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1638年~1708年),安徽桐城人,清代康熙朝大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深得康熙帝的信任與器重,康熙帝曾稱贊他道:“張英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 關于張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有一個“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大度禮讓故事,說的是張英在桐城的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雙方誰也不肯相讓。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找大官張英求援。張英收到書后,沒有以權勢壓人,而是只給家里寄回一首詩: 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看到這首詩后,豁然開朗,當即退讓了三尺。而鄰居吳家一看有京城大官的張家做出這樣的舉動,也深受感動,遂也退讓出三尺為謝。于是,安徽桐城西后街便有了一條著名的“六尺巷”,至今猶存。 張英讓老家的人主動讓地三尺,并沒有矮人三分,相反,他用“讓地三尺”的思想治家、理政,在社會上產生了極高的聲譽,更讓張家連出人才,在清代成為顯赫的一門望族,以至于“讓他三尺又何妨”成為我國文化中的千古美談。 張英的長子張廷瓚,康熙十七年(1678年)中舉,次年又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詹事府少詹事,侍讀學士。康熙御駕三征漠北,皆扈從。 張英第三子張廷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中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入值南書房,遷侍講學士。雍正年間出督河南學政。乾隆九年(1744),主持江西鄉試,后辭職還鄉,被稱頌為“三朝舊臣,后進楷模”。 張英次子張廷玉,更是清代名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便入值南書房,進入權力中樞。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雍正帝即位后,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要職。 雍正帝臨終前,遺命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還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張廷玉可謂是位極人臣。 張廷玉三朝居官時間長達50年,因學問深通,他還榮膺雍、乾兩代皇子的師傅,并兼任編纂《清圣祖實錄》《明史》《大清會典》《清世宗實錄》《玉碟》等重要典籍的總裁官。 張英第五子張廷瑑,雍正元年(1723年)進士,官居翰林院編修、內閣學士、禮部侍郎。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張廷瑑去世,年八十四歲。乾隆帝聞訊,顧左右曰:“張廷瑑兄弟皆舊臣賢者,今盡矣!安可得也?”因嘆息久之。 張英父子幾人,不僅在清朝官居高位,而且他們也是有名的文人,留下的詩作不少,尤其是張廷玉,一生作詩數千首,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有很多飽含理趣、飽含智慧的作品,但因他特殊的性格和身份,常伴于君王身邊,也難免做一些阿諛的詩篇。 張家的故事并沒有完,到了第三代,還是人才輩出: 張廷玉長子張若溎,雍正八年(1730年)進士,授兵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升御史,晉給事中,至刑部侍郎,拜左都御吏。后任山東學政,總裁四庫全書館。七十四歲以疾告休。后又入京城參與乾隆皇帝主持的“千叟宴”。年八十五卒。 張廷玉次子張若靄,雍正十一年(1733年),年僅20歲的他便在殿試中考得一甲第三名。當張廷玉得知兒子高中探花時,卻并沒有多少興奮,而是做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舉動! 張廷玉跑到雍正帝跟前,請求把自己的兒子名次降級。而雍正帝卻認為這是以才取士,豈可隨意降級,并說:“此前我并不知道這是你的兒子,我是公正選拔的人才。” 張廷玉接著說出了一番懇切而讓人感動的話:“天下人才眾多,三年才一次殿試,許多人都希望登榜高中,我現在已經身居高位了,假如再讓我的兒子占據這個位置,那就堵塞了天下寒士的進階之路了,我心里實在不安啊!” 雍正帝聽罷,也深受感動,就同意了張廷玉的請求,把他的兒子張若靄降為二甲第一名。 張廷玉三子張若溎,乾隆十年(1745年)進士,授編修,入直南書房。歷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張廷玉四子張若渟,乾隆十四年(1749年)捐刑部湖廣司主事,授刑部主事,入值軍機處。以郎中出為云南知府,升四川建昌道,入為太仆寺少卿,歷通政使,內閣學士,補工部侍郎。1800年晉兵部尚書,改刑部尚書。 張廷玉主動請求把兒子降級讓榜的行為,和其父張英“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思想何其相似呢? 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高官,張英、張廷玉父子的行為詮釋了我們中華民族謙虛禮讓的傳統美德。 需要補充一句的是,張家子孫,除了張若靄英年早逝外,其他人大多都是高壽而終,這大概也是因為他們的性格都是與人不爭不搶的原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