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高在上的君主而言,知道自己的過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手握權力,自然有很多人為了爭寵、爭權奪利紛紛來諂媚巴結,君主每天都能聽到阿諛奉承的話及贊嘆肯定的話。而人聽這些話聽得過多的時候,就會洋洋得意,自以為圣明。再有人來指出他的不足和過失的時候,他就很難接受了。賢明的君主要明白這一點,不僅要讓百姓說話,表達他們的意愿,而且還要主動地去求取諫言、了解民情,通過這些方式充分認識到自己施政的得失。 《后漢書》中記載了楊震的一段話:“臣聞堯舜之世,諫鼓謗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則洗目改聽。所以達聰明,開不諱,博采負薪,盡極下情也。”我聽說在堯舜的時候,用于進諫的鼓、可以批評的木牌都立在朝門之外,讓人們隨時可以進諫。殷朝和周朝的圣哲君王,對百姓的怨言乃至責備都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才能使自己耳聰目明。他們開放言路,讓人們無所忌諱,即使那些砍柴的平民百姓的意見也能下情上達。可見,圣明的君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十分重視聽取、采納民眾的意見,根據民眾的意見來判斷施政的得失,采納好的建議,以此來完善自己的施政措施,從而使國泰民安。 宣王納諫,丑女建功 《群書治要·新序》中記載,齊國有一位女子,長得奇丑無比,人稱“無鹽女”。她的頭像搗臼,眼窩深陷,身材高大,骨節粗壯,朝天鼻子,喉結突出,脖子肥胖,頭發稀疏,腰部彎曲,雞胸突出,皮膚黑得像涂了漆一樣,三十多歲了,還無人接納為妻。有一天,這個丑女去見齊宣王,先對負責傳達的人說:“我就是那個齊國嫁不出去的姑娘。聽說大王德行高尚,我愿意到大王的后宮服侍大王。”傳達人員把這件事報告給齊宣王。當時齊宣王正在漸臺大宴賓客,左右的客人聽了之后,沒有一個不捂著嘴笑的,都說:“這真是臉皮最厚的女人。” 但是齊宣王卻召見了這位丑女。只見她睜大眼睛,咬著牙齒,舉起手來拍打著胳膊肘,說:“危險!危險!”如此重復了四次。齊宣王問:“寡人愿意聽聽你有何見教?”無鹽女回答:“現在大王治理的國家,西有實行連橫的秦國造成威脅,南有強盛的楚國與我為仇,就外部講,有這兩個國家發難;從國內看,聚集著一大批奸臣,民心離散。大王四十多歲了,還不給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確立名位,不替兒子們操心,而把精力用于收納眾多的姬妾上,看重喜愛的人,而輕視應該依靠的人,一旦大王御駕歸天,國家必然大亂,這是第一種危險。漸臺高達五層,黃金白玉、翡翠珠璣等貴重的裝飾品觸目皆是,而萬民卻貧困至極,這是第二種危險。賢能之士都隱居山林,阿諛逢迎之徒拼命朝大王的身邊靠近,奸邪虛偽的人成了朝中的權貴,要進奉忠言的人卻怎么都見不到大王,這是第三種危險。大王沉迷于飲酒作樂,夜以繼日,歌妓、舞女、小丑毫無顧忌地在宮廷里喧鬧,對外不謀求與諸侯的關系,對內不關心國家的治理,這是第四種危險。所以,我說'危險、危險’!” 齊宣王聽了之后默不作聲,然后長嘆了一口氣說:“今天寡人聽了無鹽君的一席話,才明白了自己的危險,寡人差一點就要國破家亡、性命不保了。”于是,他立刻下令拆掉漸臺,解散伶人班子,罷黜逢迎拍馬之徒,不再使用華貴的器物,并且挑選壯士、良馬來擴大兵力,充實國家的府庫及錢糧的儲備,招納直言進諫之士而不分門第的高低,并且選擇吉日冊立太子,拜無鹽女為王后,齊國因此國泰民安。史書上評價說,這都歸功于這位丑女。這位丑女的功勞何在?就是她的一席話如當頭棒喝,把齊宣王打醒了,進而讓齊宣王從驕奢淫逸、歌舞升平的享樂生活中回過頭來,把心思放在治理國家上,使得齊國大治。所以,君主身邊有能指正自己過失的人很重要。當然,君主要知過改過,這樣才能使國家轉危為安。 不能改過的四個原因 《群書治要三六〇》第十六句: 【大忌知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有行如此,之謂大忌也。】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三十一《鬻子》。人生最大的忌諱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身上有過惡卻不能夠改正,這會傷害自己的身心,乃至喪失生命。一個人有這樣的行為,實在是人生的大忌。人有過而不改,確實會給自己招來災禍。人不能夠改過,可能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沒有認識到過惡的嚴重危害。《周易》上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大學》告訴我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財富、名聲、地位全都是枝葉花果,根本在于一個人積累了深厚的德行。所以,善行不積累不足以成名于天下;罪惡不累積也不足以自滅其身。當我們看到一個省部級以上的官員,突然鋃鐺入獄的時候,大家都會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各執己見。實際上原因很簡單,古人早都給我們說出來了,“多行不義必自斃”“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但是,小人認為做小的善事沒有什么益處,就不屑于去做;做一些小的惡事,無傷大體,便不改過。結果罪惡日積月累,以致達到了無法掩蓋和不可解救的地步。