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這個人確實有戰略眼光,也很善于在政治活動中抓住問題關鍵,然后直取勝利。這被后世一些人認為是希特勒“天才”的地方。 自1933年上臺以后,希特勒一直都表現的極為出色,他強大又直接的政治嗅覺和毫不猶豫的下注手段,令其干脆利落的獲得了許多勝利。 包括30年代后期一系列國際軍事行動都是如此,希特勒將政壇上的敏感與果決用在了國際政治上,不僅利用了英法“綏靖政策”瘋狂發展壯大,還游刃有余的周旋于列國之間,表現的極像個明星政治人物。 然而當1939年對波蘭的戰爭開始后,實際上希特勒的政治運作空間便已經沒有多少了。戰爭中各國站隊的陣營越明朗,希特勒的活動區域就越少,已經沒有他政治天分活動的國際舞臺了。 有句話我們很熟悉——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其實這句話大體來自于德國人馮.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希特勒遇到的局面就是如此:大家都在通過政治解決問題的時候,希特勒很能發揮自己的天才,而政治牌被打爛了,大家開始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時候,誰還陪你嗶嗶? 實際上戰爭還是希特勒先挑起來的,過度膨脹的成就激發了希特勒的賭博心理。攻打波蘭前,他對將軍們承諾不會在1945年前發動戰爭,然而轉個背就閃擊波蘭了。更好笑的是,他此前言之鑿鑿的判斷“英法不會插手”,結果英法很快就宣戰了,被啪啪打臉的希特勒聽到消息還不相信,對身邊人表示“他們怎么能這樣?” 二戰后來的走向其實很簡單,大家都沒什么好說的,看誰拳頭硬,誰打輸誰是孫子。希特勒失去了國際政治活動的舞臺,也就失去了通過政治搞戰爭賭博的能力。他所謂的“軍事能力”在赤裸裸的戰爭殺戮面前就是個菜雞。 所幸德國軍隊名帥輩出,之前的軍事化建設也相當出色,還早早就策劃了幾十年的攻法方案,這才讓希特勒的法蘭西戰役取得了突破。倘若阿登閃擊戰沒打好的話,德國可沒法有后世的成就,他們只會被馬奇諾防線堵死,然后與英法荷比波聯軍拼一陣子消耗戰,繼而如一戰那樣陷入頹勢。 所以說阿登的奇襲造就了頂峰的第三帝國,然而這種勝利與希特勒的戰略干系實在不大,它的層次僅僅到參謀部罷了,勝利的是德軍幾十年的策劃,以及德軍科學的新型作戰方式。 當然,我也不想辱法,但事實就是法國表現的太渣了,達拉第總理領導下的這個法國完全沒有強國的精氣神,更毫無戰略思維,只知道跟在張伯倫身后跑,還滿腦子投降和妥協主義。其實希特勒并沒有高明的戰略,他就是看出達拉第和張伯倫這倆慫懼戰畏戰罷了。 但正如前面所說的,純粹的戰爭白熱化以后,便沒有政治活動的余地了,否則還為什么要這個“政治的延續”?在敦刻爾克撤退后,希特勒就不存在啥“英明”了,他只是在無法扭轉的敵方硬實力面前,延緩著第三帝國的滅亡。 反倒是丘吉爾這老頑固發揮的比希特勒出色,他扶持了逃出來的亡國將軍戴高樂,徹底分化了維希法國,切斷了德國一大助力。繼而又說服了美國,以租借法案對英國大力支持。最后他還預測到了綏靖政策依然有效,蘇德必然一戰的結局,提前就安排好了對蘇援助。順帶還在非洲、馬耳他、西西里控制著戰場節奏,拖得德國叫苦不迭。 |
|
來自: baoyisheng143 > 《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