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考第十一臺州古屬越地,自漢萌芽,僅號東南一尉,后漢始稱縣,吳始稱郡。即自唐以前頗號僻左,為天下者,戰爭所不取、干戈所不及;矧山水幽清、林木深邃、人煙僻絕、仙圣幽棲。以故遯世無悶之士,不事王侯之賓,或梯山航海以孤征,或挈家攜朋而至止,飲啄林泉,棲遲人外。污言本所不聞,何須洗耳?煙霞終日屬目,故自陶情。然有天地閉塞、時命大謬而隱者,有刻意尚行、離世異俗而隱者。始晦終顯,雖自系乎人情;遠志小草,亦難逃于物論。噫!世稱高士,所以不多指也。 隱士漢高察隱居佛隴之北、白沙之西。有坡陀小嶺,至今呼為察嶺。見神邕山圖。 晉褚世標義熙中隱士曇猷,身留赤城山室,顏貌如生平,而舉體綠色,世標登山獨得見之。他欲觀者,輒為云霧所蔽,則知標亦有道士也。 齊顧歡鹽官人。字景怡。年二十隱居天臺,開館授徒。母亡,廬墓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輒執書慟哭,學者廢《蓼莪篇》。臺人或病疫,以問歡,歡曰:“汝家有書否?”答曰:“止有《孝經》三章。”歡曰:“此益善!可取《仲尼章》置枕上。”如其言,果瘥。人問其故?曰:“善禳惡,正勝邪,此所以瘥。”高帝累召不起。詳見《赤城志》及本傳。 齊杜京產鹽官人,顧歡招之,同隱歡岙。今招隱峰是其遺跡。 齊褚伯玉字符璩,錢塘人。少有隱操,居瀑布山三十年。初伯玉家為娶,婦乘車入門,伯玉踰墻而去。見《仙苑編珠》。高帝詔,不起;敕于剡白石山立大館,舍之。徐靈府《山記》又云:“居桐柏觀小嶺,年百歲余。”未知孰是? 梁庾肩吾字子慎,新野人,信之父。隱居天臺,故其所著《哀江南賦》題曰:“少微真人,天臺逸民。”見《一統志》。 唐張濆天臺隱士。喻鳧贈詩有“道高天子問,名重四方招”之句。王正白集亦有《憶臺州張處士》詩。 唐鄭隱君白居易有《贈天臺鄭隱君》詩。 五代鐘隱字晦叔,天臺人。少清悟,不嬰俗事,好肥遁自處。嘗卜居閑曠,結茅屋以養怡和之氣。好畫花竹禽鳥以自娛,精絕時無倫擬者。 宋賈嗣業字符濟。篤厚長者,朋友有不善者,必私戒之。嘗以舍法貢試,而正貢者以小罰有礙,次當嗣業。久之,貢者不行。人謂嗣業何不治裝,乃笑曰:“貢小事也,彼已遍謝州縣親識,我可奪之耶?”往見貢者,勸之行。嗣業卒不貢,隱居讀書。子偉、孫涉大顯。 宋周敬孫天臺人。師事金華王柏,受性理之學。嘗著《易象占》《尚書補遺》《春秋類例》。游太學不仕。 宋曹淇字符圭,號霞寓翁。與郡人楊玨、陳天瑞、車若水、黃超然為友。倡明正學于上蔡書院,臺之儒風一時為盛。有《訓兒錄》藏于家。 宋王賁字蘊文,介持有守,鄉俗化之。王實翁創上蔡書院,賁具古冠服來謁。及魯齋歸,乃敦請代領其事。既卒,無以殮,門人爭經理其喪。至葬,道有兩岐,一大而遠,一狹而近。門人請其婦,婦曰:“先夫平日不肯由徑,不可違其志。”聞者嘆曰:“有是婦哉!君之德益彰矣!” 宋陳休臨海人,太學進士。隱桐柏山養母。自號休休子。