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瓷器(中國瓷器發展專題) 中國瓷器在清代有一個極大的發展,尤以康雍乾三朝的發展為盛。由于康熙皇帝對瓷器的關注,并且直接參與瓷器的設計生產過程,使得康熙官窯繼往開來,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明代的霽紅釉、釉里紅在明代后期失傳,而在康熙朝得到重生;康熙朝的青花瓷可分五色;康熙五彩較之明代五彩有過之而不及。除此之外,在康熙朝瓷器燒制上有許多創造、發明,如粉彩、琺瑯彩的發明,郎窯紅、豇豆紅、珊瑚紅的發明 尊口微撇,頸細長,端肩斂腹,淺圈足。器型獨特。通體白釉,胎體細密堅致,釉色純凈光潤,白似含粉,腹部以釉里紅繪古銅鏡紋四枚,器足外周以青花勾有三道弦紋,在其上以釉里紅繪有江牙紋,呈色穩定、鮮艷,紋飾疏朗典雅。此尊釉面光潔,內宿經年之谷,如《飲流齋說瓷》所云:“釉之舊者謂之寶光,釉之新者謂之浮光,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者也。但以暗淡無光謂為歷年久遠之證,則大不然,彼佳瓷未有無光者……”實為窯藏之物。底部署有“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三行青花楷書款。是此類康熙官窯器形中的精品。 由于青花和釉里紅各自所需要的燒成條件并不完全相同,尤其是銅元素對窯爐的溫度和氣氛要求嚴格,所以燒出色調凝重華麗、純正鮮艷的釉里紅瓷器非常不易。康熙時期釉里紅青花呈色技術已經有了進一步提高,但仍有因各種因素造成呈色不穩定的器物,作為宮廷珍品陳列于現今的博物館之中。 康熙是我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在康熙十年以前因與南明對抗,所以在之前景德鎮基本沒有燒制官窯瓷器,康熙十年之后開始燒制官窯瓷器, 康熙十九年朝廷開始派遣督陶官到景德鎮治理陶業,景德鎮制瓷業從此走上頂峰。 康熙一朝創燒瓷胎琺瑯彩器,選珠山御窯白膩素胎,燒成于紫禁城內養心殿側造辦處中,專為帝王御用,存世稀少,至為珍貴。彩料及繪畫均吸收西方工藝技法,題材甚具異域西洋意趣,并化裁宮廷院畫風致,畫法著重寫真自然,以光影明暗營造質感、深度及透視,彩料明麗凝膩,氣息妍美清新,其品質精絕,驚艷古今,煥發彩瓷魅力之新姿采,下啟雍干御窯華麗彩瓷之先聲,為清代彩瓷之冠。 此碗形制沈穩端莊,線條柔美自然,胎體輕薄堅質,為清宮中最為經典的宮碗造型。內壁所施釉水清透明潤,外壁不施透明釉,直接以各色琺瑯料在澀胎上施以彩繪,可見此式外壁澀胎瓷碗當是景德鎮為內廷燒造琺瑯彩所特制。外壁自足端至口沿均以胭脂紫料為地,色澤沈郁,因琺瑯彩料較厚且不易涂抹均勻,可見有明顯的氣泡,色彩濃淡亦有所分別,而這也正是康熙琺瑯彩在初創時的時代特征,厚重而有質感。胭脂紫地之外再繪以九朵或盛放,或含苞的牡丹,俯仰有致,風姿綽約,布局繁密而有致,不減清疏之氣,益見設計構圖之佳妙,繪畫之精妙頗有惲南田筆意,畫匠以墨彩勾勒花枝葉脈,覆以各式彩料,斑斕絢麗,其中墨綠一色極為凝厚鮮亮,翠韻悠然,為后世所不及。九朵牡丹計有鵝黃、嫩綠、寶石藍三色,為典型的琺瑯彩料,釉彩凝厚鮮亮,花葉部分再施以透明釉,故使得鮮潤欲滴的牡丹花與直接施于澀胎不上透明釉的胭脂紫地子形成鮮明對比,一明一暗,一亮一澀,尤見出玉堂富貴花的妍麗奪目。花蕊、花心以胭脂紅點繪出粒粒細斑,刻畫細致入微。花朵的描繪則以各色琺瑯料勾勒輪廓,花瓣與輪廓線之間留白,一方面以彩料的熔融表現花瓣的輕柔,另一方面也盡量避免不同琺瑯料彩之間因流動產生交迭,可謂別具匠心。整體繪畫技藝精湛,尤其花葉的表現頗見功力,通過綠色的濃淡變化表現葉片的的陰陽向背,富立體質感。