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哲學品讀(ID:wm2930) 1 跟《論語》學做人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span> 這句話,對后世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是儒家基本準則之一。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學會換位思考,做事之前先想一想,如果是自己,愿不愿意接受這件事。 將心比心,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處理問題。 這樣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就會少很多。 目中有人才有路,心中有愛才有度。 學會體諒別人,理解別人,也就越能寬容別人。 胸懷廣大的人,人緣越好,也越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2、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說話謹慎,做事行動敏捷。 為人處世,應該少說,多做。 《菜根譚》里講:口為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 說的多,錯的就多。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輿論無情,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就能毀掉一個人。 禍從口出,嘴巴不嚴,亂說話的人,害人害己。 做事要勤勉,與其搖唇鼓舌,不如沉穩實干。 嘴上說的是空氣,手下做的才是成績。 無論是朋友、愛人、同事,沒人會喜歡一個整天玩嘴的人。 3.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如何?”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仁者愛人,孔子宣講仁義,卻絕非一個爛好人。 善良沒有牙齒,就是軟弱。 一個人要有善心善行,但是一定要有原則和底線。 是非分明大丈夫。 沒有原則的寬容和諒解,就是助紂為虐,坑害他人。 人心換人心,你真我才真,你假我轉身。 4、不遷怒,不貳過 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span>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最欣賞他的“不遷怒,不貳過”。 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不朝別人發火,已經犯過的錯誤不犯第二次。 很多人心情不佳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把脾氣發泄在別人身上。 胡適曾說:世界上最下流的事情,莫過于把一張生氣的臉擺給別人看。 情緒要靠自己去疏解,而不能發泄給別人。 心理學上講:踢貓效應。 情緒發泄給別人,不會消失,只會轉移,最終會釀成大禍。 不貳過,自己犯過的錯誤,絕對不犯第二次。 說謊騙了父母或老師,但經指出后就要堅決改正,決不能再犯。 如果再犯,就是“貳過”,就是明知故犯 一個人只有自省自律,才能不斷進步。 2 跟《史記》學做事 1、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妒酚洝ぬ饭孕颉?/span> 開始時出一點差錯,最后就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1967前蘇聯的宇宙飛船爆炸,僅僅是因為一個小數點而已。 欲成大事,須做事嚴謹,注重細節,總滿足于“差不多”,最后就會“差很多”。 2、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span> 功業難以成就,卻很容易失敗;時機很難把握住,卻容易失去。 《周易》里講:君子待時而動。 時勢造英雄,抓住大勢,乘勢而行,才能事半功倍。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看清大勢,抓住機會,最考驗一個人的格局。 抓住時機是成就功業的關鍵,機遇可遇不可求。時機來時,當斷則斷,錯失機遇,很可能就會錯失建功立業之機! 3、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 漢武帝迷戀狩獵,達到如癡如狂的程度。 司馬相如多次陪同漢武帝狩獵,對其危險性十分了解。 于是寫了《諫獵書》,上書勸諫說:“明者遠見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無形?!?/span> 偉大的棋手走一步,看三步;臭棋簍子,走一步,看一步。 聰明睿智的人,總是未雨綢繆,可以看清潛伏在暗處的隱患。 《漢書·霍光傳》里說,有一家的煙囪很直,有人勸主人把煙囪改成彎曲的,搬開煙囪旁邊的柴火,以免發生火災。 主人不聽,不久果然發生了火災。 《周易》有言:“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世事無常,人生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世事洞明,才能規避禍患。 4、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妒酚洝て綔蕰?/span> 事物達到全盛時就會轉衰,達到極點就會轉化,質樸之后有華麗文采,這就是終而復始的變化規律。 質文交互,就如西漢:漢初休養生息,武帝時文治武功臻于鼎盛。然而耗損了國力,緊接著出現平穩中正的昭宣中興。 物極必反,“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世事總是如是變化。 如果做一件事,前呼后擁,前乘萬騎,那么就要開始警惕事情衰敗。 如果做一件事,屢屢碰壁,運氣奇差,那么就要堅持一下,等待否極泰來。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span> 跟《論語》學做人,跟《史記》學做事。修行圣人之道,洞悉處世之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