撰《桐柏觀莊田記》。 宋孫巖同陳休隱居桐柏山,號云壑布衣。徐竹溪大受有詩贈之。 宋鮑嶷天臺居士,撰《重修老君廟記》。 元楊叔和幼度弟。漁獵諸史,好禮賢士。宋末,元人逮宋諸王孫甚棘。趙文敏公孟頫聞其名而避兵焉,乃館而庇之。后謝書云:“向時托庇萬間獲殘喘,以有今日,何刻敢忘?叔高令兄,想益康健。”見《停云帖》及程篁墩、吳匏庵文集。 元杜本字伯原,其先居京兆,后徙天臺。為人湛靜寡欲,與人交,尤篤于義。天文、地理、律歷、度數,靡不通究。尤工篆隸。所著有《四經表義》《六書通編》《十原》等書。學者稱為“清碧先生”。至正三年,右丞相脫脫以隱士薦,召為國史編修;稱疾固辭,致書于丞相曰:“以萬事合為一理,以萬民合為一心,以千載合為一日,以四海合為一家,則可言制禮作樂而躋五帝三王之盛矣。”遂不行。卒年七十五。 元舒岳祥天臺人,以文學師表一代,奉化戴表元從之受業。大德間,表元為東南大家,祥竟不顯。 元陶宗儀字九成,天臺人。博物洽聞,明于處世。至元間避地于松江之華亭林,力耕以給食。雅好著述,雖在畎畝,恒以筆硯自隨。嘗預置一甕于牖間,遇有所得輒書以投其中。久之,取次成帙,名《南村輟耕錄》,行于世。 元于谷遂治書。其學出于黃巖車若水。 元許嗣字繼可,號得靜山人。善吟詠,有詩集藏于家。黃縉序謂:“清高而不失之迂,平實而不近乎理。” 元曹文炳字君煥,號霞間老人。篤厚任真,不事表暴。邑令佟復以儒學訓導薦之,不肯就。年七十,以壽終,有《霞間稿》藏于家。 元曹文晦字輝伯,君煥弟。少從兄學,颕悟多識;而雅尚蕭散,好以吟詠陶寫性情。時鄞邑尹許廣大以其縣之儒學教諭薦,遣使致聘,辭不赴。筑室讀書,號“新山道人”,有詩稿藏于家。詩在元臺人特為首稱,大有情致,夏赤城序其稿。 元曹一介字筠軒,東林人。讀書博古,好義輕財,鄉人尊之。有《友竹稿》藏于家。 元聞達熙太平人,字子和;弟達頤,字子齊;俱通書經。子和能醫,好賓客。時秘書少監泰不華以長山教諭薦兄弟,辭不赴,終于家。 元丁夢松字仁仲,通書史大義。性耿直,不能曲意狥物。家業頗裕。至正丙申值旱荒,濟窘乏者數十家,葬族喪者六,嫁孤女二。方國珍強為偽官,飲藥卒。 元曹榕字懋夫,君煥子,因繼周姓,居烏崗。為人倜儻,有大志,詩書子史皆究其源委。善吟詠,號為“烏崗居士”。有詩集藏于家。 元汪謇生字本真,居大豁山下,隱居教授。性簡率,不事修飾,能急于義。其姑嫁周氏,遭大疫,家人逃避;本真獨往視,供湯藥。經二旬,病愈,始已,其行義類如此。嘗扁其所居室曰“采薇山舍”,所為詩文失傳。 元奚國賢字彥光,靈溪人。明《易經》,教授鄉里。性純謹言,若不出口。蚤喪父,事母,竭產奉養。絕利欲,甘淡泊。時值驛騷,杜門不出,布衣蔬食,晏如也。自號虛白山人。以壽終。所著詩文有《溪齋墨稿》藏于家。 元聞集大弟雋大,俱以詩名。見《新山稿》。 元潘和道名順藏。性隸悟,行剛,善吟詠。知兵事,劉基薦之;以疾辭,遁華頂峰。捐資建寺,筑云山一覽亭以自適。有《竹坡稿》藏于家。 明周應顯字伯煥,歡谷人,自號靈墟山人。善吟詠,放情山水。