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組成這一概念的兩個詞,“礦物”與“顏料”,其實已經是對其的定性——它與礦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又屬于顏料中的一類。所以,在進入具體關于礦物顏料內容的介紹之前,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有關于礦物和顏料的知識: 在科學發展史上,礦物的定義曾經多次演變。從當代的定義來看,礦物是指在各種地質作用中產生和發展著的,在一定地質和物理化學條件下處于相對穩定的自然元素的單質和他們的化合物,它是組成巖石和礦石的基本單元。同樣,礦物一般是自然產出且內部質點(原子、離子)排列有序的均勻固體,絕大多數礦物都是晶體。 顏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我們很了解它,因為它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顏料可以被應用在美術,涂料,化妝品制作和工業制成品的填充與著色中,然而,顏料是如何產生的?它又為何可以呈現出如此多樣的紛繁復雜的顏色?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無機顏料是指主要成分為無機物的顏料,還包括各種金屬氧化物、鉻酸鹽、碳酸鹽、硫酸鹽和硫化物等。礦物顏料屬于無機顏料的范疇。 ![]() 我國古代的胭脂便是一種最具代表性的有機顏料。古時的胭脂一般是由一種叫做“紅花”或“紅藍花”的植物制成。在花開之時把紅花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紅藍花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淘去黃色后,鮮艷的胭脂便被制成。 有機顏料作為不溶性有機物的特性,其實也是有機顏料與染料的根本區別。這一根本區別就在于,染料能夠溶解在所用的染色介質中,而顏料則既不溶于使用它們的介質,也不溶于被著色的底物。所以,要區別一種繪畫顏料中含的是哪一種成分,可以先將它放置在透明試管中并溶于水中,在燈光下用手指在試管前移動,如果有陰影出現就是顏料,沒有陰影出現就是染料,因為顏料不溶,微粒子會漂浮在水中,不能受光的粒子會呈現出暗色,而染料是完全溶于液體的,不能產生陰影。 ![]() (2)依據不同的來源,顏料可以被分為天然顏料和人工合成顏料。 礦物顏料中有天然顏料,也有人工合成顏料。礦物顏料的來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用天然礦石經選礦,粉碎,研磨,分級,精制而成,主要用于繪畫,工藝品,仿古,文物修復等。另一類是天然礦產品經過一系列化學處理加工而制成的化工合成顏料。 ![]() 那么,什么樣的礦物能做礦物顏料呢? 鑒定什么樣的礦物能做礦物顏料,條痕是重要的決定因素。條痕是指礦物粉末的顏色,測試時將礦物放在無釉瓷板上,輕輕摩擦后,看其留下的粉末痕跡顏色,進行辨識。礦物的條痕可以與其本身的顏色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如赤鐵礦的外觀顏色有鐵黑,褐紅等色,而條痕卻統一是櫻紅色。黃銅礦和黃鐵礦外表雖然是黃色,但它們的條痕卻近似黑色。外表的顏色可能是風化或者是礦化的顏色,不是該礦物本身的顏色。所以,采取這種方式能夠將其他因素可能造成的干擾降到最小,從而突出表現出礦物的自色。它是比較固定的,在鑒定過程中常作為可靠依據。 礦物顏料常常被應用在美術作品之中,畫家將礦物顏料以種種技巧涂抹在畫布之上,創造出一幅幅美麗的畫作。而究其原理,當應用于美術作品中時,礦物顏料主要是靠膠講顏色定到畫面。靠膠將顆粒與顆粒之間的接觸點粘結在一起,期間留有空隙,透過這些空隙,顏色顆粒自身發出的屈折光與外部給予的反射光,還有空隙中透出的下一層顏色的折光,在相互交錯中產生出一種透明與不透明夾雜的混合效果,這也是礦物顏料在運用中的魅力之所在。礦物顏料在繪畫中的用色方法,正確的應該是從底層向表層由細粒子向粗粒子發展。越底層的顏色顆粒要略細,膠要略濃,越上層的顏色顆粒越粗,膠要略淡,這樣才能使顏色顆粒達到最好的發色效果。否則,若顆粒與顆粒的排列較為混亂,光的折射在其中便不能得到最好的揮發,從而影響顯色效果。 ![]() ![]() ![]() ![]() 印象派大師莫奈的繪畫作品《干草垛》,用的就是色彩并置的技術。這種技術可以使觀者獲得色彩混合和震蕩的獨特的視覺感受。與先前古典主義那種追求精確逼真的繪畫觀念不同,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派畫家強調瞬間的視覺印象,在他們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光與影的流淌。