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認為,臟腑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核心,由于心主神明,有主宰、協調其他臟腑功能的作用,所以養心為臟腑養生的重中之重。 《素問·靈蘭秘典論》記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這段話是說人的心在臟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就好比國家最高的君主、統領者一樣。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君主圣明,治國有方,則國家繁榮昌盛;君主昏庸,政令混亂,國家社稷即會崩毀。對于人體來說,臟腑在心的主持下,各司其職,分工合作,才能確保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行,得以延年益壽。因此,心的功能正常,則五臟六腑相互為用,協調平衡,人就能健康長壽,故說“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和“藏神”這兩大功能之間是相互關聯的。血液是人體精神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精神情志活動能調節和影響血液循環。如果心血不足,血不養心,可導致心神不安,出現心悸、失眠、多夢等病證;心神不安,又可能引起血行不暢等情況。心之疾病日久還會影響到其主宰臟腑的功能而進一步影響其他臟腑功能,引起氣血運行道路的閉塞,臟腑之間失去協調配合,人體整體功能即會遭到破壞,人的生命就會發生嚴重的危害,即“形乃大傷”,故說“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所以,養心對維持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養心方法包括涵養精神和保護心臟兩個方面,下詳述之。 涵養精神 中國傳統養生十分注重“以德立身”,認為“養生必先養性”。這里的“性”是指品德、稟性,即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不斷地完善人格是“養生必先養性”的重要內涵,也是現代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心主神明”,是說人的精神、心理活動是由心主宰的。養心重在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所以,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不病。 唐代著名醫家、養生大家孫思邈就通過實踐總結出養心保健法,實現了健康長壽。孫思邈在東晉養生家張湛《養生要集》的基礎上,提出了“十二少”的養心真諦與“十二多”的喪生之本。“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十二多”即“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只有將上述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達到真正的養生境界。 未患病之前,養心重于養身。若已患病,也要身心兼顧,對疾病不要過于憂慮擔心,既來之,則安之,樂觀對待,謹遵醫囑,配合醫生安心治療。宋代文學家蘇軾《病中游祖塔院》一詩云“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在利他活動中自我體驗到的愉快,有減輕或消除心理痛苦的作用。一個具有一定道德修養的人,往往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這樣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理性地處理問題,自制力強,豁達大度,對未來充滿信心,碰到困難和挫折不會灰心喪氣,常以快樂的生活態度面對人生。 人的情緒、情志活動以五臟精氣為物質基礎,也是五臟功能的一種表現。不良情緒對五臟還有反作用,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因此,良好的情緒是庇護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保護心臟 飲食調養《素問·通評虛實論》說“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指出肥胖多是由于經常偏嗜肥肉、油脂等肥甘食物引起。西晉時期張華《博物志》也認為飲食不節,會導致痰濕、瘀血阻滯,造成冠心病、高血壓病等心腦血管疾病,影響壽命。因此,日常飲食應當攝入均衡膳食,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要素搭配要合理,尤其注意要保持合理體重。 減少用神《靈樞·本神》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神”負責對外界各種信息進行接受、分析和處理,然后再由心調動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等統一協調行動給予反饋。所以,要注意避免用神過度,如減少看電視、用電腦、玩手機的時間,特別要注意避免長期熬夜,以免傷神、傷心。 戒煙限酒香煙和酒精對心均有損害。現代研究表明,香煙中的尼古丁是缺血性心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長期濫用酒精會造成心肌變性,如能在早期及時戒酒,還可以逆轉,否則將會演變成酒精性心肌病。長期過量飲酒還會增加高血壓、腦卒中的危險。因此,為保護心臟,維護健康,必須戒煙限酒。 避免細菌、病毒感染婦女妊娠期間,特別是前三個月,應注意避免流感、風疹等病毒感染。兒童及青少年也要注意避免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患病后,要積極治療并適當休息,以幫助身體康復,避免或減輕對心肌的損害。 參加體育活動中醫認為,動則生陽,即適度的體力勞動和形體鍛煉能夠強盛陽氣。因此,可以通過運動來振奮心陽,增強心臟功能,促進血脈暢通。同時,適當的運動還可使心血充沛,心情舒暢,減少惱怒、郁悶等不良情緒。研究表明,每周3次、每次2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使心臟得到有效的鍛煉。 治療心臟疾病現代醫學的發展使心臟病的預后大為改觀。例如,高血壓病通過持久地控制血壓,可避免發生心、腦、腎功能衰竭,從而使患者接近正常人的壽命。先天性心臟病及心臟瓣膜病患者選擇適當時機手術,可獲治愈。冠心病患者通過手術治療,可明顯提高生活質量,部分患者可明顯延長壽命。因此,及時就診、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也是十分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