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解剖學
神經系統解剖學按照神經系統概述、局部神經科學和系統神經科學的順序進行了分類編排,使讀者可以從不同層面、全方位地了解復雜的神經系統的結構與系統功能
擴充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相關內容,同時添加了近幾年來神經科學在信號傳遞、轉錄因子、干細胞、誘發電位、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功能等分子生物學領域的新突破,進一步闡釋了神經系統在正常和病理狀況下的特點
附加顯微圖像、放射影像學和組織切片染色圖,為學習神經科學提供了全面的視覺輔助從睡眠障礙到中樞神經系統炎癥,從癲癇的生物學基礎到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
新增的“臨床意義”板塊簡明扼要地展示了基礎科學與臨床應用在神經科學中的結合
圖片來源:NETTER'S ATLAS OF NEUROSCIENCE
耳蝸神經由耳蝸螺旋器內毛細胞的軸突組成
耳蝸神經的初級軸突進入腦橋尾側的側部,終止于背側和腹側耳蝸核,這些神經核代表接受的不同聲音頻率
聽神經損傷因素包括感染、腫瘤和創傷,尤其是顳骨巖部的創傷
刺激聽神經可導致耳鳴,如嗡嗡聲、哼唱聲、滴答聲或其他聲音
當聽神經被完全破壞時,耳鳴和聽力均消失
聽神經損傷的癥狀一般表現在患側
在腦干,聽紋向雙側一系列神經核發出軸突,這些神經核包括上橄欖神經核、斜方體核 外側丘系核和下丘核
下丘核是接受兩耳信息處理中樞性聽覺的部位
這些神經到達內側膝狀核,隨后通過聽輻射到達聽皮質(Heschl腦橫回)
血管栓塞、腫瘤或膿腫、外傷導致腦干下部的損害,或更常發生的顳葉損傷,可導致聽力下降和對來自對側聲音刺激的反射喪失, 但不會導致單側耳聾
[1] NETTER'S ATLAS OF NEUROSCIENCE (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