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疾病的藥物枕頭,具體說是涉及一種外用治療風寒型鼻炎的藥物鼻炎枕。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學習和工作壓力也逐漸加重,體質弱的人群容易患有各種疾病,風寒型鼻炎就是其中一種。風寒型鼻炎多由肺、脾、腎虛弱以及氣血津液生化不足、外邪侵襲,肺失宣降,津液停聚,脈絡受阻,肌膚失于溫煦,表現為頭痛、嗅覺減退或消失、鼻塞、鼻流清水,難以休止,嚴重影響了學習和生活。 目前,治療風寒型鼻炎一般采用采用口服抗生素,此方法的缺點或存在的問題是:不能根據病人病情進行辨證施治,達不到從根本上治療疾病的目的,治療率不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外用治療風寒型鼻炎的藥物鼻炎枕,具有溫經通陽,升陽開表,除濕止痛,去風通竅的作用,可快速,有效的促進風寒型鼻炎病人的頭痛、鼻塞、流清水涕癥狀早日消失,且無毒副作用。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外用治療風寒型鼻炎的藥物鼻炎枕,由枕套和枕芯組成,其特征是,所述枕芯裝有經烘干、粉碎或研成粗末、混勻的中藥藥物,所述中藥藥物是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藥組分組成:麻黃1,桂枝2,白芍2,葶藶子1.5,五味子1,訶子1,蒼耳子1.5,辛夷1,白芷1,甘草1,干姜1,當歸1,黃芪3.75-5。 所述每個鼻炎枕枕芯所裝的各中藥組分的重量可以為:麻黃240克,桂枝480克,白芍480克,葶藶子360克,五味子240克,訶子240克,蒼耳子360克,辛夷240克,白芷240克,甘草240克,干姜240克,當歸240克,黃芪900克。 所述每個鼻炎枕枕芯所裝的各中藥組分的重量可以為:麻黃120克,桂枝240克,白芍240克,葶藶子180克,五味子120克,訶子120克,蒼耳子180克,辛夷120克,白芷120克,甘草120克,干姜120克,當歸120克,黃芪600克。 所述每個鼻炎枕枕芯所裝的各中藥組分的重量可以為:麻黃60克,桂枝120克,白芍120克,葶藶子90克,五味子60克,訶子60克,蒼耳子90克,辛夷60克,白芷60克,甘草60克,干姜60克,當歸60克,黃芪300克。 配制及應用方法:本發明中藥藥物是純天然性的,可由藥店購得。其制作方法為:將各種中藥組分分別烘干,用粉碎機粉碎或研成粗末,混勻,裝入枕芯,枕芯皮由透氣性好的棉布制成,外裝枕套,制成藥枕,睡覺時枕之。 本發明采用的各種中藥的藥性歸經及作用: 麻黃:苦、辛、溫,入肺、膀胱經。升陽開表。 桂枝: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發汗解肌,溫經通陽。 當歸:辛、甘、溫,入心、肝、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潤腸。 黃芪: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固表。 白芍:苦、酸、微寒。入肝、脾經。養血斂陰,止痛。 干姜:辛、熱,入心、肺、脾、胃經。溫中回陽,溫肺化痰。 五味子:酸、溫,入肺、腎經。斂肺滋腎,生津止汗,澀精止瀉,安神。 訶子:苦、酸、澀、溫,入肺、大腸經。具有澀腸、斂肺的功能。 葶藶子:苦、辛、寒,入肺、膀胱經。瀉肺行水,祛痰定喘。 蒼耳子:甘、苦、溫,入肺、肝經,發汗,止痛,通鼻竅。 辛夷:辛、溫,入肺、胃經。散風寒,通鼻竅止痛。 白芷:辛、溫,入肺、胃經。祛風解表,散濕止痛,消腫排膿。 甘草:甘、平,入脾、肺經。補脾和胃,緩急止痛,祛痰止咳,解毒,調和諸藥。 風寒型鼻炎多見于素體陽虛或表陽不通之病人,在綜合治療的同時應用此鼻炎枕能促進病人早日康復,表現為頭痛、鼻塞逐漸減輕至消失,流清水涕癥狀消失,患者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學習及工作有較大改進。 風寒型鼻炎多由肺、脾、腎虛弱以及氣血津液生化不足、外邪侵襲,肺失宣降,津液停聚,脈絡受阻,肌膚失于溫煦,表現為頭痛、鼻流清水,難以休止。治則健脾利肺,開陽升表。方中麻黃、桂枝發汗解肌,溫經通陽,白芷、干姜、當歸、辛夷、蒼耳子、甘草祛風通竅,除濕止痛。黃芪補氣固衛,五味子、訶子、葶藶子、白芍以收澀止漏。以上諸藥合用,達到健脾利肺,升陽開表,發汗解肌,溫經通陽,祛風通竅,除濕止痛的作用,使頭痛、鼻塞、嗅覺減退癥狀消失,鼻流清水癥狀消失。本發明鼻咽枕,第一,依據祖國中醫藥學的“內病外治聞香治病”的理論,使用時頭溫及頭部的壓力使枕內藥物及有效成分緩緩散發,通過口鼻吸收,正所謂聞香去病;第二,持續作用于頭項部的經絡和穴位,有助于人體調節功能的發揮,使全身經絡疏通,氣血流暢,臟腑安和;第三,通過體溫蒸發皮膚毛孔吸收進入體內,使機體內外上下協調統一,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本發明共用于風熱型鼻炎病人78例,有效率100%。 以下結合臨床資料和典型病例對本發明的有益效果作進一步的說明: 一、臨床觀察 1.