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沙丘之謀最大的幕后推手其實是李斯,他自然不會幫助扶蘇了。 ![]() 李斯一生信奉“老鼠哲學”,并以此作為其行動準則。 所謂“老鼠哲學”,是李斯在楚國做小吏的時候,從老鼠身上總結出的一套經驗。 李斯發現,即使是老鼠,其實也有尊卑之分。 那些住在廁所的老鼠,混得就很慘,不僅骨瘦如柴,而且整天緊張兮兮的,剛聽到人的腳步聲就聞風而逃,日子過得十分凄慘。 而那些住在糧倉中的老鼠,個個膘肥身健,不僅吃得好,居住環境也好了很多。 而且那些老鼠即使見到人來了,也懶得挪動下身子。 從老鼠的身上,李斯總結出:環境限制了人的發展上限,想要飛黃騰達,就要去那些能給予自己榮華富貴的地方。 為了尋找到能讓自己飛黃騰達的地方,李斯特意去荀子門下學習。 學成之后,李斯果斷選擇前往秦國。 因為他已經敏銳地意識到,秦滅六國乃大勢所趨,此時前往秦國,必然能趕上風口,建功立業。 當時的秦國人才濟濟,沒點真本事,想要脫穎而出并不容易。 不過這難不倒李斯,他本就聰明,加上在荀子門下刻苦學習多年,練就了一身本領。 很快,他便得到了秦國權臣呂不韋的器重。 通過呂不韋,李斯得以接近秦王嬴政(也就是后來的秦始皇),進而得到嬴政的重用。 嬴政采用李斯的策略,最終才使得秦國能夠吞并六國,建立秦朝。 可以說,秦朝的建立,李斯功不可沒。 而李斯也因此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他以卑微出身得以擔任丞相,位極人臣。 他的兒子都娶了秦朝的公主,他的女兒都嫁給了秦朝的皇子。 當時,李斯的長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 一次,李由回家探親,百官聽聞后,紛紛上門祝賀,一時間李斯家門口車水馬龍,甚至比皇宮還熱鬧。 ![]() 就在他的家人都為此高興的時候,李斯卻看出了禍端將近。 他相信凡事盛極必衰、物極必反。 現在他已經位極人臣,李家的榮耀已經無以復加,做臣子,他已經做到了盡頭,在往后李家必定開始走下坡路。 一般來說,一個家族想長盛不衰是很難的,要么聽天由命,要么只能想辦法更進一步。 要知道,李斯信奉的可是“老鼠哲學”,逐利才是他的本質,聽天由命是不可能的,那么李斯必定會選擇更進一步。 不過只要秦始皇在世一天,李斯就不敢有異心。 其實別說李斯,只要秦始皇在世,劉邦項羽等豪杰都翻不起什么浪花。 可惜,人總有壽終正寢的時候。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 此前他身體就已經不太好,當隊伍行進至沙丘的時候,秦始皇病情加重。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于是下旨召自己的長子扶蘇前來,主持自己的葬禮。 就在下旨后不久,秦始皇便去世了 而這份詔書卻被中車府令趙高給截留,并未發出去。 當時,秦始皇的幼子胡亥也在隨行隊伍中。 趙高找到胡亥,極力勸說其圖謀皇位。 胡亥年幼,不懂事,因為趙高是他的老師,對趙高很信任。 雖然胡亥一開始覺得這么做不太好,但是在趙高的輪番勸說下,同意了他的計劃。 不過趙高明白,想要扶胡亥上位,必須得到丞相李斯的支持,否則計劃難以成功。 于是趙高在第一時間找到李斯。 ![]() 他先是利誘李斯,告訴李斯,扶蘇講究仁義,與秦始皇的治國理念背道而馳。 一旦扶蘇登基,和秦始皇一樣崇尚法家的李斯必定會被排擠。 