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時期,多數州縣在區劃上都實行“鄉社村”制度,即縣下設鄉、鄉下有社、以社領村。
以山東省登州府海陽縣為例,雍正朝建縣之初,海陽全縣設4鄉、40社、815村。到了清末,社增至45個,而鄉、村建置未變。
本文要介紹的地方,就是當時海陽縣四十多個社中的一個,它的名字叫做“神前社”,位于林寺鄉的范圍內。
(▲圖中遠處即林寺山)
相信很多朋友通過“林寺鄉”這個名字,就能判斷出其大體方位。因為,在海陽北部,有一座“林寺山”,林寺鄉就是因此山而得名。很顯然,這個“神前社”就在林寺山的周邊。
根據《海陽縣志》的記載,神前社共轄二十八個村,分別為:
“郭城集、北申家村、東劉家、沙鍋子、南申家、土堆、山西頭、竇家疃、垛崖底、山東、陣勝、王家溝、菠箕掌、南野夼、麻山、母仙、爐上、山上、神前、西樓子、戰場泊、 東樓子、港里、宅善、沙子埠、河南、朱村、煙霞莊。”
對照現在的區劃來看,它包括了郭城鎮的大部分區域以及原山西頭鄉的少數村莊。就轄區面積和村莊數量來說,這算是當時海陽縣的一個大社了。
(▲建新水庫)
值得一提的是,這片區域最大的村落雖然應該是“郭城集”(現在鄉鎮駐地也在郭城村),但在給社命名時,卻采用了“神前村”的稱呼。其中有何緣由?暫時不得而知。
而所謂的“神前村”,就是現在郭城鎮的建新村。關于“神前” 這個地名的由來,《海陽市鎮村簡志》載:
明萬歷末年,先民來此建村定居。因村后山有一大土堆,當地人稱神仙墳,故命名神前村。另一說為明末建村,因村坐落在一古廟“神山院”東南側,遂命村名東神前。
前段時間,筆者曾到這個村里打聽老人,他們比較贊同第二個說法。聽他們介紹,在村北的山坡上,過去的確有一座道場,“神前”這個稱呼就是在道場之前的含義。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因為修建“月牙水庫”(建新水庫),神前村的位置有所遷移。而到了六十年代,就將“神前”這個名字改為“建新”(村莊旁邊的西神前村,則改名為建明村)。
(▲神前村的村貌,現名為建新村)
村莊的正式名字雖然已經更改,但在當地民間的順口溜中,“神前”的舊稱依然保留。這段順口溜很長,涉及附近很多村莊,其中與“神前”有關的一句是:“鐵打的母仙,紙糊的神前。”
這句話是何時起源,亦沒有見到詳細記載,推測可能與清末的兵荒馬亂有關。神前村的原址比較平(水庫洼地),無險可守;而母仙村(現名晶泉村)則地處山溝當中,易守難攻。
神前村的規模不算太大,2002年時統計,約有兩百戶人家,有申、孫等姓,其中以申姓居多。根據記載,這里的申姓系清代從南申家(現在同屬郭城鎮)遷來。申和神這兩個字不僅比較像,發音也接近,申姓住在神前村,感覺挺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