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性味歸經:辛、溫,脾、胃、腎經。 功效應用: 1.溫中降逆:主治胃寒嘔吐呃逆;或中焦虛寒,吐瀉食少,每與溫中止嘔藥同用。2.溫腎助陽:適用于腎陽不足,下元虛冷,男子陽痿尿頻,女子寒濕帶下等。 用量用法:2~5克。 用藥忌宜:畏郁金;熱癥及陰虛內熱者忌用。 八角茴香: 性味歸經:1.散寒、暖肝、溫腎、止痛: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腎虛腰痛。2.理氣開胃:脘腹疼痛;嘔吐食少。 用量用法: 5克。 刀豆: 性味歸經:甘,溫。歸胃、腎經。 功效應用:1.降氣止嘔:用治虛寒性呃逆嘔吐,腹脹等癥。 2.溫腎助陽:用于腎虛腰痛,以刀豆2粒,包于豬腎內,燒熟食用。 用量用法: 10~15克。 小茴香: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腎,脾,胃經。 功效應用: 1.散寒止痛:主治寒疝腹痛及睪丸偏墜腫痛。每與暖肝行氣止痛藥同用。2.行氣和胃:可治胃寒脹痛,食少嘔吐等癥。可伍溫中散寒藥。 用量用法 3~8克。 小薊: 性味歸經:甘、涼。歸肝、脾經。 功效應用:涼血、祛瘀、止血。主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傳染性肝炎,創傷出血,疔瘡,癰毒。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7.5~15克(鮮者50~100克);搗汁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用藥忌宜:脾胃虛寒而無瘀滯者忌服。 山藥: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肺、腎經。 功效應用: 1.益氣養肺:脾胃虛弱癥,肺虛癥. 2.補脾肺腎:消渴癥(,腎陰虛癥。 用量用法: 15克。 用藥忌宜:本品養陰而兼澀性,能助濕,故濕盛中滿或有積滯者不宜單獨用,實熱邪實者忌用。 山楂: 性味歸經: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 功效應用:1.消食化積:食滯不化,脘腹脹痛或泄瀉 .2.活血散瘀:產后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疝氣或睪丸偏墜疼痛。 用量用法: 10~15克,大劑量30克。 用藥忌宜:脾胃虛弱者慎服,山楂與萊菔子均有較好的消食化積之功,所不同的是,山楂長于消肉積,消積力較好,且長于活血化瘀,萊菔子長于治積滯腹脹痛較重者,攻積力強而兼降氣消痰. 馬齒莧: 性味歸經:酸、寒。歸大腸、肝經。 功效應用: 1.清熱解毒涼血:濕熱瀉痢;熱毒癰癤;赤白帶下 2.止血通淋:崩漏;血淋;熱淋 用量用法:用量10克。 烏梢蛇: 性味歸經:甘、平、無毒。歸肝經。 功效應用:祛風通絡、止痙作用,可用于風濕頑痹、驚癇、皮膚疥癬及麻風病。多研末用,或浸酒服。治風濕麻痹,常與羌活、防風、秦艽、當歸等配伍;驚癇抽搐,可配伍蜈蚣、全蝎等應用。 用量用法: 3~12克。 用藥忌宜:血虛生風者忌用。 烏梅: 性味歸經:酸、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功效應用: 1.斂肺:肺虛久咳。2.澀腸:久瀉久痢。3.生津:虛熱口渴.4.安蛔:蛔厥腹痛。 用量用法: 10~15克。 用藥忌宜:本品酸澀收斂,內有實熱積滯者不宜單用。 木瓜: 性味歸經:酸、溫。歸肝,脾經。 功效應用:1.舒經活絡,適用于風濕痹癥,手足麻木,腰膝疼痛,筋骨無力,配伍祛風濕藥同用。2.化濕和胃,主治濕濁傷中,吐瀉轉筋;腳氣腫痛,沖心煩悶。常配溫化寒濕藥。此外,本品還可用治胃津不足,口干口渴,食少納呆之癥。 用量用法: 6~12克。 火麻仁: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應用:潤腸通便。腸燥便秘 .潤燥、殺蟲:發落不生;瘡癩。 用量用法: 10~15克。 用藥忌宜:本品食入量大,可引起中毒。癥狀為惡心、惡吐,腹瀉,四肢麻木,失去定向力,抽搐,精神錯亂,昏迷,瞳乳散大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