而且扶蘇和蒙恬的關系很好,到時候必定會讓蒙恬擔任丞相,李斯到時候日子就不好過了。 但是如果胡亥登基就不一樣了,胡亥不懂治國,又缺乏威望,想要治理國家,必須仰仗李斯。 到時候李斯的權勢會超過現在,即使封侯也未嘗不可。 李斯卻一反常態地表示,他是秦朝的忠臣,既然秦始皇想讓扶蘇繼承皇位,他應該聽從秦始皇的安排。 而且自古以來更換太子都會使得國家動蕩不安,這種事他不能做。 于是趙高又對李斯采取威逼的手段。 他告訴李斯,現在還地的玉璽在胡亥手中,加上胡亥又是皇子,整個出巡隊伍已經掌握在胡亥手中。 李斯如果不答應此事,下場會很慘的,而且還會禍及子孫。 在趙高的威逼利誘下,李斯最終才不情不愿地答應了此事。 于是三人合謀發動沙丘之變。 首先隱瞞秦始皇去世的事情,只假裝秦始皇重病,不允許大臣接近。 接著以秦始皇的名義下旨,賜死公子扶蘇。 蒙恬在旁邊勸扶蘇先和秦始皇確認詔令真偽,再自盡也不遲。 然而扶蘇卻不為所動,直接拔劍自刎了。 而胡亥這邊,一直等出巡的隊伍回到咸陽,才公布秦始皇的死訊。 同時,他們還偽造秦始皇遺詔,讓胡亥繼承皇位,史稱秦二世。 這整件事看上去合情合理,卻有一個巨大的破綻,那就是寫得太詳細了。 圖謀皇位這種事,一點泄露可是要掉腦袋了,甚至會禍及子孫,保密工作必須做好。 ![]() 知道詳情的也就李斯、趙高、胡亥三人而已。 就算有些捕風作影的小道消息流傳,也不可能這么詳細才對。 最多只會寫成:三人密謀扶持胡亥當皇帝。 而且司馬遷寫的《史記》,對于史料的篩選是很考究的,不會自己腦補大段劇情。 所以,應該是密謀的三人中有人故意泄露了此事。 而三人中,胡亥和趙高是肯定不會透露此事的。 畢竟這事爆出來,他們兩個就要完蛋。 至于李斯,他在此事中是半個忠臣,只是一時糊涂罷了。 所以,最有可能泄露此事的就是李斯了。 而且李斯信奉“老鼠哲學”,秉持利益至上原則,按常理說,他應該幫助扶蘇才對。 因為扶蘇是他的女婿。 一旦扶蘇繼位,即使會重用蒙恬,也不會冷落了李斯的。 畢竟扶蘇和蒙恬關系再好,蒙恬也是外人,怎么比得上李斯這個岳丈親近? 至于扶蘇不喜歡法家那套,也不是問題。 ![]() 李斯投其所好,大講仁義道德不久好了,這也完全符合“老鼠哲學”的做事準則。 李斯不幫助女婿扶蘇,卻幫助胡亥,很顯然是有更大的圖謀。 而扶蘇的死,已經給出了暗示。 扶蘇為何看到假的秦始皇詔書,就不顧勸阻自刎了? 那詔書很可能是秦始皇親筆寫的,作為秦始皇的兒子,自然認識父親的字跡。 所以,秦始皇想讓扶蘇繼位,應該是假的。 這應該也是李斯一起傳出去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為了抹黑胡亥,凸顯其得國不正。 前面說了,李斯為了避免家族盛極而衰,必定選擇更進一步。 說白了就是謀取皇位。 但是他是沒這資格的,畢竟他出身低微,并非皇族。 那個年代繼位講究名正言順,很顯然他不滿足這條件。 但是李斯博覽群書,歷史上已經有現成的例子了,那就是“田氏代齊”。 田氏是齊國的貴族,為了能夠取代齊國國君,田氏長期廣施仁義、收買人心。 最終,齊國百姓都站在田氏這邊,背棄了齊國國君,使得田氏得以成為齊國王族。 而李斯的思路就是,廣施仁義,抬高自己,然后盡可能抹黑胡亥。 ![]() 到時候民心都向著他,加上他在朝堂中的巨大勢力,最終他可以取代胡亥成為新的皇帝。 所以,在整個沙丘之變中,我們才會看到,當時出行隊伍中權勢最大的李斯,竟然在趙高面前顯得那么弱勢。 這都是李斯有意為之,讓人們這么覺得的。 明白了這點,就很好理解李斯為何不幫助英明的扶蘇,卻幫助紈绔子弟胡亥了。 