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解毒湯 【原文】 黃連三兩,黃芩、黃柏各二兩,梔子十四枚(擘)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二次服。 【出自】外臺秘要 【劑量】 1、黃連(三錢)黃芩(三錢)黃柏(二錢)梔子(三錢) 2、現代劑量:黃連10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梔子10克 【組成】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 【功效】 瀉火解毒 【應用】 1、以三焦火熱(火毒)證。 【方解】 1、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寒涼瀉藥,降收性藥。 2、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寒涼瀉藥,降收性藥。 3、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堅腎益陰。寒涼瀉藥,降收性藥。 4、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寒涼瀉藥,降收性藥。 【說明】 1、黃連解毒湯是后世方劑,功效瀉火解毒,與經方的三黃瀉心湯的藥味相近。黃連解毒湯是偏性比較大的藥,瀉火力量大。 2、臨床上應用比較廣,主要應用在三焦火熱(火毒)證。小便赤是熱迫血行,也就是熱甚導致血液離開血管而出現在尿液里;舌紅苔黃也是一派熱像;脈數而有力表示是實熱,不是虛熱。 3、實熱是身體本身機能亢進,虛熱是陰液不足,陰虛發熱。治療上,虛熱要滋陰為主,而實熱則要用黃連解毒湯、三黃瀉心湯之類的藥。 4、在《解析方劑學》中,用在治療胃酸過多、血尿、口腔發炎、大量掉發、打鼾、牙痛、眼睛紅-眼底出血、頭重、眼睛充血、干癬、容易亢奮、中風、暈眩。胃酸過多是機能亢進。血尿和眼睛紅-眼底出血是熱迫血行;中風也是熱迫血行造成腦血管出血;大量掉發是身體有實熱導致血液干枯,而發為血之余,血液供給不足就會掉發;打鼾是由于熱造成鼻子和氣管腫脹導致。牙痛是實熱造成的風火牙痛;頭重是熱上沖。 5、黃連解毒湯中,全部都是寒瀉的藥,都是降性和收性的藥。因為火性上炎,所以要往下降;因為熱迫血行,所以要往回收。 【出自】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 【應用集錦】 1、黃連解毒湯 (1)用于吐血、咯血、衄血、下血、尿血、麻疹、痘瘡、皮膚病、皮膚瘙癢癥、蕁麻疹、諸熱病之余熱; (2)亦可廣泛用于狂躁癥(夾有喜笑癥)、血脈癥、眩暈、心悸亢進癥、神經官能癥、精神病、腦溢血、高血壓癥、酒渣鼻、黑皮癥等。 (3)用于頭腦清醒不能入睡。興奮不衰,無故發怒,心情焦躁,像似頭昏眼花者為目標。高血壓或更年期障礙時之不眠癥亦為其目標。 (4)此癥系實火之證,非虛火之證。故上焦滿悶心下拘攣,在任脈水分不動悸,其脈沉細或軟弱,但沉取確有力。必須以脈診、腹診及舌候熱候。 2、《萬病回春》云:“崩漏(子宮出血)者,有新久虛實之不同也。初起屬實熱者,宜黃連解毒湯也,稍久屬虛熱者,其時應一則溫補養血,一則清解火熱,此宜溫清飲。” 【比較集錦】 1、顏面潮紅 (1)實證:全部潮紅,如酒醉的有熱狀態,如腦充血可見。表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里證用黃連主劑(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 (2)虛證: A、頰部潮紅微透,虛火上炎,麥門冬、五味子類(麥門冬湯、生脈散)。 