其父為人所害,散財復讎,方正學作《復讎序》。洪武中薦,不起。有《靈墟集》藏于家。 明嚴艮字止山。治書,性淳樸有守。至元間屢舉不起。開館授徒。洪武中,以壽終于家。 明楊偉生名公俊,繼可從子。性溫厚,讀書尚義。其子姪承家教,皆登顯宦。晚年退居,筑圃植花,號“老圃”。宋學士景濂為記《翰苑》,桂彥良諸名公皆作詩文寄贈。其自有詩稿藏于家,名《老圃集》。 明裘光大字明遠。弟光啟,字清遠。人物修偉,雅尚儒術。初聚居縣郭,元丙申罹寇燹后,明遠徙居虎蹲巖;清遠析居玉湖,去母十里許,扁其居曰“陟望”。事親克孝,母寡居,屏去簪珥不御,惟戴柏葉一枝。母亡,種柏成林以表其思,因名其地為柏谷。 明夏應剛字伯忠,事親至孝。洪武間辟,不起。見《檢討遂行狀》。 明嚴貞可隱居教授,嘗辭征辟,鄉人敬之。年踰大耋以終,祀鄉賢。 明曹宜約字以禮,年四十始知讀書。繹義理有古人風致,自邑大夫以下無弗禮重。嘗修《天臺志》藏于家。 明丁彥俊名天良。性颕悟,不事表暴,放情山水,間以琴書自娛。與葉兌諸君為友,兌上“一綱三目”于金陵,彥俊餞之,謂曰:“宋儒以三杰四皓未若董公為至人。”世謂兌決志弗仕實彥俊一言贊之。 明趙同條字克楊。性簡重,不妄與人;篤精理學,兼通術數。善詠,自號“霞城病叟”。 明嚴漢英能詩,號樵云。 明賈富字守信。隱居授徒,夏都憲塤,其弟子也。因居上皇里,自號羲皇上人。 明魯崇吉名升,魯都憲穆之長子。性資渾厚,有長者之風。六經子史靡不淹貫,而尤精于詩;百家技藝莫不講求,而尤工于琴。自號養性先生。 明陳宏字廷受,號竹窗。善吟詠,有詩載《赤城集》。 明夏智字大慧,工詩文,德學重于鄉。天順間,本府舉修實錄須知,獨稱耆儒。有《松隱集》。 明許載字崇厚,號墨湖居士。善詩,有《梅莊十詠》傳于世。 明賈恒字一之,號白齋。工于詩,有《白齋稿》藏于家。 明王宗元字子春,玩味五經,究濂洛諸書,尤精理數之學。學校孔天胤造其閭,題曰“園林貞素”。所著有《定性書》《洪范數》《西軒稿》,祀鄉賢。 宋賀允中字子忱,上蔡人,參政。紹興初寓居萬年寺西,后徙臨海。宅墓在縣東一都。 宋趙士佇宋宗室周王玄儼玄孫,普安郡王仲銘之子。南渡寓天臺,子不悖、孫善恢俱襲修武爵,曾孫汝涇登第。 宋趙不柔字正之,安康郡王之子。每悼其父死靖康之難,不樂仕進。秦檜當國,招之不出。官承議,判潮州。紹興初,避地天臺。 宋李匯字推之,覃懷人。紹興九年判臺州,因寓家于此。嘗撰《九天仆射祠記》。 宋汪藻字彥章,新安人,官翰林顯謨閣學士。建炎中避地天臺。有道中詩,見《天臺續集》。有《浮溪集》行于世。 宋王铚字性之,汝陰人,自號雪溪居士。官樞密院編修,獲罪秦相,避地天臺。有文集行于世。 宋陸淞字子逸,會稽人,左丞相佃之孫。紹興間建秘書閣省,淞與??敝殻滋炫_,遂家焉。有《樂府集》行于世。 宋季可字思可,龍泉人。寶祐進士,遷戶部侍郎。退居天臺,作堂雷馬山讀書。號隱怪,有文集。 元孔吉祥為本縣僧綱,因寓家焉。子安普登第。 元卜元吉河西唐兀氏,為吉祥贅壻,寓家天臺。鄉試副榜舉人,任慶元路翁州書院山長。