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丸 【原文】 即腎氣丸去桂枝、炮附子: 干地黃八兩,山藥、山茱萸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功用】 滋補肝腎 【主治】 1、補肝腎脾,瀉肝腎脾,三補三瀉,補瀉兼顧。 2、腎氣丸癥,但是有便秘、或者大便干結者服。 【組成】 地黃 署豫(淮山) 山茱萸 澤瀉 茯苓 牡丹皮 【現代劑量】 熟地黃24克,山藥12克,山茱萸12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澤瀉9克 【應用】 1、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或消渴,或虛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功效與作用】 滋陰補腎、清退虛熱 六味地黃丸是由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等藥物炮制而成,本品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而酸。全方調補肝腎、補而不膩、滋補腎陰、補瀉結合、標本兼顧、補寓于瀉。本品具有滋陰補腎、清退虛熱等功效。 【用法】 1、服用地黃丸,要用淡鹽水服下,熟地補血,會造成滋膩,會胃脹,熟地會抑制胃酸的分泌,鹽巴可以促進胃酸的分泌。 【說明】 1、六味地黃丸是地黃丸家族的基礎,晚于東漢的八味地黃丸,到了宋朝錢乙先生的《小兒藥證直決》里,才能八味地黃丸里的肉桂和炮附子拿掉,形成六味地黃丸。 2、六味地黃丸是三補三瀉,三補是地黃補腎,山藥補脾,山茱萸補肝;三瀉是澤瀉瀉腎,茯苓瀉脾,丹皮瀉肝。有補有瀉才能夠新陳代謝,強化臟腑功能,不會偏補或偏瀉。常用于陰虛,盜汗以及小兒。 3、六味地黃丸證的人會有一條火紅火紅的舌頭,就是陰虛的舌頭。 4、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就是麥味地黃丸,它治療肝腎陰虛導致的肺癆咳喘。當肺不好,就要長期調養,身體又兼有陰虛現象時,就用麥味地黃丸,又叫長壽丸。 5、如果肝腎陰虛火旺,也就是陰虛更嚴重時,用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就變成了知柏地黃丸。 【名家論述】此方延用有2000年之久,為中國最常用最普遍之方。很多人終身服用,至今仍獲好評,是中藥中的多種營養組合,如同西方人服用多種維他命一樣。但不同的是,此藥是六味中藥組成,其中三補三瀉,三補是對肝、腎、脾,三瀉亦如是。既是補藥又為何要兼顧補瀉并存呢?這就是中西醫之間截然不同的看法。 西方營養師,想盡辦法來濃縮營養成份,合成一粒藥丸,不論是單味或是復方,基本上都是純營養劑,一旦進入人體,到底是對身體好?或是對炎癥癌癥好?誰也不確定。但有一點可確定的是,許多人長期服用多種維他命,但體力卻不斷衰退,人不斷的增胖,反而造成長期的倦怠,因此如果服用純營養劑,必然是一種負擔,因為身體無法完全吸收,而又停積體內過久,正常食物的營養加上自行補充過量的營養,然后又生活在優良不太多勞動工作的環境中,加上到處有冷氣,體內連汗水都代謝不出,自然日積月累而至如此。 中醫的觀念,也認為人是須要進補的,但在補的同時,必須要代謝出不須要的殘渣,所謂新的取代舊的,才是新陳代謝的真義。例如蔬菜來自自然,它除了營養外,仍有許多纖維在其中,其目的就是協助人體清除濁物用的,因此中醫認為補瀉兼顧才是最好的長期補品,同時可以確保身體吸收營養,不至于被炎癥或癌癥拿走,又因為新陳代謝的加速,故可長保健康。為何針對肝、脾、腎,而不針對心、肺呢?因為肝臟為人體最重要的解毒臟,隨時須要清理。腎臟是所有廢水集中之所在,必然有許多濁物停留其中,也必須清除。脾臟是管全身肌肉的臟,每天每人都用到肌肉,在能量釋放的同時,必留下許多濕液,因此除濕是不可缺少的功能。中醫利用淮山補脾,地黃補腎,山茱萸補肝,用茯苓來除濕,丹皮來清肝,澤瀉來清腎,故六味合用,就成了此方人人可長期服用,大人、小孩、男女都不限,服法很特殊,須在清晨起來尚未下床時服用,在睡前先把藥丸及一杯鹽水準備好,醒來時立刻服用,然后再下床,活動、刷牙等。因為冷水會刺激腸胃的蠕動,鹽會令此藥直入內臟,服后約兩星期,必然體力大增、大便正常、胃口正常、精神集中、年輕而不易老化。 比例是澤瀉2:茯苓2:牡丹皮2:淮山4:山茱萸4:地黃8,此丸名地黃就是要重用地黃才對。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