扶蘇英明又仁愛,李斯和他爭不過人心,而且一旦有些小動作,很可能被扶蘇看穿,迎來殺身之禍。 而幫助胡亥就不一樣了,胡亥是最佳的背鍋人選,又沉迷享樂,不懂治國,好糊弄。 李斯想當皇帝,自然要支持胡亥了。 而胡亥繼位后,李斯則加緊布置,為當皇帝做準備。 首先,是秦二世殺諸皇子、大臣。 《史記》上說,這都是趙高慫恿秦二世干的。 因為秦二世得國不正,為了防止其他皇子窺視皇位,起兵反叛,于是找借口誅殺了諸位皇子。 而那些世代侍奉秦國的大臣,在秦朝根深蒂固,胡亥駕馭不了他們,于是也一并誅殺。 但是換個角度想想,此舉同樣對李斯有利。 李斯想要名正言順當上皇帝,前提條件就是皇族無后。 否則就算扳倒了胡亥,也輪不到他李斯,而是應該由其他皇子繼位。 畢竟,李家的底子太薄了,不像田氏在齊國經營了十幾代人,勢力龐大且深得人心。 至于那些大臣,也是李斯篡位的絆腳石,他們忠于皇家,一向瞧不起李斯這種暴發戶。 而秦二世想做這么大的事情,不能不詢問丞相李斯的意見。 趙高與秦二世的關系再好,畢竟只是內臣,專職侍奉皇家,對于朝中大事并不熟悉。 ![]() 退一步說,就算秦二世一意孤行,那也要和李斯通個氣。 畢竟他登基不久,沒有李斯的支持,坐不穩這位置。 所以,胡亥殺諸皇子、殺大臣,肯定是得到了李斯的支持的。 正是因為如此,發生了這么大的事情,身為丞相的李斯竟然一聲不吭。 要知道,他后面可是敢直言進諫的。 此時他保持沉默,很能說明問題了。 最終,這些鍋都由秦二世和趙高給背了,李斯卻得以置身事外。 事實上,秦朝后來之所以會義軍四起,就是由于秦二世的亂政。 而李斯前期并不加以阻止,明顯是有意為之。 而除了抹黑秦二世外,李斯還進一步把持朝政。 自從陳勝吳廣起兵后,各地紛紛響應,一時間到處都是義軍 而秦朝由于秦始皇實行外實內虛的策略,導致各地只有用來維持治安的軍隊。 這些地方部隊根本無力應付數量龐大的義軍。 使得義軍起兵初期勢頭迅猛,甚至一度打到咸陽城附近。 李斯明白,該他出手了。 當時,章邯提議啟用驪山刑徒,發給他們武器,許諾擊敗叛軍就免去他們的刑罰。 秦二世采納了章邯的意見,并讓他率領新組建的軍隊出戰。 要知道,章邯此前就是個文官,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秦二世真的放心讓他去領兵? 就算秦二世不懂事,沒想到這些,身為丞相的李斯難道看不明白? 事實上,章邯是李斯的人。 秦朝的官制,以“三公”為尊。 ![]() 雖然李斯貴為丞相,也只是“三公”之一罷了。 他主要負責的是朝廷政務。 而軍隊方面則由“三公”之一的“太尉”負責。 “太尉”才是秦朝軍隊的一把手。 李斯想要篡位,必須要掌握軍隊。 如何越過“太尉”做到這點呢? 讓心腹文官去領兵,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章邯領兵出征,表面上看是為了討飯義軍,實際上是為了讓李斯能夠掌握軍隊。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李斯一死,章邯就投降了項羽。 因為他是李斯的人,趙高害死李斯,章邯自然擔心被清算。 因此才會在尚可一戰的時候,選擇了投降項羽。 而章邯在起兵初期,能夠橫掃天下,也離不開李斯的支持。 除開裝備不說,李斯為了為大軍籌集糧草可是費了不少心思。 據《前漢紀》記載,當時僅章邯率領的驪山刑徒足有七十萬人。 要喂養此等規模的大軍,即使在現在都不容易,更何況是幾千年前。 由此足以看出,李斯對于此事的非常上心。 