入皇朝,以故官起授。 元泰不華白野人。父塔不臺,為臺州錄事判官,遂居于天臺。不華家貧,好讀書。年十七,鄉試第一,中進士,累官禮部尚書。后招捕方國珍遇害。華為人尚氣節,不隨俗浮沉。善篆隸,嘗重《復古編》,考正訛字。見《統志》。 僑寓梁沈約字休文。陳時征虜將軍,永平中棄官,乞為道士,來憇桐柏。見剡縣金庭觀石刻。 唐王展不知何所人,寓天臺。項斯有《懷王展》詩云:“赤城山下寺,無計得相隨。”嘗撰《白郎巖記》。 唐項斯字子遷,江東人。會昌中進士,為丹徒尉。清奇雅正,尤工于詩。楊敬之嘗贈詩云:“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勝于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后游天臺,因家焉。 唐曹唐不知何許人,字堯賓,寓天臺。以能詩名,后為荊湘從事,賦《桃源》詩,膾炙人口。 唐周樸泉州人,寓天臺。后黃巢亂,不屈,死。 唐奚承芳寧國人。父敬章,咸通間刺臺州。后承芳襲父爵。天祐中,朱梁革命,棄職,寓居邑之靈溪。 宋成大亨字正仲,河間人。元符三年,官左朝散大夫、直秘閣。紹興初,寓天臺。 宋桑莊字公肅,高郵人,官知柳州。紹興初寓天臺,有《茹芝廣覽》三百卷藏于家。 宋錢徽之錢塘人,忠肅公錢端禮從弟。官朝議大夫,知崇慶府。紹興初,父稔守臺州,因寓天臺。 宋錢厚之字德載,錢塘人,忠懿王之孫。罷邑暨陽,筑室大隱峰下,王铚為記。 宋曹勛字功顯,汴梁人,官節度使。紹興間,奉詔詣金,迎徽廟梓宮南還??⑹卵赃€,乞身奉祠,謚忠靖。提舉桐柏崇道壽昌觀,因寓天臺。 宋范宗尹襄陽人。高宗時累官右仆射,出知溫州,退居天臺。 神明考第十二夫神之為言,伸也;鬼之為言,歸也。人死精神不磨,伸者為神,屈者為鬼。儒者云鬼神者,二氣之良能,非關人死為之。佛說陰陽二氣之間,六道輪回不息。今之為人矣,安知死而不為天、為鬼、為畜、為獄乎?今之為神矣,安知死而不為天、為人乎?蓋形有聚散,識無泯滅;隨業播遷,初無定體。又微妙不測之謂神,此又六道中至靈者之總稱,如曰人神、天神、龍神。以至畜類,亦有至神之不可測者。若天臺山君,仙之神也;關圣真君,天之神也;惠澤龍王,龍之神也。余以類推,以至事事物物皆有主執之神。如《華嚴經》說:“主山神、主海神、泉源河沼等神,皆入不思議解脫法門。”此又神之至神,所謂菩薩神、佛神者也。天臺山神祀,舊志所稱至伙,不無邪正之淆。孔子曰:“非其鬼祭之,諂也。”今之所取,但典實可稽及效靈于伽藍福地者而已。余非神人,又烏能盡知所祀者邪耶?正耶?有耶?無耶? 護法伽藍玄弼真君周王喬,字子晉,靈王太子,事見《神仙考》。五代時封“玄弼真君”,宋政和三年封“玄應真人”,掌吳越水火。既為吳越土地之主,故臺之屬郡梵宇,皆嚴事之,以為護伽藍神。今略錄靈異事跡,以彰崇事非虛。 晉曇猷尊者,初到石橋,思欲度方廣。見一人龐眉皓發,問師所之,師具答意。老人曰:“君生死身,何可得去?吾是山神,故相告爾。”師乃退。《靈異錄》。 