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人亞蒙·哈默的自傳。從舊書攤上淘來的一本目前幾乎不為人所知的人的傳記。而且也是在舊書攤上看了半截,才了解到有這么個人。 這個神奇的人活了幾乎一個世紀那么久,20世紀20年代,他在俄國受到列寧接見,20世紀80年代初,他跟戈爾巴喬夫往來無數,他跟鄧小平談生意。 他作為當代為數不多的活人,見證了蘇聯草創時期的破落和生機,他稱之為衣衫襤褸的革命,也見證了那摧毀世界的力量是如何垮臺,他一個人見證了偉大事業的崛起和覆滅。 網上幾乎都很難搜到一張真正的正面照 傳記里對20年代蘇維埃革命勝利初期,整個俄國的悲慘狀態的描寫,可能是除去現代文學作品以外,唯一能客觀展現那個時代畫面的記錄。就如同蘇里科夫和列賓的油畫一般,肅靜地闡述在那個雪國里發生的驚人事件。 題外話,一戰真是人類史上最值得研究和關注的大事件,不僅因為它的慘烈與毀滅,還因為它是一個巨大的轉折。人類幾乎是被一戰的狂飆裹挾著進入了現代社會,瞬間拋卻了尊嚴、忠誠、迷信、高貴。沒有一戰,就不會拖垮俄國,也就不會有十月革命,也就不會有蘇聯崛起,更不會有中國后來的百年輝煌了。哈默確實是那個時代典型美國創業者精神的代表,精明的商業頭腦,靈活的處世手腕,勇猛的進取精神。在那個協約國組織圍攻蘇維埃的年代,他以一屆書生之身,深入到蘇俄的腹地,調查研究拿第一手資料,按他的說法,“被列寧的手輕輕碰觸了一下,他的生活乃至人生軌跡就完全轉變了”,他看到了滿地的商業機會。 哈默的主要商業模式,與過去所有政商的商業模式沒有區別,即是從最普通的貿易開始,以薄利的方式,輸入蘇俄急需的各類藥品、醫療器械、食品,再輸出蘇俄富產的皮毛、礦石。美國通過哈默的個人行為,打破了協約國當時對蘇俄的封禁,在獲得暴利的同時,也為哈默爭取到了極為難得的蘇俄高層人脈關系資源。這也讓他成為當時的石油巨頭之一。 所不同的,他盯住的商機,都是被封鎖區域,高危區域的商機,如果活到今天,他也會像中國一樣,成天跟伊朗、跟阿爾巴尼亞做生意。他的優勢,就是敏銳的商業直覺,在任何事情上都以商業化思維來處理,這樣能夠促使人形成一種開明、靈活的價值觀,用開放的心態接納世界。再就是善于從截然不同的領域把握住關鍵問題——這是一種商業嗅覺加上高超管理能力的綜合能力。 他的名言是:天下沒有壞買賣,只有壞的買賣人。 有意思的是他對列寧和托洛茨基的描繪,他對列寧的感覺是,完全被列寧的熱情和魅力所折服,他遠比大家所認為的那樣更加平易近人。 最重要的是,列寧比幾乎所有當時的共產主義者都更加實際和懂得變通,他一再強調俄國的薄弱基礎以及美國的強大,強調兩個國家完全可以互補合作。而托洛茨基則展現出了一種宗教式的狂熱,從哈默的角度來看,托洛茨基是個狂熱信徒。如果是托洛茨基而不是斯大林,繼承了列寧的遺產,那么世界格局將會完全不一樣——托洛茨基一定會在全世界煽動革命,將斗爭和戰爭引向整個歐洲。 只要托洛茨基活著,斯大林就一天不能安生。這個狂熱的書生,也深深地影響了另外一個偉大的人——陳獨秀。 當然,也正是由于他有著當時幾乎所有西方銀行家和企業家都沒有的親歷蘇俄革命的經歷,他掌握的蘇俄信息遠遠多于其他人,在其他人因為信息不對稱看來是極其冒險的事情,在他那里就成了一本萬利的機會。 如在他生意最艱難時刻的斯大林掌權初期,他被驅逐出境,列寧的新經濟政策都被取消,國有化持續推進。但哈默卻始終沒有放棄與蘇俄貿易機構和相關企業的生意往來,且大量接受蘇俄的本票業務——蘇俄當時面臨外匯緊缺的情況,大多時候只能用本票作為支付手段。 大多數西方商人都認為蘇俄的信用一定會很差,而哈默由于對蘇俄政府的了解,知道即便斯大林也需要發展經濟,推動貿易,因此一定會非常注意國際信用。 哈默由此干脆在巴黎開設了票據業務,專門低價收購留存于西方商人手中的蘇俄本票,并持有到期,統統都得到了蘇俄政府的承兌。并由此還發了一筆橫財。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禁酒令,三十年代羅斯福總統廢止了禁酒令,讓美國人開懷暢飲。大家突然間發現,短缺的并不是酒,也不是酒的產能,而是裝酒用的桶子,不僅生產桶子的工廠早就關閉,而且連桶板都沒有供應。 這時,哈默與蘇俄的關系又起了作用,蘇俄一直是酒桶板的出口大國。哈默立即與蘇俄最大的幾個原木供應商取得聯系,壟斷掉他們整整一年的供應量,于是乎,大賺特賺。 上世紀二十年代禁酒令 在蘇俄期間,哈默的一個意外收獲就是羅曼諾夫王朝滿滿庫房的藝術品——文藝復興時期的各類油畫,復活節彩蛋,各類王室用品,在蘇俄外匯緊缺時期,哈默憑借與外貿部長米高揚的私人關系,收購了巨量的藝術品,并通過外貿公司的渠道,逐步轉移到了美國。 哈默力圖在美國銷售這些王室用品和藝術品,卻又恰好碰上“大蕭條”,他們的藝術陳列室和畫廊無人問津。哈默的商人個性讓他認為,沒有不好的買賣,只有蹩腳的買賣人,苦苦思索推銷的方法。 最終,他找到了百貨公司展銷這個途徑,聯系了上十家百貨公司,僅有一家給了回復愿意提供展銷鋪位。于是哈默把第一批藝術品都搬了過去,并且聯系當地報紙,以新聞而非廣告的方式報道了他的個人經歷,以及這些俄羅斯藝術品的來歷。 人們蜂擁而至,掀起了大蕭條時期難得的一個購物狂歡。于是,其它百貨公司紛紛效仿,邀請哈默去展銷。可以說,哈默創造出了早期百貨銷售的一個模式,巡回展銷。同時,還配合以新聞報道、專題講座等方式持續擴大影響。至今,這些方式還在中國上演。 由于他與蘇聯的獨特關系,在中國對外開放時,也把哈默及其項下的西方石油公司列為了第一批合作名單。哈默得以與鄧小平交往,并成為第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西方公司。1982年他開發了山西平朔露天煤礦,成為當時中國最大一單外資項目。他還獲得了在中國海開采石油的經營權。 當然,也只有通過這本傳記,才知道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國外投資者開設的特權幅度有多大,大到現在也覺得夸張。 哈默于1990年去世,享年92歲。有點奇怪的是,自他去世后,至少在中國就已默默無聞,且無人問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