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心系大局 抗戰勝利后,奪取東北成為國共兩黨斗爭的戰略焦點。為了加強對東北地區的領導,1945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設東北局,委員五名,由彭真任書記,機關駐沈陽市。在此前后,中共中央先后派出二十一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到東北局任委員,并從各解放區抽調部隊十一萬人和干部兩萬人赴東北開展工作。 從這一時期中央和地方的往來電報來看,中央對進軍東北的軍隊和干部未提任何硬性要求,也未給予任何照顧性的政策,最突出的是一個“快”字。兵貴神速,當時中央在一系列的電報指示中,反復強調爭取東北是“千載一時之機”“時機萬分緊迫”等,部隊的出發也是異常迅速,沒有一點拖泥帶水。其實在這樣大范圍的人員調動中,幾乎涉及到每個干部的去留升遷,但沒有人討價還價。一切為了戰略大局,一切服從中央部署,上下一致,紀律嚴明。這其中,一些中央領導同志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 陳云:從中央政治局委員到北滿分局書記 早在1930年、1931年,陳云就在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上先后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1934年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又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兼任中央白區工作部部長。1945年6月19日,中共七屆一中全會第一次會議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被后人譽為“五大書記”。在同年8月23日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為避免毛澤東、周恩來離開延安后,影響書記處處理中央日常工作,經毛澤東提議,陳云、彭真當選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陳云當時在黨內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見一斑。但接到中央布置去東北工作的任務后,他沒有任何猶豫,于9月中旬第一批到達當時情況還非常復雜的東北,接手和布置各項工作。1945年11月16日,陳云被任命為中共中央東北局北滿分局書記。這樣,原來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的陳云,從戰略大局著眼,積極服從組織安排,變為了中共中央東北局領導下的北滿分局書記。 張聞天:主動提出到東北做具體工作 遵義會議期間,中共中央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中央總的責任。七大召開時,張聞天雖不再負總責,但仍當選為中央委員。黨的七屆一中全會上,他又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45年8月至9月,中共中央為奪取東北作出一連串部署后,張聞天從大局著眼,主動要求去東北做具體工作,他的要求很快得到中央批準。張聞天從10月下旬出發,先后乘飛機、騎馬、坐火車、坐汽車等,歷經波折,直到11月20日才到達沈陽。之后,張聞天服從組織安排,12月被任命為中共中央東北局北滿分局委員、合江省委書記。這樣,中央政治局委員張聞天就成為了中共中央東北局北滿分局領導下的合江省委書記。 羅榮桓:身患重病,赴任東北 抗戰爆發后,羅榮桓與陳光率115師師部和主力一部進入山東,1943年3月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15師政治委員、代師長,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統一領導山東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黨政軍工作,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部署給各中央局的指示》,要求山東主力部隊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東及東北出動,并決定調羅榮桓到東北工作。此時羅榮桓身患嚴重的腎病,但仍堅持帶病調度軍隊以阻止國民黨軍隊北上。陳毅了解到羅榮桓的病情后,于10月9日同黎玉、舒同致電中共中央,說明羅榮桓身體虛弱,病情反復,時重時輕,如去東北帶病工作,恐難支持。對此,中央書記處復電:“陳毅電悉。羅身體需要休養,我們意見可先去東北就醫,是否和可否去蘇聯治病,待到東北后再看情形決定。”羅榮桓領命后火速出發,一度只能坐在擔架上指揮隊伍繼續北上。羅榮桓于當年11月到達沈陽,他帶病堅持工作,幾經周折,直至1946年8月才到蘇聯切除左腎。 葉季壯:換個地方做后勤部長 葉季壯早在1925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一方面軍供給部長,1936年被任命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后方勤務部部長兼總供給部長。抗戰爆發后,他認真總結在瑞金中央蘇區時期搞供給制的經驗,結合抗日戰爭時期的特點,建立起一整套八路軍的供給制度,培養了許多本領過硬的后勤干部。1945年9月,黨中央決定由彭真、葉季壯等六位同志作為先遣隊赴沈陽,為后續大量部隊和干部進入東北創造條件。葉季壯當即領命,到東北后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后改為東北人民解放軍)后勤部長。 劉達:從市長到秘書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籍貫黑龍江的劉達被任命為大同市長。但他還未及上任,就接到上級通知,限三天內趕到淶源接受新任務。到達淶源后,經過談話,沒有任何討價還價,他當即領受進發東北的新任務。初到沈陽的劉達被彭真委任為東北局秘書處長一職。但當時大部干部尚未到達,秘書處長并不忙碌。他看到主持干部工作的陳云夜以繼日地和干部談話,分配工作,十分忙碌,便主動找到陳云,毛遂自薦,自此擔任陳云同志的秘書,直至1946年5月出任哈爾濱市長。 正是由于十幾萬部隊和干部積極服從組織安排,不計較個人職務的高低,爭分奪秒進軍東北,打破了國民黨獨占東北、南北夾擊關內解放區的企圖,從而順利實現“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決策,為爭取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楊凱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研究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