印象派繪畫吸引人的正是它的朦朧和色彩變化的微妙,倘若想在印象派繪畫中尋找逼真的一面,那么就要遠看。而當近看時,我們就能夠觀察到色點與色點并置而產生的混色效果。論及它的作者,莫奈不只滿足于能夠畫他所看到的事物和按照他所看見的那種方式來做畫;他想要創造一種獨特的效果。色彩并置法的使用,為整部畫作營造出一種撲朔迷離的神秘色彩效果,也為觀賞者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審美享受。 ![]() 敦煌藏經洞絹畫中使用的朱砂顏料 紅色系天然礦物顏料 ![]() 辰砂的曲折率很大為2.91-3.27,曲折率決定了顏色是否透明,所以朱砂色是覆蓋率很強的不透明色,同時它鮮艷而沉穩,具有防腐性,廣泛應用于古今壁畫中,如莫高窟、西千佛洞、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等中的壁畫,還有一些畫作中,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等,當然它也可以用于染色,用朱砂涂染的物品,也一直被認為是珍品。 ![]() 從圖中可以看出赤鐵礦呈現出鋼灰--鐵黑色,隱晶質或粉末狀的赤鐵礦呈暗紅—鮮紅色。條痕色為櫻桃紅或紅棕色;屬于三方晶系,常呈顯晶質的板狀、鱗片狀、粒狀及隱晶質的致密塊狀、鮞狀、豆狀、腎狀、粉末狀等集合體形態。其中紅色粉末狀的赤鐵礦為鐵赭石或赭色赤鐵礦。 在紅、黃、藍三種顏色中,藍色光的波長最短,在自然界的動植物中頗為罕見,于是人們能找到能作為藍色顏料的天然物質非常有限。為此,人類對藍色顏料的尋找,經歷了從礦物質到植物再到合成的過程。 ![]() 群青——青金石 結構與形態 屬于似長石類礦物方鈉石礦物群的一員,晶系為等軸晶系,完好的晶型極為罕見,大多呈塊狀。結晶為晶質集合體,常呈粒狀結構,塊狀構造。 物理性質 常見顏色為中至深微綠藍色至紫藍色,常有銅黃色黃鐵礦、白色方解石、墨綠色透輝石、普通輝石的色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顏色是因為含有S?3離子。 青金石顏料還應用在許多知名的藝術作品中。 早期的敦煌壁畫中也有大量青金石顏料的使用。 藍銅礦是一種堿性銅碳酸鹽礦物,在中國古稱石青。常與孔雀石一起產于銅礦床的氧化帶中。 藍銅礦化學組成為Cu3[CO3]2(OH)2,是晶體屬單斜晶系的碳酸鹽礦物。 屬斜方柱晶類,晶體常呈短柱狀、柱狀或厚板狀。集合體呈致密粒狀、晶簇狀、放射狀、土狀或皮殼狀、被膜狀等。 深藍色,土狀塊體呈淺藍色。晶體呈玻璃光澤,土狀塊體呈土狀光澤。貝殼狀斷口。 產于銅礦床氧化帶、鐵帽及近礦圍巖的裂隙中,是一種次生礦物,常與孔雀石共生或伴生產于銅礦床氧化帶中,是含銅硫化物氧化的次生產物。 敦煌壁畫中的石青顏料 比如迭戈·德·席爾瓦·委拉斯凱茲的畫作中,就利用了藍銅礦粉末制成的藍色顏料。相傳他畫筆下的色彩都由他的調色板中鉛白、藍銅礦、朱紅、紅湖、赭石、炭黑這些顏料調成。 綠色系天然礦物顏料 國畫顏料中的“石綠”指的是孔雀石(或硅孔雀石)。這是一種在銅礦中常見的礦石之一,以華麗的類似孔雀尾羽的青綠色花紋著稱。孔雀石與藍銅礦有互相轉變的能力。在密閉、干燥、二氧化碳充足的地下環境中孔雀石會轉變為藍銅礦,而不具有上述條件時,藍銅礦就會轉變成孔雀石。 ![]() 綠松石。綠松石的質地不很均勻,顏色有深有淺、有綠有藍。最常見的綠松石色與清涼的“薄荷綠”相似。其中常有淺色條紋、斑點或棕黑色鐵線紋路。致密程度也有較大差別,多孔隙者疏松,適做研磨,空隙少者致密堅硬,可雕塑把玩。在石器時代晚期已被中國古人所飾用。 但是自然界產出的綠松石在成份上與理論有很大差別。 屬三斜晶系,通常呈致密的隱晶質塊體。 顏色多變,如圖是一種用于把玩的綠松石品種,國內稱“唐三彩綠松石” 一般硬度5-6,紫外光下可發淡綠到藍色的熒光。 由于綠松石本身非常名貴,因此由綠松石制成的顏料雖然從穩定性和發色上來說都是上乘之選,卻并沒有得到廣泛普及。目前僅存的綠松石顏料廣泛應用于西藏唐卡的繪制。此前提到的《千里江山圖》里也大量使用綠松石粉末,對青綠色進行調和,畫面至今仍鮮艷奪目。 ![]() ![]() ![]() 金,礦物化學式Au,顏色和條痕均為金黃色。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言“金,五色金也。黃為之長。久埋不生衣,百錬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于土,從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而人們最早使用金作為涂料,是和水銀一起混合做成金泥來做封禪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