臨床資料:選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具有完整病例資料的門診病人共15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78例,其中男48例,女30例,年齡19-36歲。對照組72例,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齡18-38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2.診斷標準:其診斷標準參照《中醫耳鼻喉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2版)鼻淵的診斷標準。中醫辨證為肺氣虛寒,脾氣虛弱患者。 3.治療方法:治療組口服利君沙2片/次,3次/天,共服用7天,同時每天睡覺時使用此發明藥枕;對照組口服利君沙2片/次,3次/天,服用7天。 4.療效評定標準: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耳鼻喉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2版)及《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臨床痊愈:頭痛鼻塞癥狀消失,嗅覺恢復正常,鼻流清水癥狀消失。有效:頭痛鼻塞癥狀減輕,嗅覺有所恢復,鼻流清水減少。無效:頭痛、鼻塞、鼻流清水癥狀無改善,嗅覺障礙無改善。 5.治療結果:兩組治療結果如表1及表2所示: 表1 治療10天后兩組治愈率對照表
組別 例次 痊愈/例 有效數/例 無效數/例 總有效率(%) 治療組 78 24 54 0 100% 對照組 72 6 24 42 41.7% 經卡方檢驗,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01)。 表2治療30天后兩組治愈率對照表
組別 例次 痊愈/例 有效數/例 無效數/例 總有效率(%) 治療組 78 70 8 0 100% 對照組 72 18 20 34 52.8% 經卡方檢驗,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01)。 總之,在綜合治療的同時,利用該藥物鼻炎枕輔助治療風寒型鼻炎頸椎病患者78例,總有效率高達100%,遠高于對照組的41.7%和52.8%的總有效率,且無毒副作用。 二、典型病例: 1.趙某,男,26歲,反復出現頭痛、流清水涕6個月。給予利君沙2片/次,3次/天,共服用7天,同時每天睡覺時使用風寒型鼻炎枕后,患者7天后頭痛、流清水涕癥狀消失。 2.夏某,男,18歲。反復出現頭痛、鼻塞、流清水涕10個月。給予利君沙2片/次,3次/天,共服用7天,同時每天睡覺時使用風寒型鼻炎枕后,頭痛、鼻塞逐漸減輕至消失,流清水涕逐漸減少至消失,患者15天痊愈。 3.呂某,女,26歲。反復出現頭痛、嗅覺減退、流清水涕10個月。給予利君沙2片/次,3次/天,共服用7天,同時每天睡覺時使用風寒型鼻炎枕后頭痛逐漸減輕至消失,嗅覺逐漸恢復正常,流清水涕逐漸減少至消失,患者22天痊愈。 4.陳某,女,28歲,反復出現頭痛、鼻塞、流清水涕1年,感冒后加重。給予利君沙2片/次,3次/天,共服用7天,同時每天睡覺時使用風寒型鼻炎枕后頭痛、鼻塞逐漸減輕至消失,流清水涕逐漸減少至消失,患者25天痊愈。 5.董某,男,30歲,反復出現頭痛、鼻塞、嗅覺消失、流清水涕18個月,感冒后加重。給予利君沙2片/次,3次/天,共服用7天,同時每天睡覺時使用風寒型鼻炎枕后頭痛、鼻塞逐漸減輕至消失,嗅覺逐漸恢復正常,流清水涕逐漸減少至消失,患者30天痊愈。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每個鼻炎枕枕芯所裝的各中藥組分的重量為:麻黃240克,桂枝480克,白芍480克,葶藶子360克,五味子240克,訶子240克,蒼耳子360克,辛夷240克,白芷240克,甘草240克,干姜240克,當歸240克,黃芪900克。 配制及使用方法:按上述重量份稱取各種中藥組分分別烘干,用粉碎機粉碎或研成粗末,混勻,裝入枕芯,枕芯皮由透氣性好的棉布制成,外裝枕套,制成藥枕,睡覺時枕之。 實施例2 每個鼻炎枕枕芯所裝的各中藥組分的重量為:麻黃120克,桂枝240克,白芍240克,葶藶子180克,五味子120克,訶子120克,蒼耳子180克,辛夷120克,白芷120克,甘草120克,干姜120克,當歸120克,黃芪600克。 配制及使用方法:除各中藥組分重量為上述重量外,其它同實施例1,下同。 實施例3: 每個鼻炎枕枕芯所裝的各中藥組分的重量為:麻黃60克,桂枝120克,白芍120克,葶藶子90克,五味子60克,訶子60克,蒼耳子90克,辛夷60克,白芷60克,甘草60克,干姜60克,當歸60克,黃芪300克。 實施例4: 每個鼻炎枕枕芯所裝的各中藥組分的重量為:麻黃180克,桂枝360克,白芍360克,葶藶子270克,五味子180克,訶子180克,蒼耳子270克,辛夷180克,白芷180克,甘草180克,干姜180克,當歸180克,黃芪720克。 實施例5: 每個鼻炎枕枕芯所裝的各中藥組分的重量為:麻黃80克,桂枝160克,白芍160克,葶藶子120克,五味子80克,訶子80克,蒼耳子120克,辛夷80克,白芷80克,甘草80克,干姜80克,當歸80克,黃芪360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