可見,滅家亡身都是因為有過失而不能改所導致的,所以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曾子》把為善分為三個境界:“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為,可能也;色勿為,不可能也;心勿為,不可能也。”君子對于不好的事,自己不去做,身體沒有去造作,這是能夠做到的。譬如我們有嫉妒之心,嫉妒之心起來了,突然覺得,我們都學圣賢教誨了,如“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我怎么還有這樣的心呢?所以,這個嫉妒之心就打住了,沒有因為這個心,再去中傷別人。這是“身勿為”,是可以做到的。“色勿為,不可能也”,神色上也不表現出來嫉妒之心,對于君子來說就不太可能了。因為君子在修道的過程中,還沒有成為圣人、成為賢人。有時聽到老師表揚別的同學,心里可能有點嫉妒之心,在神色上也表現出來了。“心勿為,不可能也”,聽到老師表揚別人,心上都為他贊嘆、為他高興,對于君子來說,更難做到了。“太上樂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強也。”為善最高的境界是喜歡做善事;其次是安于做善事,做善事使自己心安;最下是能夠勉強做善事。 從去惡的角度,或者說從改過的角度看,人的修養也是有幾個境界的。“太上不生惡,其次生而能夙絕之,其下復而能改,復而不改,隕身覆家,大者傾社稷。”最高的境界是不發生惡的行為;其次是做了惡的行為,能早早地去除;其下是惡行復發之后能夠及時改正;惡行反反復復地做了之后還不知悔改,會亡身敗家;更有甚者,會使國家傾覆。他接著說:“是故君子出言諤諤,行身戰戰,亦殆免于罪矣。”因此君子言語正直,行動戒懼,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樣才能免于犯過失。 “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內,戰戰唯恐不能乂也。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內,戰戰唯恐失損之也。大夫日旦思其官,戰戰唯恐不能勝也。庶人日旦思其事,戰戰唯恐刑罰之至也。”從前的天子日日考慮天下之事,謹慎小心,唯恐天下不能安定。諸侯日日考慮國內之事,謹慎小心、戰戰兢兢,唯恐自己的國家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大夫日日考慮自己的職責,謹慎小心,唯恐不能勝任。平民百姓日日考慮自己的職事,謹慎小心,唯恐觸犯刑罰。最后得出一個結論:“是故臨事而栗者,鮮不濟矣。”所以,人面對各種事情都能夠謹慎小心、戰戰兢兢,便很少會犯過失、很少有不成功的。 《群書治要》第十三集第1講學習紀要 時 間:2021年4月22日 主持人:阮軍訓 記錄人:孫延安 內 容:學習《群書治要360》(第十三集) (一)康素蓁老師 通過學習劉余莉教授講解的《群書治要360》第13集第一講第4段:知過改過內容的學習,感悟到要想改過,首先得知道自己的過失,常言道,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我們都是蕓蕓眾生,沒有人能一輩子都不犯錯誤,能夠知錯能改,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是十分了不起的事,但我們改正自己的過錯要有三心:第一是羞恥心,恥心之過,要想改過自新,首先要有廉恥心,建立基本的道德觀,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明白這一點才能發自內心意識到自己的以往過失,痛定思痛之后才能下定決心去改,第二是要有敬畏之心,古人云,常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舉頭三尺有神明,切勿懷僥幸心理,做一些違背良心的事。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壞事做得多,終有一天會自食其果,用真誠之心做人,懷敬畏之心處世,學會謙卑,尊重身邊的人,多聽取別人的意見才是進步的基礎。第三是須發勇心,我們有時犯了錯誤很難改正,都是因為不能振奮精神,因循退縮,因循就是得過且過,馬馬虎虎,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認真,這樣過失就很難改過,退縮就是退轉,人不能改過,另一個原因就是想改。而改不過來,幾次失敗之后,就不再嘗試了,任由發展,這樣就慢慢地放任自己的行為,過錯始終不能改正,自己犯錯誤,就像刺扎進我們肉里,應該趕快剔除,不要有絲毫猶豫。又像毒蛇咬了我們手指頭應該馬上斬斷,不斬斷就會威脅我們的生命,要當機立斷,不要有片刻遲疑,常懷這三種心態,福報自然會來我的分享完畢。 (二)李翠云老師 通過學習《群書治要360》第13集第一講內容的第二段,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書過失說的是古代君王的制度,都是由史官在面前記錄著君王的過失,還特別要記載君王所犯的錯誤。監督著君王的一言一行,君王是天下的執政者,權力的操控者,被人尊崇,處處敬奉,又怎么可以作為身負萬民之命的君王反而視聽于天下的民眾呢?老子說“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者君王,國中之玉,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三界之中有四大而君王居于其一,只有君王是天下最大,只有君王有道,法于厚德載物,才能天清地明法公正,只有君王有道,則天清地寧人和,君王無道則天怒地憤人不軌,君王身不重則失尊,心不重則失明,政失正則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造成災難的后果也是慘重的,君王只有以天下心為心,才是正心為民,才是勤政之本。