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位于下肢的中心位置,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滑膜關節,它由兩個獨立的關節構成:脛股關節和髕股關節。 脛股關節: 是指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所構成的關節。 髕股關節: 是指髕骨和股骨構成的關節。 它主要的運動形式是屈和伸,且在屈膝的狀態下,它也能夠進行稍微的旋內和旋外。 正常的膝關節從側面看,脛骨和股骨都能夠很好地排列在一條直線上,這樣的位置,也可以稱之為膝關節的中立位。 而膝蓋超伸則表現為:小腿的大部分則落在了該垂線的后面,膝關節已經不在中立位了,我們把這種姿勢就稱為膝關節過伸或反弓。 有兩種簡單的視覺方法可以用來判斷自己是否屬于超出了“正常的屈伸范圍”(判斷膝蓋超伸): 膝關節超伸,膝蓋沒有處于正位狀態,會導致身體相應的骨骼、關節以及組織肌肉出現過度代償,從而產生連鎖反應。 腓腸肌長在小腿上,卻與大腿連接,膝關節超伸時,膝關節就會向后,使腓腸肌上下兩端變長,當膝蓋前側難受時,就本能的使腓腸肌發力,將膝關節拉回原位,小腿肌肉會過多發力以維持身體姿勢,長時間如此,就會導致小腿變粗。 靜止或運動時膝蓋骨都會過度靠近股骨,出現過度摩擦,時間長的話會導致膝蓋疼痛。再有,正常情況下膝蓋是直的,一旦膝蓋超伸會擠壓到髕骨,那么大腿的股骨、髕骨、脛骨三塊骨頭,就會擠壓到一起,所以會導致膝蓋“前沿兒”的疼痛。 膝蓋超伸的姿態無法完成一些高沖擊的動作,比如跳躍、快速跑等,會提高前交叉韌帶損傷的危險。膝超伸還會伴有半月板損傷、骨盆前傾造成的腰痛等問題 正常站立時需要用到腘繩肌和臀大肌,行走、慢跑等動作除了用到股四頭肌以外,也需要用到腘繩肌的力量。對于不常運動的人,大腿前側肌肉(股四頭?。┌l達緊張,對應的大腿后側肌肉(腘繩?。┝α勘∪?,失去平衡就會導致過度伸膝從而造成膝超伸。 當踝關節穩定不足時,比目魚肌不足以維持踝關節矢狀面穩定,那么腓腸肌就會收縮參與維持穩定。而腓腸肌會在收縮時把脛骨向前拉、股骨向后拉,也就是膝伸,過度緊張的腓腸肌會引發膝過度伸展,也就是膝超伸。 如果足底或小腿后側筋膜過緊,就有可能引起足跟支撐不足,骨盆也會下意識的前傾,導致膝超伸。 脊柱、骨盆周圍的肌群都是核心肌群,當核心肌群薄弱,且髖屈肌群緊張時,骨盆則被拉扯向前,腰椎前突,從而造成了膝蓋超伸。 如果站立時骨盆處于前傾狀態,則身體的重心倒向前腳掌,膝關節長期向后壓迫導致超伸。 緩解膝關節超伸,可以多做增強雙腿力量的訓練,尤其腿后側肌肉的訓練。 后側小腿完全貼合地面,髖關節朝向正前方, 軀干垂直于地面,重心前移,胯下具有拉伸感。 2、股四頭肌拉伸 前腳掌與后腿單膝支撐,髖關節朝向正前方,軀干垂直于地面,讓后側小腿靠近臀部, 拉伸后側大腿前側。 后腳腳跟踩地,臀部向下壓,感受小腿后側上部有強烈拉伸感。 好了,今天內容就到這了,感謝您的收看,如果您喜歡小魚的這篇文章,還請點擊右下角的贊和六角花在看圖標給小魚鼓勵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