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白茶大課堂原創撰寫,未經允許,任何人和媒體不得轉載 《1》 據茶友說,他在柜子里翻出了一罐茶。 是一個有些年代感的錫罐,順手拿了出來,發現里面裝的是巖茶,還剩下小半罐。 因為平時工作太忙,喝茶的時間很少,所以家里的大部分茶葉都變成了“壓箱底”。 至于這罐茶來自何處,何時到的自己手里,是原罐還是另外將其他散茶裝入,已經毫無記憶。 于是打開聞香,發現香氣已大部分消散,只剩下微弱的茶味。 好在,還沒有發霉的現象,也沒有生出其它雜味和異味。 繼而問道:這罐巖茶還能繼續喝嗎? 面對一罐忘記了來歷,不確定保質期的茶葉,你會如何選擇?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秉持著不浪費的原則,只要沒壞,就拿出來泡著喝吧。 況且,茶圈里也一直流傳著“越陳越香”的說法。 人們偏愛老茶,相信歲月的流逝不僅令茶變得稀有,也令口感更加醇厚。 然而,這句話對于六大茶類而言,卻不一定行得通。 能夠越陳越香的茶類,只占小部分,而更多的茶并沒有陳年的潛力。 《2》 綠茶,提倡“趁鮮喝”。 六大茶類中,綠茶算是一個極富個性的存在。 在完全不發酵茶的前提下,綠茶敢于直面挑戰眾人的味蕾,最后還把一部分人給征服了。 綠茶的加工工藝,最主要的步驟就是殺青。 殺青的目的,一是為了去掉茶葉中的青草氣、生青氣,并轉化為其它的香氣物質。 二是為了把茶葉變軟,方便之后的揉捻,制造出各種各樣的造型。 但更重要的是,殺青可以終止發酵。 茶葉當中的多酚氧化酶,具有高溫失活的性質,而殺青時的高溫會破壞或鈍化酶的活性,及時制止鮮葉中酶的活動,發酵也就隨即停止了。 如此一來,便注定了綠茶是一款只能趁鮮喝的茶類。 綠茶中保留下了大量天然物質,在沖泡的時候,能感受到清香高長,鮮醇甘爽。 由此,也形成了綠茶“綠葉清湯”的特點。 然而,因為經歷了殺青,多酚氧化酶被“殺死”,綠茶中的茶多酚被固定保留了下來。 即使良好存放了多年,茶多酚也仍然是當初的那個數量,基本不會減少。 所以,綠茶并不具有長期儲存的價值。 另外,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綠茶的鮮爽感也會逐漸降低。 從一般的生活常識上看,想要保持食材的新鮮,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快吃掉。 再不濟,就存到冰箱里保鮮,能多放兩天。 對于綠茶來說,也是如此。 講究鮮嫩的綠茶,如果難以及時喝完,也可以密封后存進冰箱里低溫冷藏,來延長保質期。 盡管如此,個人還是建議當年的綠茶,當年喝完。 一來,超過了最佳飲用時間后,鮮爽感減弱,香氣滋味不復當初的精彩。 二來,明年還有新的綠茶在等待著我們,何必念舊呢? 《3》 巖茶和紅茶,也不提倡存太久。 還記得之前去桐木的時候,大姐給我們泡了正山小種。 古人所說的“高山云霧出好茶”,在正山小種這里依然適用,生長在自然保護區內,常年人煙稀少,云霧繚繞。 濕潤干凈的環境,茶樹在竹林間緩緩生長,孕育出了獨一無二的高山韻。 那么,正山小種也適合存老了喝嗎? 大姐告訴我們,很多老茶客都喜歡喝陳了1年的紅茶。 因為這個時候,紅茶的湯水已經變得愈發醇厚,轉化出了新的物質,包漿般的湯感十分明顯。 想來,的確是老茶客會喜歡的風格。 但也有不少喜歡香氣的茶客,更偏愛喝新的紅茶,香氣好。 再加上桐木紅茶豐沛的內質,雖說是新茶,但也比其它同年份的普通紅茶,更有層次感。 不過大姐又說,紅茶最多也就只能放3年。 超過時間以后,香氣口感都下滑了,所以還是要及時喝。 最后還不忘補一句,真正桐木村的茶,本來就少,哪里還能留那么久?那不成了“老古董”嗎? 一兩年,也就差不多喝完了。 至于巖茶,很多人都說新茶的火味太重,不適合喝,要放一放等褪火后再喝。 導致一些茶客在我們家買了巖茶之后,紛紛問說,是不是要放一段時間才適合喝? 其實不用,因為已經試過茶了,現在喝風味正好適宜。 實際上,巖茶的飲用也講究趁早,3年內喝完最好。 放久了之后就算不返青,不變質,巖骨花香也會薄弱許多,甚至消失不見! 不可否認,市面上的確存在著一些“老巖茶”和“老紅茶”。 而我們也曾經在武夷山胡歌家,喝過一款老水仙,存了有大約20年了。 那極度醇厚,極度飽滿,極度富有漿感的湯水,一下子征服了我們。 但是,這畢竟只是個例。 即便確實存在品質高的老巖茶和老紅茶,卻不代表所有的巖茶、紅茶都能存老。 也并不代表,巖茶和紅茶都能越老越好。 尤其是那些一開始就沒打算存成老茶的,只是因為賣不出去,無奈囤了下來。 沒想到多年后的現在,茶圈內刮起了一陣喝老茶的風潮。 于是,那些被陰差陽錯放成老茶的巖茶和紅茶們,才得以面世。 可論品質,它們并不一定能最終陳化為優質的老茶。 《4》 白茶和黑茶,是公認能夠越陳越香的茶類。 白茶適合長期儲存,是基于簡樸的加工工藝。 不炒不揉不殺青,主要通過萎凋和干燥,保留下了茶葉中大量的營養物質,保持原汁原味。 沒有殺青,也就意味著茶葉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依舊存在。 在后續的良好陳化下,茶多酚會一天比一天少,減少到一個正常的值,一個常人身體可以接受的值。 這也是為什么,有的人喝綠茶會胃疼,而喝白茶不會。 究其根本,是茶多酚含量的多與少。 除此之外,白茶還會陳化出其它的養分,比如黃酮類物質。 它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對中老年茶客友好,所以老白茶是一種真正老少皆宜的茶品。 在寒冷的冬天,老白茶出現的頻率漸漸提高。 泡煮皆宜,甘潤稠滑的口感,俘獲了眾人的芳心。 而黑茶的陳化,則是通過微生物的活動。 黑茶制作的關鍵工序的是渥堆,而渥堆狀態下的高溫和高濕,都為微生物營造了一個合適的生長環境。 長期收藏過程中,大量微生物參與茶葉內含成分的轉化,形成了黑茶獨有的厚實凝重的口感特征。 《5》 不同茶類,有不同的工藝。 不同的工藝,為茶葉帶來了不同的飲用標準及存放時間。 正確的喝茶觀,應該是順勢而為。 可以長期存的,就邊喝邊存,感受新茶和老茶截然不同的獨特風味。 而不能久存的,就不要強求,趁早落肚為安。 最避諱的,就是那些盲目追老,唯老是舉的喝茶觀念。 老白茶固然難得,但新綠茶難道不好喝嗎? 若是所有茶都等到老了才去喝,不敢相信,我們將會錯過多少美妙的喝茶體驗。 歡迎關注【白茶大課堂】,了解更多白茶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白茶大課堂菇涼陳(taimumagu)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