后唐同光中,時夏亢陽,福田寺住僧告從禮禪師曰:“將營羅漢齋,奈何園蔬枯悴,請阇黎為祈禱。”禮曰:“但焚香于真君。”時主事向仙祠而咒曰:“上座要雨以滋枯悴。”至夜,云起雨霏,三日而止。又僧廚闕用水槽,山上有赤樹中用,來白于禮,禮曰:“某同真君道去。”但庀徒具器以伺之,無何,大風卒起,曳仆其樹。 五代時,玄弼真君見夢于僧,曰:“韶國師是智者,起法堂都料螺溪凈光大師是放生會首,堂中眾僧是所放魚。”《二師口義》。 宋元豐初,永嘉忠法師遣門人掃荊溪大師塔。草棘荒蕪不能辯,即案《梁氏碑》“去大師瑩兆百步”尋識之。其龕已空,惟乳香一塊耳。夜夢玄弼真君謂曰:“昨者天神遣多人取全身去也,不須猶豫。”《荊溪傳》。 傳燈述曰:周靈王太子晉,生為神仙,死而魂為天臺山神,掌吳越水火,司命一方。又能皈依三寶,作蘭若護法之主。靈應事跡可考典籍者五。其陰翔顯佑,神妙不測,則無處而不顯,無時而不在,又不啻如此。故臺山僧寺,凡為民間之侵漁者,而山神輒能致禍。臺民以此為戒,而卒不敢妄為。既其有功德于伽藍福地若此,而叢林之嚴祀虔奉宜矣。 關王菩薩《玉泉碑》云:天臺大師初至荊州當陽縣玉泉山,望湘漳山色堆藍,欲卜請以為道場。意嫌迫隘,遂上金龍池北百余步,有一大木婆娑偃蓋,中虛如庵,乃于其處入定。一日,天地晦暝,風雨號怒,妖怪殊形,倐忽千變。有巨蟒長十余丈,張口內向;陰魔列陣,砲矢如雨。經一七日了無懼色。師憫之曰:“汝所為者,生死眾業,貪著余福,不自悲悔?”言訖,眾妖俱滅。其夕云開月明,見二人,威儀如王,長者美髯而豐厚,少者冠明而秀發。前致敬曰:“予即關羽。漢末紛亂,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孫權自保。予義臣蜀漢,期復帝室。時事相違,有志不遂。死有余烈,得王此山。大德圣師何枉神足?”師曰:“欲于此地建立道場,以報生身之德耳。”神曰:“愿哀憫我愚,特垂攝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深厚。弟子當與子平建寺、化供,護持佛法。愿師安禪七日,以須其成。”師既出定,見湫潭千尺化為平址;棟宇煥麗,巧奪人目。神運鬼工,其速若是。師領眾入居,晝夜演法。一日,神白師曰:“弟子今日獲聞出世間法,愿洗心易念,求受皈戒,永為菩提之本。”師即秉爐,授以五戒。于是凡臺教伽藍,莫不祀為護法之神。 傳燈述曰:按《三國志通俗演義》,請關公之靈,師于玉泉山普靜禪師。余竊原之,其謬處有三:蓋佛法自漢明帝時始入震旦國,當時惟長安稍習之,吳之闞澤僅能言之,而蜀之君臣皆不知有佛教;而云關圣與普靜為鄉人久習知之,其謬一也。玉泉有寺,始于智者。隋文帝賜額,舊為一音,改為玉泉,故知三國時無玉泉寺;而云“于玉泉山師普靜”,其謬二也。既有此僧為關圣所歸,必道德隆厚,古今傳聞;今遍考僧傳,不見所載,其謬三也。況《三國志傳》原無此說,蓋野史小說多好為附會,見有關圣歸依盛事,既不可以隋朝之智者以預三國之時事,故以“普”易“智”,以“靜”易“顗”。