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艷,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清代康熙朝(公元1662—1722年,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年號),經濟貿易發達,康熙十九年景德鎮恢復御窯廠,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為突出。其造型也是千姿百態,既有陳設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銷瓷等等。 瓷裝飾畫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藝術中的營養,采取了點染與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繪的對象,無論人物,山水,花卉,鳥蟲都顯得質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琺瑯彩瓷器是從銅胎掐絲琺瑯演化而來,康熙琺瑯彩色濃重,從色彩搭配、紋飾布局到款識內容和樣式,均摹仿當時銅胎畫琺瑯的效果。 康熙瓷器胎土淘煉精細,所以胎體糯米白,而且細膩,非常堅硬,細密似玉。釉面細潤,胎釉結合緊密,渾然一體,會有一種硬質感。有堅白釉、粉白釉、亮青釉瓷器,器型多敦厚古拙,有厚重感,修胎規整,常見兩面斜削狀,被稱為“泥鰍背”。 不得不說的是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康熙青花從濃重到淺淡,包括幾種不同的深淺色調。以青翠、濃艷、層次分明的色澤為主,吸收了中國水墨畫的皴法和西洋透視畫法,青花瓷器畫面層次分明,遠山近水,層巒疊嶂疏落茂密都能熟練掌握,達到了青花瓷器制作高峰。 柳葉瓶形體修長,下腹內斂,底足徑幅甚小,故而器物重心不在下部而是在肩部,正常擺放尚覺不穩。如果使用常見瓶類的裝燒方法,以墊餅為之,無論在入窯安放還是燒窯過程當中只要稍有輕微晃動均會傾倒損毀,根本不可能成造。因此,必須在裝燒環節予以特殊處理,即足外墻呈現一圈較寬的無釉澀胎,出窯之后,出于美觀和陳設穩固考慮,亦需要給柳葉瓶匹配內凹式底座。此為窯工以瓷土塑造出厚逾一寸的墊燒具為柳葉瓶支撐為用。故傳世所見康熙豇豆紅柳葉瓶,多為足下露胎較長。而本品天藍釉器,胎土、釉料更為輕盈,以傳統墊餅燒造即可,有異于豇豆紅器,故尤顯更為稀有珍貴。 康熙一朝于眾多器皿之中,太白尊、鏜鑼洗常見,若論數量之稀少,當推柳葉瓶、蟠龍瓶等立件,故歷來難求一見,目前中外許多著名公私收藏機構不曾典藏。與同期名貴的釉色豇豆紅相比,天藍釉器物燒造數量少之又少。傳世所見康熙天藍釉器皆為名品,有見柳條缸、鏜鑼洗、鼓釘式花觚、琵琶尊、蘋果尊、雙龍耳尊、萊菔尊、月牙梅瓶、馬蹄尊等若干。而本品柳葉瓶于市場中極為罕有。傳世公私收藏,可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兩例, 康熙早期青花灰藍或藍黑為主,釉面青白色。中期青花鮮艷青翠,釉面以粉白色為主。晚清青花開始變得灰暗、淺淡,釉面青白。青花也分很多品種,像哥窯青花、郎窯青花、藍釉青花、黃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地留白填黃綠彩等。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豐富多樣。朝代款主要是青花雙圈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體端莊工整,雄健有力,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 康熙早期無款居多,康熙二十一年之后均有落款。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慶年制”、“大明萬歷年制”,多是楷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