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方常見疾病治癥:膝蓋紅腫 【辯證治則】 1、(1)痛在皮膚,麻黃湯癥。 (2)痛在肌肉,桂枝湯,玉竹可以治肌肉里面的痛,可以在桂枝湯里加玉竹。西醫有一種肌纖維痛癥,桂枝湯加玉竹,一下就好了。 (3)痛在骨頭關節,附子湯。 (4)上身不痛,只膝蓋痛,桂枝芍藥知母湯。 2、(1)膝蓋風濕、下雨天痛、膝蓋痛風,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5錢,芍藥4錢,甘草3錢,麻黃3錢,炮附子3錢,白術5錢,知母5錢,防風5錢,生姜2片。桂枝芍藥知母湯專門治療膝蓋的風濕痛。一劑知。含了甘草附子湯; (2)風濕關節炎+膝蓋軟骨沒有了:膝五針,桂枝芍藥知母湯,加牡蠣、補骨脂; (3)膝蓋紅腫、發燙:甘草附子湯。 3、鶴膝風,因濕而戰,立而行房,水氣襲之,故成此疾。方用黃芪八兩,肉桂三錢,薏仁四兩,茯苓二兩,白術二兩,防風五錢,水十余碗,煎二碗,分作二服。上午一服,臨睡一服,服后以濃被蓋之,必出大汗,不可輕去其被,令其汗自干則愈。一服可也,不必再服。 4、膝關節腫痛,是濕流關節。若癥見關節痛重,伴有局部發熱、脈浮數者,可用越婢加術湯散風、清熱、除濕,濕化、熱清、風去,其癥可愈。 5、膝關節痛,亦有風、濕偏盛和并重之別。在臨證治療時,應依其偏盛, (1)如痛甚于重者為風氣盛,則用桂枝附子湯:桂枝12克,生姜、附子各9克,甘草(炙)6克,大棗4枚; (2)如重甚于痛者為濕氣盛,則用白術附子湯:白術12克,生姜、附片各9克,甘草(炙)6克,大棗4枚; (3)如痛與重并甚者為風濕之氣俱盛,用甘草附子湯治療。 (4)如果寒濕為患而偏于寒者,癥見下肢關節疼痛、難以屈伸、臥床不起、疼痛難忍者,可用烏頭桂枝湯一解外寒,一伸內寒。寒邪解,濕邪去,其癥自愈。 6、(1)痛風是寒濕,關節外面紅熱是病處陽不入陰。 (2)痛風,腳痛用甘草附子湯,如膝蓋痛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完成后吃火鍋湯不復發即為痊愈。 (3)痛風:甘草附子湯,桂枝重用,四錢,其它全部都用二錢,桂枝去風,白朮去濕,靠附子帶到皮膚表面去,光這三味的時候,跑得最快的是桂枝。因為桂枝去風的力量很強,濕比較慢,所以如果沒有加甘草,風去了,濕還留在關節里面,所以桂枝四,炙甘草二,附子二,白朮二,如果是胖子桂枝可以用到六錢。 7、膝關節外側腫脹,是指外膝眼部位腫痛難忍,壓之內有彈性,抽之內有液體,西醫多診斷為膝關節滑囊炎。中醫認為,是濕邪所致。其部位仍屬陽明經所循行,故用葛根湯加蒼術、茯苓,以疏通經絡、燥濕利濕,濕邪除則腫脹消、疼痛止。 8、關節疼痛是指肩關節與膝關節疼痛。袓國醫學認為本病發生,主要由于身體素虛,陽氣不足,衛外不固,以致風寒濕邪乘虛而人,流注于經絡關節肌肉,氣血運行不暢而成。故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之說。由于體質、生活環境和病邪之性質不同,臨床表現也不一。如風氣偏盛的,疼痛游走不定,稱為風痹;寒氣偏盛的,疼痛劇烈,痛處固定,稱為寒痹;濕氣偏盛的,痛雖不甚,但肢體沉重,活動不靈,稱為濕痹。如果是寒痹,癥見疼痛難忍,固定不移,前人有“有寒故痛”之說。治療時,可用五積散辛溫解表、活血止痛。寒得溫而散,血得活而行,其痛自止。 9、關節痛,氣候一改變,一下雨之前就痛,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如果還有腫瘤在里面,牡蠣加重1兩下去,痛就去掉了。如果手腳冰冷,晚上惡寒,口不渴,晚上睡覺的時候非常冷,蓋著幾床被子都冷,又沒有浮脈,浮脈的話是麻黃湯,可是桂枝芍藥知母湯里面就有麻黃啊,一摸他里寒,小便又是清白,這個時候加了牡蠣以后,加生附子,生附子可以去里寒。 10、防己黃芪湯還可以用于癤浮腫和肘膝關節無痛性腫脹。 【辯證比較】 1、(1)甘草附子湯:疼痛,急性關節風濕病、疼痛劇烈;急慢性關節炎、神經痛、骨髓骨膜炎、腰痛、肌痛等 (2)桂枝附子湯:疼痛,身體煩疼,不能自動。 (3)桂枝芍藥知母湯:疼痛,關節腫痛,消瘦,氣上沖甚,脈實。 (4)芍藥甘草附子湯:疼痛,四肢可屈伸,無熱上沖。 (5)桂枝加附子湯:疼痛,軟組織痛。 【辯證針灸】 1、 董氏奇穴:制污穴。為婦人百病之特效穴。臨床上可任取二—三穴下針,有立竿見影之效。為婦科治病必取之要穴。 方法:在穴位上會看到青筋,以三稜針扎出黑血者當時見效。 應用: (1)久年惡瘡、惡瘤開刀后刀口流血不止、不結口、流膿、外傷。如果效果傷口腐爛到達肌肉,可在拇趾背面對應的位置刺血,特效。 (2)因為淤血而月經推遲時,刺血或用棉簽,點按穴位40~60次,效果非常好。 (3)治療甲溝炎效果非常好。 2、風濕關節炎,近取穴膝關穴效果都很好,包括痛風、紅腫都可以治。 3、膝蓋風濕,下針「膝五針」,扎完針后摸摸脈,如果沒有表證就是「術附湯」,如果是痛風,風吹得很難過,不可以碰,用衣服蓋著比較好,整個紅腫的,這是標準的痛風,扎針「開四關」、「合谷」、「太沖」、「大杼」,骨會大杼,「脾俞」脾主四肢主肌肉,「腎俞」把濕從小便利出來,曲池、「膝五針」,全身差不多都好了,再開「甘草附子湯」吃。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