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南宋名將,人們往往會想起抗金名將岳飛,可還有一位將軍也在抗金戰(zhàn)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就是孟珙。 孟珙,出生軍事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曾是岳家軍的部將,戰(zhàn)功赫赫,其父孟宗政屢次擊退金軍。 1215年,華北地區(qū)被蒙古國全部占領,在此之后的十幾年間,蒙古國和金國不斷爆發(fā)戰(zhàn)爭。金軍節(jié)節(jié)敗退,金宣宗被迫遷都汴京,本來向金朝稱侄納貢的南宋見狀,便以各種理由拒絕給金國輸送歲幣。金宣宗對南宋停輸歲幣之舉十分憤恨,他不顧北邊蒙古的危險,毅然對南宋發(fā)動了戰(zhàn)爭,意圖從南宋方面補回蒙古人造成的損失。孟珙父子就是在這場持續(xù)七年之久的戰(zhàn)亂中成為南宋京湖戰(zhàn)場的主要將領。 1223年,孟宗政這位征戰(zhàn)一生的邊關猛將,病死在了工作崗位上。 孟珙接管了父親組建的“忠順軍”,另兼任京西第五副將、神勁軍統(tǒng)制,然而職稱等級才是正九品的忠翊郎。繼承父親的抗金事業(yè),保家衛(wèi)國,這一年他28歲。 1231年,蒙古軍兵分三路,攻打金國,戰(zhàn)事進展緩慢,很不順利。1233年,蒙軍主帥塔察兒打算與南宋一起攻打金國,但是南宋在“唇亡齒寒”與“靖康之恥”中搖擺不定,無法抉擇。 同年,金哀宗逃往蔡州,而此時金國將領認為蔡州難守,召集了近十萬人進攻南宋,企圖奪下川蜀之地,孟珙率領大軍迎擊武仙手下將領武天賜。或許是金國氣數(shù)將盡,武仙敗走,士兵們突圍逃走。孟珙大勝,擊潰了金國除蔡州守軍之外的最后主力,武仙軍全軍覆沒,金國無力回天。 無奈之下金哀宗派出使臣向南宋求和,而此時的宋朝也舉棋不定。南宋朝廷開會討論三天,仍然拿不定主意。 話說回來,確實不好下決定,當年被遼國人欺負,北宋便和金國簽訂合作協(xié)議。雙方合力滅掉大遼,金國人卻反手就是一招靖康之恥。 現(xiàn)在跟著蒙古消滅金國,鬼知道完事后會不會又被甩。自身實力不夠強大,選擇依附對象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塔察兒見南宋遲遲沒有動靜,又發(fā)消息說:金哀宗隨時會被餓死,你們不來就沒機會報仇啦,徽欽二帝的仇可就沒法報了呀!最后,終于宋朝決定聯(lián)蒙攻金。終于在1234年,孟珙指揮宋軍攻入城內,打開城門,迎入蒙軍,在宋蒙聯(lián)軍攻打蔡州的戰(zhàn)斗中,蒙軍大將張柔在攻城時被金軍包圍,且身負重傷,孟珙派軍闖入金軍包圍圈,救下張柔,只是沒想到一年之后(1235年),蒙古大舉伐宋,被孟珙所救的張柔成了蒙軍伐宋的先鋒軍將領,大量屠殺南宋漢人。救命之恩卻換回了恩將仇報,孟珙救出了一個白眼狼。 金哀帝不愿受降被辱,上吊自殺,孟珙在找到金哀宗的尸體后,將他一分為二,一半歸南宋,一半歸蒙古。金國至此滅亡,南宋這口惡氣終于出了。朝廷給孟珙加封一大堆頭銜,職稱也漲到從七品的武功郎。 但是曾經(jīng)連金滅遼、唇亡齒寒的悲劇又再次上演了,金國滅亡第二年,蒙元就撕毀了盟約,1235年,蒙古可汗窩闊臺南下攻宋,孟珙再一次披上戰(zhàn)甲,重新征戰(zhàn)沙場,而在孟珙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下,蒙軍大敗,孟珙再一次保衛(wèi)了家國, 蒙軍的攻宋計劃破滅了。 1236年,孟珙被調到黃州,蒙軍又一次卷土重來,蒙軍集中火力攻打襄陽,隨州等地,守將棄城逃跑,朝廷無奈之下調孟珙回去守城,這一戰(zhàn)徹底扭轉了局勢。 這兩次對蒙元的作戰(zhàn)勝利,給南宋爭取了時間,與此同時,孟珙開始了自己的收復失地計劃,他主動出擊,連續(xù)收復了郢州(湖北荊門東北)、荊門(今屬湖北)、信陽(今屬河南)、襄陽、夔州(重慶奉節(jié))等地,南宋長江中上游的防務全歸孟珙負責。 