蓋天臺大師諱智顗,“顗”即“靜”義故也。略錄靈異事跡,以彰神之景貺。 百松先師于嘉靖甲子先一年欲往化臺南,舟次于越,夢關王告曰:“師緣未至,宜速返。”次日果得喉疾而歸。至次年,臺州道俗請師建講,師以前夢不欲行。夜復夢,王告曰:“緣今已至,請師行,吾當護師。”由是臺南一境望風服化。馮司成撰《百松塔銘》。 萬歷五年,月亭大師講《華嚴疏鈔》于黃巖之大中庵。先演玄談,至判教,與臺宗稍有相忤。茶頭僧圓隴見關王于茶鐺中,舞大刀躍怒而出。須臾,講堂俱成煨燼。虞職方《楞嚴玄義序》。 象先法師,因訪鹽官遺跡,駐錫覺皇。俄遘重疾,將不起?;幸娫崎L公授以良劑,語之曰:“汝至人也,請廣玄規,以醒末俗。”病尋愈。 龍神惠澤龍君舊名惠濟,在石梁之下。其龍甚靈,每遇歲旱致禱。就曇花亭行禮,從高俯瞰則乖肅敬。宋嘉泰元年,邑令丁大榮建佇真亭于潭側,以為祈禱之所。是年五月旱禱,有異黿出現,甘雨均洽。遂上其事,賜龍君額曰“惠澤祠”。四年,忽潭水涌出金銀藏錢,圓徑六寸,文曰“太平通寶”,實宋太宗賜以賚予道者自詢者也。僧徒分攫,則青蛇驅逐;樵牧探取,則墜石塞穴。乃白于縣,命之還潭。俞建有記。 靈澤孚濟龍侯蒼山靈澤潭,在縣東四十里第五都。三潭列其下,深廣瑩徹,其龍最靈。嘉泰元年禱雨,見異龍,遂得雨。縣上于朝,賜龍君額曰“靈澤”。景定間旱,禱輒應,封“靈澤孚濟侯”。 河胤潭龍君在縣西七十里三十六都。其山高峻,朝暮上下云雨,靈應甚多,人敬事之。 百丈潭龍君在瓊臺雙闕間。翠蔓蒙絡,水聲潀然。盤澗繞麓,出為靈溪,其龍甚靈。 石墠潭龍君在縣東五十里四都。靈澤轉東十里許,小溪亂石中,停膏蓄黛,水深無底,其龍極靈。 瀑布潭龍君在縣西南三十里二十三都無相院側,一名戲龍。 蟹渚潭龍君在縣東南十里八都響巖上。其中有禱輒響應,今久湮沒。 巧尖潭龍君在縣南十五里二十三都,其龍最靈。 系船巖龍君在螺溪之上,有龍居之,禱輒響應。 葛閬龍君在長壽寺前山下,有龍君祠,禱即響應。 土谷神祇韋卿山神廟在縣北六里十二都臥佛巖側,祀韋卿山神,世所謂登壇五百大神也。有僧曇猷,晉太元中居赤城巖室;屢遣虎狼怖之,猷自若。一日神告曰:“法師威德嚴重,愿推此相奉;弟子更卜所托。”猷曰:“君何人居此?欲移何處?”曰:“弟子夏帝之子,名朱欹正,居此二千余年。今章安縣寒石山是家舅所治,且往寄憇。”臨去,遺香三奩,鳴鞞鼓角而去?!秷D經》云:“號登壇大神。今臥佛側亦有祠焉。歲久廟廢,后乃續附。今徙赤城寺中,廟基五百大神居之,亦號赤城名。廟神最靈,遇旱,官民祈禱,能致云雨。今廟存焉。”按此,則韋卿山神、五百大神,乃二神也。 五百大神見前。 白鶴大帝廟在縣北二里九都,俗名白鶴廟。舊傳石間有巨跡,鄉人神之,遂立廟,奉本郡靈康顯佑廣惠威烈王,宋閣學之瑞宋公記,今亡。紹興四年,縣令潘晉孫命子繼先篆“神跡石”三字為碑。臺之境內,在處有祠,祠之顯靈,莫如本邑。祀下朱、葉二神亦多號靈。按《赤城志》:白鶴山祠東漢趙炳。炳,東陽人,能越方,善呪禁。與閩人徐登遇于烏傷溪上,各試其術,以起人疾。