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治療肝硬化腹水二例 例一某男,40歲。 初診∶1960年4月。 主訴及病史∶西醫診斷肝硬化腹水,經多方治療無效反而日趨惡化。 診查∶癥見身體消瘦,面色胱白,肝區按之硬實,腹部脹大如鼓,下肢浮腫,小便短少,大便不暢,胃納極差,身上有蜘蛛痣。舌淡,苔白,脈弦緩無力。 辨證∶此證主要是肝脾兩傷。肝傷則不能疏泄而氣滯血瘀,瘀血內著,故肝部硬實為癥瘕;血瘀不從下泄,故身上出現蜘蛛痣;肝郁則克脾,脾失健運,水濕停滯不行則小便短少,腹脹如鼓,下肢浮腫。脾虛則不能運化精微則納差,而身體消瘦。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脈弦緩無力是肝脾兩傷之象。辨證是肝脾兩傷,虛實互見。治宜攻補兼施、補多攻少。 治法∶溫運脾陽,通絡逐水。 處方∶五苓散加味。 茯苓10g白術10g豬苓10g澤瀉10g雞內金30g黨參15g神曲15g川五加皮15g枳殼12g桂枝5g十棗丸0.4g 方中用桂枝、茯苓、白術、豬苓、澤瀉,即五苓散以溫陽利水;黨參配白術、茯苓,即是四君湯去甘草,以健脾益氣;川五加皮利水消腫;積殼配白術即積術丸,善消痞脹;雞內金重用30g,取其善化瘤積而消痞塊;神曲助消化而除脹滿;十棗丸輕用0.4g,取其逐水而不傷元氣又能疏通脈絡。 二診∶上方藥3劑,解下大便一兩次,小便增多,腹脹肢腫有所減輕。上方藥再服3劑,下肢浮腫完全消失,腹部脹滿、肝區脹實大大減輕,但有作悶作嘔現象,此乃十棗丸之副作用;因此停用十棗丸3日,以后每劑只用0.2g以減輕副作用。 此證大約治療個多月,都是在上方基礎上略為加減,在服中藥期間完全未用西藥,所有證候完全消除,精神振奮,胃納增加。該醫院再詳做各項檢查,均無異常而出院。 例二何某,男,50歲。 初診∶1962年6月。 主訴及病史∶某院診斷為肝硬化腹水,住院月余未效,腰酸。 診查∶身體消瘦,面色黯晦,肢冷納呆,神疲懶言,腹大如鼓,下肢浮腫,小便極少,大便不行3天。舌淡,苔白,脈沉弱無力。 辨證∶此證是肝病而累及脾腎兩臟。脾虛不能運化精微則胃呆而身體消瘦,面色黯晦;脾虛氣弱則神疲懶言;脾腎陽氣不足,水濕不化,故腹大如鼓;陽虛水濕下注則下肢浮腫;腎陽虛則腰酸肢冷,腎與膀胱相表里,腎陽虛則膀胱氣化不利,故小便極少;脾虛氣弱不能推送大便,故大便不行;口淡,舌淡苔白,脈沉弱無力是脾腎兩虛之象。 治法∶溫補脾腎,溫陽利水。 處方∶五苓散合附子理中湯加減。 桂枝5g白術10g茯苓10g豬苓10g澤瀉10g附子10g干姜3g黨參15g大腹皮12g雞內金12g 方中用桂枝、白術、茯苓、豬苓、澤瀉即五苓散,取其溫陽利水;附子、干姜、白術即附子理中湯去甘草之脹中,取其壯命門火而溫中益氣;大腹皮取其下氣寬中、利水消腫而行大便;雞內金取其磨痕積而助消化。 二診∶上方藥服3劑,小便增多,大便暢行,腹脹肢腫有所減輕,神氣漸振,胃納漸佳,脈搏漸形有力。 前方去大腹皮加川五加皮以利尿消腫。 此方藥服3劑,下肢浮腫完全消失,腹脹亦消除八九,處方仍照前方。此方藥服3劑,精神振奮,肌肉漸充,腹脹差不多消除凈盡。好轉出院。 【按語】肝硬化發展至腹水階段,不能專事理肝,更不能專逐水邪,宜以調補脾腎為主。如腹水過于嚴重,只宜攻補兼施;若專于逐水,常見邪氣去而正氣亦隨之而亡。病例一得效之處在于用大量雞內金以化瘀,但利尿用微量十棗丸攻邪而正不傷,并溫補脾氣,故效果顯著。病例二,身體極度虛弱,不用攻邪之品,只用大劑溫補脾腎之藥而奏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