他積極儲備糧草,修筑防御工事,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徹底收復中原,了結祖輩幾代人的夙愿。 1237年,蒙軍再次南下攻宋。眼見蒙軍氣勢洶洶而來,蘄州、舒州守將第一時間溜了。光州守將跑路都嫌累,直接大開城門投降了。蒙軍收整三個州的彈藥,一股腦全部砸向黃州。守將王鑒被打的眼冒金星,苦苦支撐時好像看見援軍來了。 千鈞一發(fā)之際,孟珙率領援兵及時趕到。在這場戰(zhàn)役中,宋軍搶回了荊襄地區(qū)。宋理宗非常欣賞孟珙的軍事才能,也極其信任這位前線指揮官,孟珙被任命為京西湖北安撫制置使,相當于南宋中部戰(zhàn)場的主帥。 為了抵御蒙軍的南下入侵,孟珙提交“藩籬三層”戰(zhàn)術,要在長江上游設立三道防線。宋理宗全盤接納了這位防線總設計師的方案,連四川戰(zhàn)區(qū)也交給他打理,45歲的孟珙受封寧武軍節(jié)度使,這比唐朝節(jié)度使的含金量高多了。南宋開國百余年,只有岳飛、畢再遇獲此頭銜。 1242年,蒙古再次卷土重來,率兵攻向三川,孟珙命令各地將領不許丟失國之寸土。沒多久,蒙軍發(fā)生內亂而撤兵,孟珙升為檢校少保、進封漢東郡公。 加官晉爵的孟珙一點也開心不起來,因為襄陽地區(qū)形勢嚴峻,襄陽如果保不住,南宋就保不住了。加上朝廷送不來足額的錢糧和兵馬,朝廷那些文臣還喜歡瞎指揮。孟珙憂心忡忡,宋蒙這場大仗,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百姓何時才能恢復正常生活。 一個好消息讓孟珙看到了一絲轉機,1246年,蒙軍在河南地區(qū)的駐將范用吉向孟珙說明自己想要投降,這真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孟珙統(tǒng)帥南宋三分之二的邊關防線,深知各大戰(zhàn)區(qū)的軍需物資短缺,范用吉的投降可以帶來蒙軍重要的情報,為宋軍反攻提供決策依據(jù)。 為規(guī)避卸磨殺驢的投降風險,范用吉想要南宋皇帝蓋章的保證書。孟珙覺得這不算事,踏破鐵鞋也搞不來的軍事情報,如今不費功夫就能弄到手,二傻子都知道點頭同意。 但是,宋理宗拒絕的很干脆(珙白于朝,不從)! 或許,趙宋皇帝的老毛病又犯了。怕惹毛蒙古人,招來更猛烈的報復。怕主戰(zhàn)派崛起,皇室被綁在戰(zhàn)車上。怕孟珙勢力大,威脅到皇帝的權威,反正就是不同意。 孟珙千里奔馳入京匯報,卻連個拒絕的理由都沒聽到,不禁仰天長嘆: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這位征戰(zhàn)一生的猛將瞬間衰老了,他開始懷疑人生,他不知道自己出生入死是為了什么,只為留下滿身的傷疤和病痛嗎? 孟珙憤而提交辭職報告,宋理宗毫不猶豫地批準了,連一句挽留的客氣話都沒說,那一年,孟珙才51歲。 孟珙也學起了韓世忠捧起佛老典籍,還自稱為“無庵居士”(焚香掃地,若蕭然事外。其學邃于《易》,亦通佛學)。孟珙用詩詞聊以自慰,這位看似超然灑脫的老將軍,眼神里終究潛藏著落寞和不甘。 有生必有滅,無庵無可說。 踢倒玉崑崙,夜半紅日出。 居家半年后,孟珙傷病發(fā)作而死。宋理宗特賜一千兩銀、絹作為喪葬費用,追贈少師后又改為太師,謚號“忠襄”。 20年后,忽必烈下令圍攻襄陽。襄陽城破了,南宋也就亡了。 讓孟珙怎么也想不到的是,當初自己曾經(jīng)救過的元將張柔,他的兒子張弘范在1279年率領元軍滅掉了南宋,慶幸的是孟珙沒有看到這一幕,否則會懊悔死。 孟珙的保家衛(wèi)國、戎馬倥傯的一生沒有換來大宋的復興,他的人生足跡消失在了茫茫歷史長河之中,沒有了意義。 堅持原創(chuàng),歡迎轉發(fā),請尊重付出,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