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慢性淺表性胃炎,是個比較常見的病癥,有不少人都深受困擾。具體什么表現,又該怎樣解決呢? 我來分享一則比較經典的醫案故事。有這樣一個女子,胃脹、胃痛將近十年。經檢查發現,慢性淺表性胃炎。每當受涼或者心情郁悶的時候,胃脹、胃痛都會加重。平時經常打嗝、反酸、吃不下飯。 其舌脈如何呢?苔薄白,舌淡紅,脈弦而細滑。 到底是因為什么才導致她胃脹、胃痛長達十年的呢? 其實可以用三個詞概括:肝郁、脾虛、虛寒。 肝郁可犯脾土,脾胃之氣失常,就會疼痛。而女子每當心情低落、勞累、發愁的時候,胃脹、胃痛都會加重。這也恰恰說明了她肝郁。 脾虛,脾胃之氣停滯,上下不同,就會脹痛、打嗝、反酸。從女子的脈象以及食欲不佳、反酸等表現來看,正是脾虛。 脾胃氣虛日久,病程太長了,就慢慢發展成了寒象,久病傷陽。所以說女子每當遇涼之后,胃痛就會加重。 當時醫家寫的什么方呢?柴胡、高良姜、炙甘草、香附、枳實、陳皮、雞內金、黨參、炒白術、茯苓、白芍、生麥芽 這張方看似普通,卻飽含深意,一次解決肝郁、脾虛、虛寒三個問題。先看柴胡、枳實、白芍這三味藥,這其實是古方四逆湯,主要目的就是疏肝解郁,方中柴胡、白芍疏肝柔肝;枳實行氣解郁。 再看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這其實是古方四君子湯,主要目的就是健脾益氣,方中黨參益氣;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利濕;甘草補中。 最后是高良姜、香附,這其實是良附丸的配伍,主要針對的就是寒癥,方中高良姜可以溫中散寒;香附行氣止痛。 一張方,暗藏三張經典古方,另外還用陳皮理氣;雞內金促消化;生麥芽健脾疏肝。如此一來,全方可以說是滴水不漏。 結果如何呢?復診之時,諸癥大減,醫家又在方中加入一味紫蘇梗,繼續調理,直至痊愈。 為什么要分享這則醫案故事呢?這個女子是慢性淺表性胃炎,她的情況是因為郁、虛、寒,而這三方面恰恰是很多慢性淺表性胃炎的通病。所以說,從這三方面入手,往往效果顯著。 當然了,一張方子不足以應對所有的胃炎。正如此方,就不適合胃陰不足、濕熱內蘊的朋友。 關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疏肝解郁、健脾益氣、溫中散寒之法,你看懂了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