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和閨蜜一起帶娃出去吃飯,大寶點了一個秋葵,閨蜜家娃吃了很多。 ![]() 原以為她家孩子和大寶一樣,平日里也喜歡吃秋葵。沒有想到,閨蜜說,她家寶寶從來沒有吃過秋葵。 閨蜜平時工作忙碌,都是孩子的奶奶負責做飯。老太太做的就是那么幾樣菜,其他的基本上是不做。 奶奶說是怕孩子吃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過敏,也不會做太多的食材。 我安慰閨蜜,寶寶吃什么都可以的。多吃幾樣營養自然不會差。 上次我看見娃的時候還沒有這么高,不只是個子長了,感覺到這段時間長胖了很多。 閨蜜表示,她家寶寶在同齡人里,幾乎是個子最矮的。婆婆總是給娃煲湯,幾乎天天都有湯。 她告訴老人,總喝湯也沒有營養。奶奶說,怎么沒有營養啊,孩子都長胖了,寶寶挺喜歡喝。 閨蜜很無奈,因為自己不做飯,也不能整天對老人指使氣。閨蜜的老公也表示,老媽一天辛辛苦苦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做什么都應該說好吃。 01、老人帶娃,容易出現的誤區 ![]() 寶寶成長階段的飲食非常重要,作為家長應該認識到科學喂養。老人帶娃,雖然是全心全意的愛,但有時他們做飯確實有不足之處,容易出現誤區。 ![]() 誤區1、湯有營養,還補鈣 很多老人和閨蜜的婆婆做法一致,他們都喜歡給孩子喝湯,在老一輩人的眼里,湯確實非常有營養。 他們那個年代物質匱乏,沒有太多的食材,能夠喝上鮮美的骨頭湯,魚湯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其實盡量要少給娃喝湯,因為湯里主要是水和脂肪。過多地食用脂肪,容易變胖。 孩子需要更多的是補充蛋白質,還有適量的脂肪,碳水化合物。 想一想小寶寶的胃里空間很小,如果喝太多的湯會有飽腹感,對于其他物質的攝入就會變少。經常喝湯,會讓孩子變得發胖,高度不見長,可能會不停地長胖。 孩子蛋白質類攝入不足,身體素質也會很差。湯可以喝,但是要適度。 ![]() 誤區2、每天早上喝粥 張文宏指出:孩子不要每天早上喝白粥,因為營養不夠。老喜歡早上給娃喝粥,他們習慣了米粥,咸菜,或者再搭配一個饅頭或者是煮雞蛋。 經常喝粥,孩子的營養容易失調,早餐即便是早上喝粥,也要搭配富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 誤區3、多吃面食 老人照顧孩子,一定會吃得飽飽的。他們喜歡給孩子多吃面食,感覺到面食扛餓。寶寶在飲食中吃的主食,占據了非常大的比例。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每天的主食攝入量應該控制在自己拳頭大小就可以了。如果吃得太多,會影響到其他營養的攝入。 ![]() ![]() 誤區4、多吃肉有營養 有的小寶寶喜歡吃肉,老人也感覺到,肉才是最有營養的食材,他們會變著方法的給孩子做肉類的食物。攝入應該適量,吃肉太多,也會讓孩子營養失調。 ![]() 誤區5、不加鹽,沒力氣 年輕的寶媽們給娃做飯時很少加鹽,老人會說不加鹽沒有滋味。還會偷偷地給娃的飯菜里放一點鹽,很怕孩子不吃鹽,沒有力氣。 ![]() 范志紅曾說,寶寶腎臟功能發育不完善,還不能排出過多的鹽。如果給孩子加鹽太早,他們的口味會很重,影響到身體健康。 ![]() 每一位老人都非常愛孩子,隔輩親,爺爺奶奶的愛,甚至比父母的愛還要深厚。 年輕人苦口婆心說了一大堆,老人都無法接受科學理念。正如閨蜜那般無奈,說得太多,還會引起婆媳矛盾。 老人都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喂養寶寶,他們的做法可能不太科學,但都把最好的給了娃。 作為父母,應該感恩老人的付出,要用科學的養育理念來引導老人。耐心的和老人溝通,愉快的糾正他們的喂養方式。 02、飲食均衡,越來越健康 ![]() 寶寶需要多方位的營養,不要總讓娃單一地吃一種食材。比如說、豐富各種主食,青菜魚類,蛋類,肉類等等都要給孩子吃。 老人做飯都比較單一,總吃那么幾種飯菜,孩子可能會吃膩了,變得偏食,厭食,不喜歡吃飯。 可以將飯菜做得好看,好玩一些,做成寶寶喜歡的形狀。 有很多家長圖省事,會把大人和孩子的飯菜一起做,吃的時候,給娃單獨盛出來。孩子的飯菜,要單獨來做。 因為寶寶的咀嚼能力還不健全,家長給孩子做飯時,要觀察他們的接受能力。 讓孩子吃適齡的食物,食材,這樣才能夠獲取豐富的營養,也有利于身體發育。 ![]() 枕邊育兒寄語: 年輕人也可以教老人上網搜做飯的視頻,或者是買幾本輔食類的書籍,讓老人學著做多樣化食材。 飲食關系到寶寶的身體健康,無論是年輕的父母、還是老人,都要更新飲食理念。做好合理均衡的搭配,這樣孩子才能夠吃得健健康康。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