙,體態飽滿豐肥。喜用束腰式臺座,底邊為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紋轉折曲復生動。 菩薩多束高髻,發型優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側扭曲,體態極為生動嫵媚。帔帛也有動感,婉轉活潑。 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佛,梵文 Locanabuddha,即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佛智的佛身。 “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 1500年來,大佛僅雙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質層的裂隙結構及氣溫變化因素而塌毀,其余仍基本保存完好。雖然如今人們已經無法真切地看到當初大佛被粉飾一新,受人頂禮膜拜的情景,但是仍可以推想出當初皇家貴族在此舉行隆重祭禮的場面。無疑,這里的一切所表現的是大唐盛世的偉大和繁榮。 長安光宅寺密宗造像之十一面觀音 這尊十一面觀音菩薩造像并沒有嚴格遵循經典所說,頭上十一面,共有三種表情,而是一律在菩薩的頭頂上出現十個面,由下而上共三層,各為五、四、一個面。這十個面都是菩薩面,表情并無分別,因而與印度十一面觀音菩薩造像不同。觀音菩薩面相端莊豐滿,雙耳垂肩,薄衣貼身,佩瓔珞,珠寶飾品莊嚴全身,赤足立于束腰蓮花寶座之上。觀音菩薩右手上舉持楊枝,左手自然下垂持凈瓶。 敦煌莫高窟130窟 南大像 莫高窟第130窟開鑿于盛唐開元、天寶年間,前后費時約二三十年??邇人芟駷橐凶鴱浝辗鹣?,高26米,是莫高窟僅次于第96窟“北大像”的第二大佛像。因為這尊大佛位于“北大像”之南,因此在唐代文獻中已將其稱為“南大像”。大佛雄偉的身形倚崖而坐,雙腿下垂,兩腳著地,左手扶膝,輕柔自然,右手“施無畏印”,頭部微俯,雙眼微合下視,略含笑意,神情莊重慈祥。古代匠師在塑造這尊大佛時,有意放大了頭部的體量,佛像通高26米,僅佛頭就高達7米,這顯然超出了人體的正常比例,但是卻巧妙地解決了禮佛者仰視大佛所造成的頭小體大的視差,使觀者在仰視的情況下,仍然能清晰地看到佛面部的表情。 天龍山第21窟彩繪石雕 八世紀初 唐代 規格:109.5×75×47 cm 美國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收藏 這尊釋迦牟尼佛坐像是來自中國山西天龍山石窟第21窟,21窟北壁原有一組一佛二菩薩雕塑群。這尊釋迦牟尼佛坐像就是這一組雕塑中的主尊坐像。 銅鎏金菩薩立像 通高27.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菩薩高寶髻,冠兩側有束帶飄垂至腰部,立姿呈三段曲屈,左手自然下垂,指姿微妙優美,右手屈肘上抬。臉、胸、腹及臂部的造型豐滿圓潤,具有典型的唐代風格。 晚唐造像和五代時造像樣式接近。此時的造像仍為唐代風格范疇,但技法較前略為退步,盛唐時的那種氣勢恢宏,充滿自信,自由發揮的作風逐漸消失,變成較為拘謹,略顯生硬的樣子。坐佛下垂臺座的大衣角退縮,僅搭于臺座邊緣上。 菩薩略欠自由感,衣帶帔帛等裝飾亦稍顯樸素,體形亦勻稱有余,但氣勢夸張不足。 莫高窟 158窟 臥佛 這尊涅槃像為石胎泥塑,身長15.6米,表現了釋迦牟尼涅槃時的情景。這尊涅槃像,雙目半閉,唇含笑意,絲毫沒有凡人入臥終的痛苦和悲哀,相反猶如欣慰,滿意而入睡,整個形態,表情深刻地表現了“寂滅為樂”的涅槃境界。 長安安國寺造像 文殊菩薩像 高74cm 寬36cm 1958年在安國寺舊址出土的這十一尊密教造像很可能是在唐武宗法難中遭破壞而埋入地下的。它們造型別致,多束腰,衣紋為旋紋,流動感強,神態生動;蓮花座雕飾飽滿華麗,巖后座刻鑿細致形象。
敦煌出土 唐代 木雕彩繪天王像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唐代是我國古代的一個非常具有典型性的繁盛時期,社會的穩定和繁榮給藝術帶來了無限的生機,使得藝術的發展,包括佛教藝術在這里可謂走到了一個新的高潮。唐代的造像,不是憑空的想象和捏造,而是以真人為模特的真實造型,這真可謂我國造型藝術的一個質的飛躍。 通過對唐代佛教造像的學習,從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盛世留給后人的時代氣息,更多的是一種震撼,一種來自內心深處對于古代藝術家們的崇拜和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