事實上,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李斯的表現非常好。 甚至比皇帝秦二世還要憂國憂民,整天為平息戰亂,安定天下而努力。 一般來說,如此關心江山社稷的人只有兩種。 一種是忠臣,另一種是皇帝。 ![]() 很顯然,信奉“老鼠哲學”的李斯可不是什么忠臣。 那么,他只有可能想當皇帝了。畢竟,他如此任勞任怨,是為了自己。 由此可以看出李斯的野心。 直到這里,李斯的計劃進行得非常順利。 然而他犯了所有聰明人都愛犯的一個錯誤:自視甚高,把別人都當傻子。 他萬萬沒想到,趙高正窺視著他的丞相之位。 或者,他早已知曉趙高的企圖,但是他看不起趙高,認為其不足為慮。 趙高的崛起,源于秦二世誅殺諸皇子和大臣的時候。 當時朝堂上那些傳統貴族們被橫掃一空,騰出了很多位置。 朝堂上一下子空出這么多位置,朝廷直接要癱瘓。 因此提拔人才,補充人手,勢在必行。 趁此機會,趙高通過秦二世提拔了不少自己人。 這些人都出身低微,對皇帝缺乏忠心,他們聽命于趙高。 就這樣,趙高組建了自己的勢力。 當然,李斯也在趁機擴張自己的勢力。 在李斯面前,趙高的勢力根本不夠看。 ![]() 但是趙高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他有秦二世的支持。 其實,當時秦二世雖然貴為皇帝,但是他的號令也就在咸陽城內管用。 出了咸陽城,他這皇帝的命令還不如李斯的管用。 然而,只要在這咸陽城內,那秦二世就是無敵的。 趙高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才敢動李斯的。 當時,秦二世不理朝政,沉迷后宮。 李斯為了樹立自己憂國憂民的忠臣形象,想要向秦二世進諫,勸說他勤政愛民。 然而李斯一直找不到機會,畢竟秦二世不是太忙了,根本不離開后宮。 趙高把一切看在眼里,一條除掉李斯的計劃慢慢在他腦中成型。 趙高稱贊李斯憂國憂民,表示愿意幫忙,一旦秦二世有空,他就告訴李斯。 畢竟趙高是宦官,長期陪著秦二世,秦二世什么時候有空,他最清楚。 然后,每次秦二世玩得正嗨的時候,趙高就去告訴李斯,秦二世現在有空。 這就導致李斯每次都在秦二世玩到興頭上的時候前來求見。 如果秦二世只是聽歌、看戲,也就罷了,如果他正在努力繁衍后代,多尷尬呀。 ![]() 一次兩次也就算了,次數多了,秦二世對李斯有意見了。 此時,趙高看準時機向秦二世進言。 他告訴秦二世,當初參與沙丘之變的三個人,秦二世當了皇帝,趙高也升了官,唯獨李斯依然是丞相,沒得到好處。李斯肯定對秦二世心懷不滿。 李斯的兒子李由在三川郡擔任郡守,但是卻不敢出戰。 加上義軍首領陳勝和李斯是同鄉,他們很可能串通一氣了。 趙高建議以謀反罪將李斯治罪。 這事情對于秦二世來說太復雜了,他根本理解不過來,不過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還是下旨將李斯給關押起來。 但是秦二世并未將李斯治罪,而是讓趙高處理此事。 趙高于是動員他的手下,一起炮制李斯的罪證。最終,秦二世相信了趙高的話,下旨將李斯處死了。 李斯死后,趙高如愿以償的當上了丞相。 然而他只有野心,沒有能力,拿義軍一點辦法也沒有,局勢不斷惡化。 最終,秦朝在趙高和胡亥的折騰下,走向了滅亡。 而李斯的野心,也隨著他的死,埋沒在了歷史長河中。 人們只知道,秦朝有這么個能人,因為一時糊涂,沒有幫助英明的扶蘇,而去支持執绔胡亥上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