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天梯小學”位于四川涼山洛縣的二坪村,那地方在一座高山上,三面是陡峭的懸崖,懸崖下是奔騰咆哮的大渡河。天梯小學在2009年之前,跟外界的聯系是五架用木棍和藤條綁起來的“天梯”。山下的學生要到學校上學,不僅要爬這個天梯,還必須要走過大渡河上的一座吊橋,吊橋上的木板稀疏腐爛,然后是2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最后就是這個長長的天梯。天梯小學是李桂林和陸建芬夫妻倆撐起來的。這里條件艱苦,找不到老師,學校停辦了10多年,那里是個文盲村。1990年,李桂林看到學校情況后,接受了當地政府的請求,到了天梯小學當老師。1991年,李桂林說服妻子陸建芬也到“天梯小學”當老師。李桂林、陸建芬夫妻倆扎根“天梯小學”30年,讓文盲村的孩子獲得了文化,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工資微薄,生病也不能及時看病。更關鍵的是學生,每周他們接送孩子,沒有出過安全事故,但他們遇到過好幾次的生命危險。2008年,李桂林、陸建芬,當選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這兩天的消息傳來,陸建芬老師要退休,原先她是代課老師,成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之后,特事特辦,轉正成正式編制。但轉正13年,臨近退休,自己還是初級教師職稱,不能按照年限晉升到中級職稱。原因是,陸建芬老師沒有教師資格證,而考教師資格證需要有學歷要求。陸建芬老師沒有教師資格證,自然就不能晉升職稱。初級教師職稱退休工資跟中級教師退休工資相差較大。這件事被媒體披露之后,據說當地教育體育局已經把問題解決了。02不過,這件事還是值得回味一下、思考一下的。第一,被忽略的群體,農村代課老師。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一些偏遠貧困的農村學校找不到老師,只能招一些代課老師,沒有編制,當時被稱為民辦教師。曾經,民辦教師的數量占總教師數量的三分之一。后來在上世紀90年代,國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改善和加強民辦教師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文件,針對不同的民辦教師,提出了“關、轉、招、辭、退”5種方案,合格的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2000年基本完成這項工作。代課老師現在還存在,而且不少人收入微薄。如果要轉成有編制的老師,需要幾個條件,教師資格證、普通話證、大專以上的文憑。而陸建芬老師當時特事特辦,從代課老師轉成了公辦教師,但沒有教師資格證,所以沒法晉升職稱。我相信不少代課老師也轉不成公辦教師,因為能力不夠,另外一方面信息也不夠。但這些代課老師的存在有合理性,因為本身那里條件艱苦,水平稍微高一些的人,如果能憑自己本事考上教師資格證,我估計就不會在這些艱苦的地方待下去了。他們既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應該還是有一些補償的方案的。03第二,今天我一位朋友轉發了這個消息,他說這位陸建芬老師不懂人生規劃。如果她知道這些情況,她完全可以去讀個電大,拿著這個學歷去考教師資格證,問題就解決了,不需要拖到現在。我心中暗暗感嘆道,陸建芬老師應該不知道這條途徑,如果知道了,說不定很早就實施了。再次想起《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么擺脫不了貧窮》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里面說了窮人擺脫不了貧窮的原因,第一條就是,窮人通常缺少信息來源,不知道疫苗的好處,不知道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使用化肥,不知道預防疾病。一開始花點小錢,完全可以避免花大錢,讓自己再墮入貧困的陷阱中。陸建芬老師也差不多的情況,如果她在電大,原先全稱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現在叫國家開放大學,學一個大專課程。電大學習簡單,考試簡單,通過沒有任何問題,而學歷是國家承認的。只要考過了,陸老師就可以考教師資格證了。很多人可能會罵我,說我冷血,陸老師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怎么可能會了解這些信息?這或許是事實,但殘酷的是,這也是涼山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信息匱乏、觀念的固化。四川涼山是脫貧攻堅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區,很多村民居住在懸崖峭壁之上。曾經有一個村子被媒體廣泛報道過,叫懸崖村。懸崖村的情況跟天梯小學所在的洛縣二坪村沒太多區別,村民們出入就是靠那幾條顫顫巍巍,高聳入云的木制天梯。懸崖村火了之后,國家花了很多錢,把木制天梯換成了鋼梯,還通了網絡。但這個投入值得嗎?花好幾千萬元為了100戶村民?而且能對他們的生活發生質的改變嗎?顯然這是個不劃算的投資,顯然貧困村民的生活不會發生更多的變化。國家其實一直想做的是,把這些山上的村民搬遷到山下,統一居住,給他們造了新房子,煤氣水電齊全,只要入住就可以。這個說服工作做了很久,到了2020年,這些貧困戶搬到了山下,一舉脫貧。觀念的改變才是關鍵,不恰當的努力、堅持并沒有意義。我們何嘗不是這樣?作為一位關注高考、志愿填報的教育博主,有時候看到學生和家長的焦慮、努力沒有回報,心中也是感慨萬分:獲取更多的信息,換一種思路,也許什么都不一樣了。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