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6 22:53:39)
疑難問題:生態學中經常有能量流動知識,學生對能量的傳遞效率與能量的利用率混淆,需要進行區別。 一、能量傳遞效率 能量的傳遞效率=下一營養級同化量/上一營養級同化量×100% 這個數值在10%-20%之間(浙科版認為是10%),因為當某一營養級的生物同化能量后,有大部分被細胞呼吸所消耗,熱能不能再利用,另外,總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營養級利用。 傳遞效率的特點:僅指某一營養級從上一個營養級所含能量中獲得的能量比例;是通過食物鏈完成,兩種生物之間只是捕食關系,只發生在兩營養級之間。 二、能量利用率 能量的利用率通常是流入人類中的能量占生產者能量的比值,或最高營養級的能量占生產者能量的比值,或考慮分解者的參與以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食物鏈越短能量的利用率就越高,同時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能量的利用率就越高。 在實際生產中,可以通過調整能量流動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如田間除雜草,使光能更多的被作物固定;桑基魚塘中,桑葉由原來的脫落后被分解變為現在作為魚食等等,都最大限度的減少了能量的浪費,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三、兩者的關系 從研究的對象上分析,能量的傳遞效率是以"營養級"為研究對象,而能量的利用率是以"最高營養級或人"為研究對象。 另外,利用率可以是不通過食物鏈的能量“傳遞”。 例如,將人畜都不能食用的農作物廢棄部分通過發酵產生沼氣為人利用; 人們利用風能發電、水能發電等; 這些熱能、電能最終都為人類利用成為了人類體能的補充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