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來源】《外臺》 【組成】 人參 桂枝 大棗 姜 黃芩 半夏 【時機】 治干嘔下利 【比較集錦】 1、(1)黃芩湯: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2)黃芩加半夏生姜湯:黃芩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姜一兩(一方三兩切) (3)三物黃芩湯:黃芩一兩 苦參二兩 干地黃四兩 (4)六物黃芩湯: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名家論述】 1、六物黃芩湯《皇漢醫學》 《外臺》黃芩湯,因與前之黃芩湯易混,而本方包容藥物六味,故名六物黃芩湯也。本方治干嘔下利,與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治干嘔而利者,文義上殆無差別,故東洞翁以本方治「心下痞硬,干嘔下利而上沖者」為定義,與彼治「黃芩湯證而嘔逆者」有別也。然此大別耳,欲詳論之,彼證為純陽證,有腹直肌攣急者,本方證為陰陽相半(方中有人參、干姜,因兼陰證也),無芍藥、甘草,故腹直肌之攣急輕微;有人參,故有心下痞硬;含桂枝,故有上沖之候,且呈一般之虛狀,故不難分別之。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