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心經(jīng)的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nèi)松慕K極追求應該是什么?那些深度覺悟的大菩薩洞察到了什么?為什么大修行的智者可以擺脫所有外物對自己的束縛?佛家追求的自在和道家向往的逍遙是一回事嗎?佛道兩家外表的差異背后有沒有相同的本質(zhì)? 我們先來看《心經(jīng)》的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句話的意思是,能夠用般若的智慧,能夠進入到深度的禪定,能夠讓自己的心獲得自在的菩薩們,他能夠感受到、洞察到我們?nèi)说纳眢w、感受、思想、情緒、心念,這些東西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生生滅滅的,本質(zhì)上都是空的,都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存在。當一個人能夠極度地靜定,能夠看透自我以及外事、外物的空性,那么他的心就會變得自在了。普通人每天要經(jīng)歷的生老病死之苦,就不會束縛這些有了深度智慧的大菩薩們。人怎么才能夠內(nèi)心平靜,不被這些外在的事物所干擾,所牽絆,讓自己的心里一直處于不安的狀態(tài),讓自己的內(nèi)心受到煎熬?那就得有菩薩的功夫,菩薩的第一個功夫就是“覺”,就是洞察。我們普通人只能看到表面,有大修行的人,智慧到了一定程度的菩薩們,是能夠看透本質(zhì)的什么是本質(zhì)呢?就是所有我們認為的存在,都不絕對存在,都是暫時的,都是無常的,都要變化的,這就是五蘊皆空。不僅僅是我們外部的那些環(huán)境,那些人事物要消失,連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情緒都不會永恒存在,也都是注定要消失的,這就是空。其實,我們把這一句話好好的讀一讀,再理解理解,揣磨揣摩,就會明白一個問題,人生最最究竟的目標應該是什么?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尤其是咱們這個國家,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把賺錢、掌權(quán)、出名作為人生的追求和夢想。能賺多少錢,能當多大的官,能夠走紅到什么程度,實際上它不應該成為人生最最終極的追求,這一切最多只能算是實現(xiàn)終極目標的手段而已。而且如果拿捏不好,發(fā)財、升官、出名,十有八九還有可能讓我們與人生最重要的終極目標反向而行,白白地浪費這一生。《心經(jīng)》的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人生最最難得的是心靈上的自在。觀自在菩薩,達到了這個境界,就是洞察了這個世界的本質(zhì),透過復雜看到了簡單;穿透千變?nèi)f化,看到了那個永恒不變的存在、力量和法則。這個時候,外在的一切左右不了他的心念了,自己的情緒,自己可以掌控了,不受外物的牽絆。不是我今天當了官,我就高興,沒當上就不高興;不是發(fā)了財,我開心,虧了本就難過;甚至是普通人最害怕的疾病和死亡,也不能讓他們動心。所謂自在,就是我的心念完全由我自己掌控,我的生存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甚至是生命的境界,跟別人跟外在的所有人事物,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其實,所謂的自在,就是人生的種種不如意事,甚至是災難和死亡都不能讓自己痛苦,徹底從常人常見的那些種種煩惱中,解放自己,拯救自己,完成靈性的蘇醒,實現(xiàn)心靈的徹底解放。佛家特別向往和追求自在,其實道家也一樣啊,我們知道莊子第一篇就是《逍遙游》。你看我們今天人常講:逍遙自在,逍遙和自在兩個字,喜歡放在一起講。佛家道家發(fā)型是不一樣的,服裝是不一樣的,經(jīng)典可能也是不一樣的,但是本質(zhì)都是追求心靈的自在。其實讀了《心經(jīng)》,讀懂了《心經(jīng)》就會明白,人生最最終極、最最難得的目標是心的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