B、厥陰之上熱下寒、手足厥冷而顏面上火,戴陽,也是虛證,附子劑(四逆湯)。 (3)瘀血:營養良好之女子,毛細血管如網眼,去瘀血劑(桃核承氣湯)。 2、(1)溫清飲:四物湯與黃連解毒湯之合方。除婦女血崩病之外,最常用者,為慢性頑固之皮膚粘膜疾患,特別是皮膚瘙癢癥、慢性濕疹、尋常性干癬、掌蹠膿皰癥、皮炎、蕁麻疹、貝切特氏綜合癥(眼癥少)等。多為皮膚黃褐色,枯燥如澀紙。用于普通體質之疾患或慢性病程者,伴有肝臟機能損害,球所謂變態反應性體質之皮膚過敏者。用于皮膚疾患,多加連翹、荊芥各2克、薏苡仁5克。 (2)消風散:瘙癢,血燥,血熱,痂皮,分泌物,口渴。 (3)黃連解毒湯:瘙癢,實熱,炎癥,充血。 (4)黃連阿膠湯:瘙癢,陰虛證、內熱,枯燥,心煩。 (5)茵陳蒿湯:瘙癢,里瘀熱,胸中苦悶,脈緊。 (6)桃核承氣湯:瘙癢,瘀血,實熱,少腹急結,便秘。 (7)白虎加人參湯:瘙癢,內外熱,津液虧乏,干燥,充血,口渴。 (8)十味敗毒湯:瘙癢,輕癥,變態反應,改善體質、解毒、排毒。 (9)三物黃芩湯:瘙癢,血熱,四肢煩熱,干燥。 (10)地黃飲子:瘙癢,虛證,血虛,風熱,血燥。 3、(1)溫膽湯:胃下垂癥、胃弛緩,或虛證之不眠癥。 (2)酸棗仁湯:不眠,疲乏不眠,虛煩性。 (3)竹茹溫膽湯:不眠,咳嗽,胸內郁熱。 (4)黃連解毒湯:不眠,充血,上沖,不安。 (5)甘草瀉心湯:不眠,心下痞硬,惡心,下利。 (6)歸脾湯:不眠,心勞,貧血。 【名家論述】 1、黃連解毒湯《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 黃連解毒湯《肘后方》《外臺秘要》 黃連黃柏各1.5克、黃芩3克、梔子2克(《萬病回春》再加柴胡3克、連翹芍藥各2克) 【應用】本方乃治實熱之處方。雖用于熱性病之急性期,但實熱癥之慢性雜病亦可用之。 本方主要用于吐血、咯血、衄血、下血、尿血、麻疹、痘瘡、皮膚病、皮膚瘙癢癥、蕁麻疹、諸熱病之余熱;同時,亦可廣泛用于狂躁癥(夾有喜笑癥)、血脈癥、眩暈、心悸亢進癥、神經官能癥、精神病、腦溢血、高血壓癥、酒渣鼻、黑皮癥等。 【目標】以三焦之實熱引起之炎癥與充血并發諸癥為治療目標。非小柴胡湯類半表半里之熱,而是一種特異性遷延熱。因實證故腹部有力,脈強勁,雖發熱,但帶有沉脈之傾向者。 一般雜病中之炎癥與因充血上沖,顏面赤,焦躁不安,心悸亢進,有出血傾向者,可參考運用。 本方用于頭腦清醒不能入睡。興奮不衰,無故發怒,心情焦躁,像似頭昏眼花者為目標。高血壓或更年期障礙時之不眠癥亦為其目標。 【方解】 方由四味藥組成,皆為苦寒清熱之劑,并且各具特有之作用。 1、黃連、黃芩消炎癥之充血,治心下痞,胃不和之失眠; 2、山梔、黃柏消炎兼利尿;總之,黃連為主藥,清解心胃之熱,除焦躁不安; 3、黃芩瀉肺及大小腸之熱,治喀血、吐血、下血等; 4、黃柏清腎與膀胱之熱,兼有利尿作用,治血尿等; 5、山梔清解肝與心包、三焦之熱。加柴胡以強化清肝膽之作用。治療因熱而引起之各種炎癥充血,使之鎮靜。 【合方】因溫清飲系黃連解毒湯與四物湯之合方,所以用于慢性病所致之津液桔蝎,皮膚干燥。溫清飲為此癥必用之方,以養陰清解血熱。慢性疾患常用本方。 大塚敬節氏在高血壓、頭昏眼花、顏面潮紅、不眠、情緒不舒等情況下,用本方加勾藤、黃芪、蕺菜。 【主治】 《肘后方,傷寒時氣溫病門》:“治熱極心下煩悶,狂言見鬼,起欲走遷,煩嘔不得眠。” 《外臺秘要方》卷一記載:“前軍督護劉車者,得時疫三日,已汗解。