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科研人員在貴州境內,發現了保存異常完好的史前飛魚類化石:精美烏沙魚。研究人員經過檢測與分析后發現,這些化石可以追溯至2.35億年到2.42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期。 在自然界中,會飛的脊椎動物不少,但在長達4億多年的硬骨魚類進化歷史中,“水面滑翔機制”只出現過兩次,分別是2億多年前的胸鰭魚科和現代的飛魚科。 這次遠古飛魚化石的發現,引起了人們對現代飛魚的好奇。 飛魚,為了逃命進化出能夠“飛”的魚類飛魚是銀漢魚目—飛魚科生物,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能“飛”。但實際上它們并不是真正的飛翔,而是為了躲避天敵利用魚鰭在半空中滑翔。 在自然界中,每種生物都有著獨特的技能和生存技巧,飛魚的獨門絕技就是靠著一雙寬大的胸鰭滑翔。 飛魚的胸鰭十分發達,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在海洋中暢游的時候,飛魚的胸鰭會緊貼著身體,整個身軀呈現出優美的流線型,以每秒10米的速度在海中高速游動。 如果遇到比自己速度還要快的天敵,飛魚就會躍出水面,像鳥類的翅膀一樣張開胸鰭,在空中滑翔數百米的距離,以此來躲避天敵的追捕。 在早些時候,人們一直以為飛魚進化出能夠“飛翔”的能力,只不過才幾千年的時間,可隨著這些遠古飛魚化石被發現,科學家們才明白,原來飛魚早在2億多年前,就已經練就了一身逃命技能。 飛魚,能夠“飛行”的奧秘是什么一直以來,人們對飛魚是如何躍出水面飛翔非常感興趣。隨著科學的發展,高速攝影技術揭開了飛魚'飛行'的秘密。 其實,飛魚并不會飛,當它們準備離開海面的時候,必須在水中高速游動,胸鰭緊貼身體兩側,將海水的阻力減到最小,像一艘潛水艇一樣急速上升。 如果把飛魚的胸鰭當做“機翼”,那么尾鰭就是飛魚的“發動機”。 飛魚在即將出水的那一刻,會用尾鰭用力拍打水面,整個身體借著游動的慣性和尾鰭的拍水的力量竄出水面。在飛躍騰空之后,飛魚張開又長又亮的胸鰭,快速地向前滑翔。 在這個滑翔的過程中,它的胸鰭并不煽動,而是借助空氣中的氣流爭取讓自己“飛”得更遠。如果風力合適的話,飛魚能在離水面4~5米的空中飛行200~400米。 當飛魚力竭即將返回海面,會在即將落水的那一刻,用尾鰭再次拍打水面,利用尾部的力量讓自己再次“飛起來”,整個動作像“蜻蜓點水”一般連貫自如,只不過蜻蜓點水是產卵,飛魚點水是逃命。 據統計,飛魚可以連續拍水12次,最久“飛行”時長達到45秒。 由此可見,尾鰭對飛魚來說是多么重要,如果把飛魚的尾鰭剪去,再把它放回海里,飛魚想要躍出海面基本是癡心妄想。 不過,即便飛魚掌握了一身逃命絕技,卻依然成為了其它動物口中的食物,甚至比以前不能飛的時候還要慘。 飛魚,入海無門飛魚是海洋里的“韭菜”,割完一茬又一茬,在兩億多年的時間里,它們一直處于食物鏈的底端。 雖然飛魚在海中游動的速度不算慢,但和劍魚、旗魚等兇猛的食肉魚類相比,那就差多了。尤其是號稱“鬼頭刀”的鲯鰍,仗著自己體型巨大,身手敏捷,成為了飛魚的最大收割者。 要知道,飛魚作為海洋中的小型魚類,它們通常群體活動,懂得“抱團取暖”,仗著龐大的魚群協同游動來抵御敵害。 但飛魚遇到鲯鰍,這種方法就不好使了。 鲯鰍體型稍大,最大能夠長到2米,而且游速極快,能夠以每小時30-50千米的速度追擊其它魚類。最主要的是,鲯鰍同樣是群體活動的魚類。所以,在海洋中,經常會出現一群鲯鰍追著一群飛魚后面咬。 經常被各種海洋生物“追殺”的飛魚活的戰戰兢兢,疲于奔命。直到數億年以前,它們為了能夠更好地活下去,不得不進化出翅膀一樣的胸鰭,鍛煉出有力的尾鰭。 從此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飛魚,上天無路躍出水面并不代表著階層的跨越,等待飛魚的,是一輪來自空中的“收割”。 在水下,各種兇猛的食肉魚類虎視眈眈,窮追不舍。飛魚剛剛躍出水面,還沒來的及喘口氣,就已經被盤旋在空中的各種鳥類掠走。其中就以軍艦鳥為代表。 軍艦鳥羽毛沒有油,不能沾水,否則就會淹死,不能像鵜鶘,鸕鶿那樣潛入水中捕魚。它們想要捕獲食物,只能捕獲靠近水面的魚,或者依靠高超的飛行技術來搶奪其它鳥捕獲的魚。 而躍出水面的飛魚,給軍艦鳥提供了全新的食物來源。 軍艦鳥在空中盤旋時,一直在默默觀察,一旦看到了水面追逐浪花,就知道今天的飯有著落了。當飛魚在水中被追的躍出水面后,軍艦鳥就以雷霆萬鈞之勢俯沖下來,一把抓住半空中的飛魚。 當飛魚還在為逃出“虎口”沾沾自喜時,卻不知自己早就淪為軍艦鳥的食物。 說在最后要說飛魚神奇么?的確神奇,作為海洋中能夠在空中“飛翔”的魚類,飛魚讓我們見識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的進化歷程。 可惜的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進化出能夠“飛翔”的飛魚,還是躲不開一口被吞下的命運。辛辛苦苦幾億年的進化,一棍子給打回原型,本以為實現了階層的跨越,卻不知被“收割”的越演越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