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書友會第304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養老穴為手太陽經之郄穴,手太陽經于缺盆部支脈處向上分為兩支,一達目外眥,一支上行目眶下(顴髎)斜向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經相接,正如《百癥賦》中所云養老穴擅治目疾;光明穴,名昭其義,有“光明,光徹明亮”之意也。(編輯/王杏勻) ![]() “遠道取穴”治療近視案 作者/奚向東等 姓名:丁某 性別:男 年齡:18歲 初診時間:1997-07-04 主訴:視物模糊,能近怯遠(近視)2年余,加重1個月。 病史:患者2年來用眼疲勞過度而致視物模糊,能近怯遠,近1個月來癥狀加重,多看書則目糊而痛,遂來我院針灸科就診。 查體:視力檢查:左眼0.3,右眼0.3,舌淡,苔薄,脈細弱。 中醫學診斷:能近怯遠。 現代醫學診斷:近視。 針灸治療: 治則:通絡明目止痛。 處方:養老、光明。 治療經過:取上方穴位常規消毒,行平補平瀉手法。右手持針將針刺入穴內,候其氣至,施以前后均勻捻轉,不單向捻轉,指力均勻,頻率60~90轉/分鐘,反復操作1分鐘,留針30分鐘,針刺每日一次,10次為1療程。 囑患者回家自行按摩眼周穴位睛明、攢竹、陽白、承泣、四白,并囑患者注意用眼衛生,多眺望遠處景物,避免用眼疲勞過度。治療1個療程后,視力恢復到右眼0.8,左眼0.8;治療2個療程,雙眼視力均恢復到1.2;后堅持治療1個月,雙眼視力均恢復到1.5。隨訪3個月,癥狀無復發。 【按語】 近視是指在無調節狀態下,平行光線進入眼內,經屈光系統屈折后,聚焦于視網膜之前的一種屈光不正,以視近清晰、視遠模糊為特征。目前,青少年學生的近視發病率逐年增高,多由于青少年學習姿勢不端正,長時間看電視或電腦用眼疲勞,使睫狀體長期處于緊張狀態而形成。 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較早,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七竅門》稱本病為近覷;明代傅仁宇《審視瑤函》和路際平《眼科臨癥筆記》又謂其視近怯遠癥。 中醫歷代醫籍對本病之病因病機有諸多論述: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認為,目不能遠視乃“勞傷臟腑,肝氣不足”所致。王海藏則說:“不能遠視,責其無火,法當補心。”《審視瑤函》除繼前人不能遠視為陽不足之說而外,還指出近視可因“肝經不足腎經病”,并提到“察受生成近覷”,“久視傷睛成近覷”等,其認識更為全面。 《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指出:“近視清明遠視昏,陽光不足被陰侵?!薄冬F代中醫眼科學講義》說“眼之所以能視萬物,是由于臟腑精氣上注于目”才能神光充沛,視物正常。 總之,近視乃多因心陽不足或脾虛氣弱,目光不能發越遠處;或因久視傷血、竭視勞膽、肝腎虧虛,目失濡養,以致光華不能及遠而僅能視近。 本案中程老所取養老穴為手太陽經之郄穴,手太陽經于缺盆部支脈處向上分為兩支,一達目外眥,一支上行目眶下(顴髎)斜向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經相接,正如《百癥賦》中所云養老穴擅治目疾;《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亦有:養老“治目視不明”,故取之調氣活血,舒筋散寒,通絡止痛。 光明穴,名昭其義,有“光明,光徹明亮”之意也,為足少陽膽經之絡穴,有聯絡肝膽兩經氣血的作用,可同治肝膽兩經之病,《靈樞·脈度篇》云:“肝開竅于目”“肝氣通于目”說明肝與目有密切聯系,肝與膽相表里,膽經循行在頭側部及目外眥,膽經氣血至此穴后變為純陽之氣,為天之天部,足少陽膽經吸熱蒸升的陽氣皆匯合于此,近視乃因陽氣不足而光華不能外越,故針取本穴疏肝解郁,以宣暢肝膽經脈之壅滯,調和氣血,使人心情愉快,眼復光明的作用,自古以來就深受醫家推崇,為治療目疾之要穴。 現代學者所做的針刺光明穴對眼循環的影響實驗研究表明:針刺光明穴可以使視網膜中央動脈擴張,血流速度增加,提示可增加視網膜的循環血量??梢姛o論從中醫學還是現代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針刺光明穴均可以激發經氣,可以使眼部氣血運暢,使眼睛得到充足的精微濡養。二穴相配上病下取,遠道取穴,共奏明目之功,為程老治療近視常用對穴。 本案中程老囑青少年患者,注意用眼衛生,多眺望遠處景物,避免用眼疲勞過度,并堅持自行按摩眼周睛明、攢竹、陽白、承泣、四白、瞳子髎、絲竹空等穴。 其中睛明穴能通絡明目,治近視、色盲、視神經萎縮、夜盲;攢竹穴治近視、流淚、結膜炎、眼瞼震顫;陽白穴治屈光不正;承泣穴治近視、散光;四白穴疏肝利膽、祛風明目、治目赤腫痛、目翳;瞳子髎治屈光不正、夜盲、角膜炎;絲竹空穴用治視物不明。研究發現,長期自行按摩上述諸穴,可增加眼周動脈供血,改善供血障礙,改善眼部血液循環,使眼底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解除睫狀肌疲勞和痙攣,改善眼肌營養狀態,恢復睫狀肌對晶狀體的調節能力,視力也因此能得到提高和恢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