因飲酒復劇,苦煩悶干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黃連解毒湯……服一服,目明再服進粥,于此漸差。余以療凡大熱盛,煩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皆佳。語諸人用之亦效。此直解熱毒,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非此湯不療。” 《蕉窗方意解》:“……非半表半里之熱,亦非石膏、知母、麥冬粳米之類所清潤之肌熱,又無大黃、芒硝取效之所謂里實熱。解毒湯證已經數0之久,俗稱余熱不盡。肌表身背不熱,隱于深部之里熱為冃標。故曰陳舊之頑固熱。……而且不論老幼,以肌膚枯燥,手觸之粗糙為目標。對此癥個別津液枯燥者,應兼用獨參湯或生脈散。 津液枯燥,肝腎郁火,上薰心肺也。故以黃柏、梔子清肝腎之火,黃芩、黃連清心肺之火。然而,此癥系實火之證,非虛火之證。故上焦滿悶心下拘攣,在任脈水分不動悸,其脈沉細或軟弱,但沉取確有力。必須以脈診、腹診及舌候熱候為目標。 【鑒別】 1、小柴胡湯: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苦滿。 2、白虎湯:發熱,身熱,灼熱感,口渴,脈滑數。 3、大承氣湯:發熱,宿便燥屎,腹滿。 4、滋陰降火湯:發熱,陰虛證,脈弱。 【參考】 黃連解毒湯若用于虛寒證,可能會出現預想不到之病癥。某一例為30歲婦女,主訴產后上沖耳鳴,頭昏眼花,動悸,氣促,除不眠等神經癥狀之外尚有眩暈、足冷。對此給與黃連解毒湯,服藥后不久,即增加頭麻木感,足發涼,舌裂剝皮,呈深赤色,進食刺痛。改用當歸芍藥散而愈。 桑木崇秀氏:“黃連解毒湯及其二三生藥對鼠高血壓之效果"(《日本東洋醫學會志》29卷3號) 【治驗】 1、高血壓性神經癥 56歲男子,工廠經營者。肥胖面赤之多血體質,血壓達到190/100毫米汞拄。因恐怖癥不敢側臥,每晚宿于醫院,早晨回家工作。頭昏眼花,時有鼻衄,一想到血壓則焦急不安,坐立不穩,經常跑到醫院躺在床上,接受注射。診為高血壓性神經官能癥。 用大柴胡湯、柴胡加龍牡湯治療,恐怖不愈,改用黃連解毒湯后,頭昏眼花與不安消失,不再去醫院住宿。血壓雖不理想,約為170/90毫米汞柱,但已不再擔心。 2、濕疹 40歲婦女。7年前開始患此病。初如汗皰樣,手掌手背、脖頸、顏面,均很嚴重,去年胸腹背部亦很重,并已擴展到全身。每夜瘙癢劇烈難以忍耐,睡眠時抓破,早晨全身血痕。 投與十味敗毒散、消風散、當歸飲子、桂枝茯苓丸枓等完全無效,改服黃連解毒湯加大黃之后病情好轉,繼服1個半月,已消退80%。主訴時有瘙癢,繼續用藥約1年,痊愈。(作者治驗) 3、皮炎 58歲婦女。約半年前開始,項部作癢出疹,診為變態反應性皮炎,經治療不愈。皮疹由項部漫延至肩部,疹略赤,有熱感。脈浮弦。腹診,左脅下堅硬,臍上動悸亢進。血壓152/108毫米汞柱,口渴,胃脘不舒,頭部發熱,似如酒醉。 與黃連解毒湯加連翹、荊芥,7日后灼熱感輕,瘙癢亦輕,血壓下降,兩周痊愈。(大塚敬節氏《漢方治療實際》) 4、蕁麻疹 45歲婦女。自兩個月前為蕁麻疹所苦惱,鳩尾部出現風疹塊,且漸次加重。用十味敗毒湯、桂枝茯苓丸、白虎加桂枝湯無效,針對胃泛酸和心下痞,與黃連解毒湯顯著好轉,20日i痊愈。 (大塚敬節氏《漢方治療實際》) 5、黑皮癥 43歲婦女。主訴3年前之春天、突然顏面赤,瘙癢,接收皮科治療期間,一側顏面變黑,診為瑞爾氏黑皮癥。便秘,頭昏眼花。現已基本不癢。 與黃連解毒湯加大黃,黑色逐漸變淺,6個月后完全恢復正常顏色。(大塚敬節氏《漢方治療實際》)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