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為什么孔子門下的學霸們都那么個性鮮明呢?孔子的教育和今天的教育方式相比差別在哪里?為什么孔子晚年會為他不經意的一句話而后悔? 有的時候,人不經意之間說了一句話,往往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得到應驗,這在中國被稱為一語成讖。 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這則《論語》記載的是,孔子幾位最得意的學生陪著他在一起,這四位同學現場表現出來的樣子,完全不同。閔子騫在旁邊侍奉孔子,表現出來的狀態是恭敬的、正直的,很端莊。子路則是一副剛強的樣子,而冉有和子貢兩個人,則顯得溫和、灑脫、快樂。孔子當時的心情非常好,子樂。但是他講了一句話,有可能會讓他晚年后悔的話。他說:“子路啊,像你這樣子,恐怕將來要死于非命吧!”不得其死,就是不能正常死亡。把這則《論語》讀完了,我們先問第一個問題,孔門弟子三千,其中最最優秀的是孔門十哲,而這孔門十哲,為什么每一個同學都有他非常鮮明的特點呢?他們的個性為什么都這樣的突出呢?我在精讀這則《論語》,寫心得體會之前,恰巧在手機上看到了一則小視頻,是一幫大孩子在班級上,把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學,在班級的坐姿表演了一遍。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學時候的坐姿,一個個坐的直直的,兩個胳膊壓在桌面上,規規矩矩。等到了大學上課的時候,都是趴在桌子上的。那孔子當年的教育和今天我們的教育之間差別在哪里呢?或者我們今天很多老師教育學生,我們的學校教育,跟孔子的教育,圣人的教育之間有什么差距呢?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教育,不管是從家長還是師長,都千方百計的想去彌補孩子的缺點.我們對人才的培養,往往喜歡用一個模子去套,不管這個孩子,他的特長和天性是什么,我們都希望砍掉孩子的棱角。而孔子他老人家對教育、對人才的理解是,放大每個人的優點,尊重每個人的天性。所以我們才看到孔門的弟子,個個都個性鮮明。如果說區別,就在于孔子的教育是千方百計的,讓弟子保留他們的天性,放大他們的優點,然后再教他們善于和別人互動,善于去處理好人際關系,用自己的優點去整合別人的優點。我把上海衛視拍的系列紀錄片《大師》,一共100多集,從頭看到尾。看完有一個感覺,那就是即使到了近現代,那些大師們,他們在教育自己弟子的時候,跟孔子很相像,他們也是千方百計的去放大每個人的優點,不會一刀切。我們今天很多老師對個性過強的孩子,有棱有角的孩子,帶刺的孩子會反感。大家看,子路可是有棱有角有刺的學生啊,孔子跟他的關系很近啊。孔子不僅僅不反感這些學生,而且還以教他們為樂。所以我們現在的教育極力呼喚,尊重和發揮孩子的天性,共性和個性必須有機的結合,找好平衡。那么,我們還要問第二個問題,孔子他為什么說的那么準呢?因為子路確確實實如孔子所講,不得其死,沒有正常死亡,真的是死于非命.子路是在衛國被殺的。本來他可以不死,可以避禍,但是因為他有擔當,他覺得他拿了人家的俸祿,就必須要為人承擔責任,這是一方面。第二個,即使是被別人刺殺,馬上就要死亡的情況下,他還要扶正自己的帽子,整理自己的衣服,一個君子死也要死的有樣子。孔子在魯國,聽到了子路在衛國被人家剁成肉醬的消息,第一時間就讓弟子把他家里面沒有吃完的肉醬倒掉。孔子當時心情這里面沒有記載,我想他老人家會不會自責和后悔呢?因為按照今天人的常情,會想當時我為什么要講這句話呢?雖然子路的死,跟孔子當年那句話之間沒有必然關系,但是作為老師來說,當年說的那句話,會讓他今天心里不好受的。孔子自己曾經說五十而知天命,我個人也馬上就要到五十歲了,越來越感知到天命不可違。命運強加給我們的不管是好還是壞,我們只能接受,沒有辦法拒絕和退貨。但是在命運面前,我們并不是什么也做不了?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面對命運的心態。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命運對我們的安排,但是我們可以修改面對這些安排時候的心態,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應對方式。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我們的心念改了,我們后面的命其實也就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