關鍵是君王明道歿身不殆,才能長治久安,天下才能立道信,萬物而自化自歸自賓順。 (三)黃繪如老師 從這段文字中我領悟到,魏文侯是一位非常深明大義的君主,他懂得反思自己的過錯,能夠聽進去別人的諫言,我也很佩服這位樂師,他不僅有膽而且有謀,這個故事教會我們在做人做事這一塊,需要懂得變通,什么樣的話怎么樣說,說的既能達到目的又能讓別人接受,這是一個人的大智慧,曾經我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 我覺得對的話就會直言不諱的說,也沒有考慮過別人能不能接受,不會考慮別人聽了會不會反感。后來學習了傳統文化以后我也慢慢的反觀到自己的一些方式,方法不對。也認識到自己的性格雖然說心不壞,但是別人接受不了。通過學習傳統文化讓自己少走了很多的彎路,現在再跟別人溝通交流的時候,也懂得委婉一點。也會像這位樂師一樣,借別人的故事來去舉例感化身邊的人,我覺得這個是非常好的一種方法。我也發現其實現在人還是喜歡聽一些真心話的,大多數人還是喜歡聽真心話。因為只有聽到真正的能夠幫助到自己的話,自己才能夠提升。有的時候說的別人可能當時感覺不太高興,但是事后他能夠感覺到用心良苦,所以未來,我也希望我能夠通過咱們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夠提高自己的這個智慧吧。首先反省自己,通過傳統文化的這些教誨,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從而去改正。再一個呢,如果有能力去幫助身邊的人,指出一些不好的地方,幫助別人更好,那就更完美了。我的分享就到這里。感恩大家的聆聽 (四)侯培華老師 我們看到要想君主擁有天下,就應該能夠民意上達,就是從民意表達的意愿之中,從政者能夠看到施政的得失。國君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得失,我國的制度體系就是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想法,意見,批評建議,然后經過討論,合理的比較好的建議,政府都會吸納,從而讓政府能夠得到反饋。 那么政府知道了百姓的意愿百姓的意見百姓的想法,他才能制定符合人民意愿的一些措施政策,這樣人民得到了福利,生活得到了改善,那么人民才能擁護政府,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一些企業的單位,都有一些意見箱或者舉報箱,讓人們能夠把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民意表達上去,能夠了解人民的意愿,這樣群眾和政府才能夠互相溝通,領導人通過百姓反饋的這些意見、想法,然后采取有利于人民的措施,然后讓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讓人民的合情合理合法的意愿得到實現,這樣社會才能更和諧,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那么我也想到了,在我們中華文化研習社這個大家庭里,比如說鄒老師,還有我們這些作為班委的老師們,在表達一些我們自己的想法,或者采取一些措施時,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意見,都可以反饋給鄒老師和我們,大家積極的把我們的不足和錯誤之處指正出來,這樣我們中華文化研習社才能夠不斷的完善,我們老師們也能不斷的成長,不斷的進步。 最后我就希望我們大家能夠在這里面積極的發言,敞開心扉,為我們中華文化的弘揚這個事業做出我們自己的貢獻,也愿中華文化研習社在鄒老師和大家的一起努力下會越來越好,我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老師們的聆聽。 (五)張清寧老師 今天上午有一位007的戰友加了我,并發給我一份特別牛氣的自我介紹,他的本科是北大的,博士是香港大學的城市學院,特別的牛氣,正好我有幾個問題不明白,我就問他,結果他在這個過程里面就大力的推銷自己的微商品牌,發給我好幾篇文章。因為學了傳統文化,我一看就知道他被名利引誘著做一些事情,雖然有高學歷,但是他不是特別的智慧,可能以前賺的錢也會通過后來的一些行為會賠掉。之后,我就問他,我說你的困境和突破跟我有什么關系呢?為什么我要為你的選擇買單呢?就因為整個的團隊產品很好,然后你的履歷特別的牛嗎?因為我也很清楚一個人能夠白手起家,做到很高的一個身價,那銷售能力是特別關鍵的,有沒有銷售能力,對市場了解多少,客戶的需求是什么,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總之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所以,我通過他能夠看到他其實有很多的盲點,反觀我自己也一樣,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喜歡成就感,成就感越強就越喜歡去做,成就感弱的話就會想要逃避,比方說一個人他喜歡學習,那他的學習成績就會很好,他的學習成績越好,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這種羨慕的眼神就越多,他的學習他就越喜歡學習,然后學習就會越來越好,這是一種非常正向的反饋。