登死,炳入章安,神幻事甚眾,為章安令華表所害。世傳其尸泝流至于臨海東南二十里白鶴山,故祠之,以登侑食。宋屢賜封號,元泰間易封“顯靈忠烈昭德仁濟王”。宋慈云大師主東掖,山有白鶴廟,居民甚神之。師與授戒,改祭為齋,神與居民皆聽命焉,乃為著野廟志以戒之。至今臺民饗白鶴皆以蔬面,蓋始于此。 三王謂夏禹王、白王、響王。宋賈觀察自越奉夏禹王香火,擬祠石壁嶺上;俄風雨雷電大作,因移松溪建廟。后賈秘書又于越奉白王、響王焉。白王乃隋煬帝子,封于白,故名。響王乃會稽山土神,旁有五里溪奧。 平水大王西晉周清以行賈往來臺、溫,俗呼“周七郎”。娶臨海林氏女,俄乘杵化龍,與女皆不見。后有人遇之于彭公嶼者。宋祥符九年以顯異于溫,錫封為“平水大王”。 劉將軍晉黎護將軍劉玄,舍宅為闡法寺,寺徙溪南。后人即其舊址立祠以祀。 梁昭明太子廟在縣一百一十里三十七都,輔龍山神即梁太子統,頗著靈異。案舊志:梁太清末,侯景作亂,陳霸先兵起,統避地至此。后人祀之,因以得名。 姜仙翁舊志:吳時有姜姓者,名綱三,能致云雨。死后肉身不腐,供奉于廟,號曰“仙翁”。遇旱祈禱有應,名豐饒坑廟,在縣西北三十五里三十一都。 亞父仙王舊志:有神夕自海乘石船至,土人聞如萬騎之聲。黎明視之,見石船在山腰,有石帽覆一銅像,遂立祠祀之。祈禱甚靈驗,廟在縣西南八十里三十三都。 應澤明王神名江白郎。唐長慶間縣令白余豐祈雨靈應,進士王展作記。五代周顯德間賜令封,宣和二年重新廟貌。在縣西北三十里十四都。 護國感應顯慶王廟在縣西二十里十三都,宋乾道八年建,元朝受封。 支明夫人廟在石壁嶺東,周顯德二年建。神本婦人,曩常見怪,配以支明龍王,遂釋。 孚濟王廟在明巖山,宋宣和間建。初鄉人定基于濟溪,黎明將建;一夜為蟻移木于其地。眾異之,遂建廟,因名蟻慕廟。 廣濟王廟在縣西五十里三十一都,渭溪先生厲仲亨景德中游學古汴,奉香火祀之。 周神周凱,字公武,世居臨海之橫陽。生而雄偉,身長八尺余,發垂至地。喜擊劍,能左右射。博聞強記,躬耕以養父母。與陸機兄弟入洛,張華薦之。凱知晉室將亂,獨辭不就。永康中,三江逆流,邑將陸沉。凱援弓發矢,沖潮而入,水忽裂開。電光中見凱乘白龍東去。光化末天臺大饑,凱化形為商,載米貸人。已而投杖于江,變成赤龍,騎而升天。 岳武穆王岳飛,字鵬舉。力戰圖復中原,秦檜主和議,促召班師。其部曲自相攻發,矯詔殺飛父子。飛死為神,居天臺第一峰,秦檜受諸苦楚。楊維楨樂府詩云:“生兮人之英,死兮厲之靈,萬八千丈兮華之頂,帝命我兮司陰刑。” 花神杜鵑花之神也。外國僧自天臺缽盂中,以藥養其根,來種鶴林。人或窺見女子紅裳艷麗游于樹下。殷七七能開非時之花,女子謂七七曰:“欲開此花乎?吾為上帝所命,下司此花,在人間已逾百年,非久即歸閬苑去。今與道者共開之。”來日花果盛開,如春夏間。數日,花俄不見,亦無落花在地。 天臺山方外志卷第十終 |
|
來自: 天臺書庫 > 《天臺山方外志點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