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POINT 1. 經椎弓根打壓植骨(TIBG)聯合后路長節段內固定治療Ⅲ期Kummell病可有效矯正脊柱后凸畸形,改善傷椎高度,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外科技術。 目前,椎體成形術(PVP/PKP)對于I、Ⅱ期Kummell病有著良好的臨床療效,骨水泥的注入使椎體獲得良好的穩定與強化,凝固時放熱燒灼椎體內的末梢神經緩解疼痛。但對于Ⅲ期Kammell病的治療方式仍存在一定爭議,尚無統一的治療標準。本期通過文獻回顧一下我們團隊(鄭州市骨科醫院脊柱一科)的一項新技術---經傷椎椎弓根打壓植骨聯合后路長節段固定治療Ⅲ期Kummell病。 Kummell病及其分期 Kummell病,也被稱為遲發性創傷后椎體塌陷,由德國外科醫生Kummell于1895年首次描述,主要發生在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Li等將Kummell病分為3期:
堅強的內固定只能為脊柱穩定提供臨時支撐,脊柱的長期穩定則依賴于骨折椎體的骨性愈合。椎體內植入自體或異體顆粒骨,組織反應小且易于誘導骨形成、促進骨融合。植骨充分打壓后,在維持骨折椎體高度的同時恢復了其內部的骨性結構,從而避免了“蛋殼現象”。有研究證實,經傷椎椎弓根打壓植骨后的椎體和椎間盤強度可基本接近正常水平。
圖注:A圖為術前手法復位;B圖術前X線片顯示椎體塌陷,椎體前部高度降低;C圖為C臂透視顯示手法復位后椎體的恢復情況。 圖注:經椎弓根打壓植骨(TIBG)聯合后路長節段固定(LSPI)。A圖通過患椎雙側椎弓根建立骨移植通道。B圖用刮匙去除壞死松質骨和纖維軟骨組織。C圖進一步撬撥復位傷椎椎體終板。D圖經椎弓根打壓骨移植。E圖采用后路長節段內固定。LSPI表示長節段后路內固定;TIBG,經椎弓根打壓骨移植。 圖注: A圖術中建立的骨移植通道圖像。B圖術中使用的骨移植材料,包括異體骨顆粒和富集骨髓的混合物。C圖術中透視顯示經椎弓根打壓植骨后椎體形狀恢復正常。
圖注:64歲女性患者T11Kummell接受經椎弓根打壓植骨(TIBG)聯合后路長節段內固定治療。末次隨訪時,CT掃描顯示損傷椎體愈合良好,未見內固定松動或斷裂。 審稿:王慶德 供稿:張振輝 編輯:張振輝 [1]YanyuZhu,ZhenhuiZhang,WentaoJiang,TherapeuticEfficacyofTranspedicularImpactionBoneGraftingwithLongSegmentalPosteriorInstrumentationinStageIIIKu¨mmellDisease.Spine(PhilaPa1976)ActionsSearchinPubMedSearchinNLMCatalogAddtoSearch.2021Jul1;46(13):907-914.doi:10.1097/BRS.0000000000003995. [2]王慶德,梅偉,張振輝,姜文濤,毛克政,李格,牛軍杰.經椎弓根打壓植骨聯合后路長節段固定治療Ⅲ期Kümmell病[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8,28(6):522-528.DOI:10.3969/j.issn.1004-406X.2018.06.06. [3]張振輝,王慶德,王仲偉,姜文濤,劉佩霖,康永生,蘇鍇,梅偉.后路長、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固定聯合經椎弓根打壓植骨治療Ⅲ期Kümmell病的療效比較[J].中華創傷雜志,2021,37(1):22-29.DOI:10.3760/cma.j.cn501098-20201009-006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