喜歡愉悅喜歡被夸耀是非常正常的,而一位君主能夠做到修身,聽取群眾的心聲是很難的,古人對這些看得很明白,位高而無功,俸厚而無勞,是很危險的,這就是為什么守天下難的原因。 清朝的時候,康熙平定三藩后就準備收復臺灣,臺灣那個時候反清復明鬧得特別嚴重,康熙皇帝就很惱火,我們入關都好幾十年了,經歷了兩三代皇帝了,為什么你們還在想著反清復明,我對你們不好嗎?我這個皇帝做的不夠到位嗎?好在康熙他特別智慧,他特別愛反省,他后來他就深入的去了解群眾的心聲,后來他發現,并不是說一定要恢復政權,而是要恢復我們的文化,因為我們看重的是我們的文化,而不是說某一個皇帝,因為歷史上也有那么多皇帝,皇帝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的延續。 昨天晚上因為要交007的作業,然后我也就寫了一篇文章發到今日頭條上,沒想到今天的數據飆到了1000多,同樣的對于我們個人來講,我們也喜歡愉悅而放松的事情,很少有人說我會去利人性的去做一個什么事情,就像一個學習、成長它本身對很多人來講也是有點利人性的,就是一個人,他對社會和這個世界的運行機制,他是怎么樣去理解的?他的信念是什么,會導致他的行為和習慣最終決定命運。 為什么說原生家庭會給我們造成很大的這個影響?就是原生家庭的運行機制,可能是這樣的,我們采用的也是這種機制,然后相應的就認為只有這一種運行機制是正確的,是有效的,其他的運行機制都是錯誤的,有問題的就會形成一定的偏執,那除非這種機制遇到了很大的障礙,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反差,再加上一個人的悟性,才有可能去調整和改變。 而某一種行為或者是格局、眼界都會帶來不同的結局和結果,可能就是學傳統文化才會有這種很廣闊的一個視角,才會看到這里面的,種種路徑會抵達什么樣的結果,所以我們真的。很慶幸能夠遇到傳統文化,然后在傳統文化這一塊兒去扎根學習,這是我們非常難得的一個機會,然后我們自己也要非常珍惜這個機會,這樣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讓我們向著幸運之神不斷靠攏。 標注說明: 英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教授,在系統研究了各個國家文明歷史的基礎上,提出了“未來屬于中國”的論斷,認為未來世界是中華文化得以普遍宣揚的世界。一個外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充滿了信心。事實證明湯恩比教授的論斷是非常科學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來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是文化的復興。中國文化以道為本體核心,以道、釋、儒還有墨為主體,和諧多元的實體文化系。“建國君民,教育為先”,文化的傳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來,一批又一批的中華兒女,他們熱愛優秀的傳統文化,相信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身體力行地學習、弘揚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助力這些優秀的中華兒女,為了更好地弘揚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北京師范大學借助自身優勢,當仁不讓,開辦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師資班的培訓項目,結合線上線下,大力推廣國學師資教育。師資班常年招生,報名火熱進行中。最近一期將于近日正式開班上課。詳細情況請識別上圖中小程序二維碼,進入平臺了解…… 中華文化研習社,是根據相關政策發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國各大高校的一些專家、學者,攜手衷愛學習、樂于傳播傳統文化的朋友們共同成立的社群組織。研習社依托這些頂級專家、學者資源,匯聚各行各業通達經典的領讀者,形成了以專家、學者組成的教授團為核心,以領讀者為向導的雙師直播互動體系。在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地級市、縣級市等各層級研習社開展同步學習的模式。以'內圣外王·厚德載物'為核心指導思想,擬培養數萬名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領讀者、傳播者和踐行者,力求點亮人心、照亮社會。 研習社將秉承“弘揚中華文化,助力民族復興,傳播圣賢智慧、服務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為核心價值觀。根據黨和國家制定的關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指導方針和相關政策,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行穩致遠。進一步夯實中華文化底蘊。將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融會貫通,并在促進交流、同學互鑒等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 |
|
來自: 情緣半島 > 《《群書治要》講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