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中國教師》22年1月刊 體態語言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有效運用策略研究 湖北省巴東縣野三關鎮青龍橋小學 夏曉琴 郵編:444324 摘要:一個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必須具備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管理能力、情緒自控能力等等。其中課堂管理對一個班主任教師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組織教學的好壞和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聯系。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話語不多,卻把學生組織得井然有序,從而保證教學工作有效順利地進行;沒有經驗的老師盡管聲色俱厲,但學生不予理會,課堂紀律不佳,勢必影響教學。究其原因,紛繁復雜,但有一個重要因素卻不可忽視,那就是教師的體態語言在課堂管理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適當的體態語言,一個手勢,一個表情,往往能對學生的言行、紀律產生制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教育 班主任 班級管理 體態語言 運用策略 教師在課堂上是學生的審美“趣味中心”。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學生心理上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班主任教師的體態語言伴隨著教育和教學的全過程,成為一種感性的潛移默化的強大力量,從知識、情感、意念三方面塑造著青年的靈魂,在交流感情、反饋信息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運用得體,對于優化語文教育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體態語言一般表現在眼神、面部表情、手勢、人際距離以及整個身體姿態等方面。 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與學生建立和洽關系的橋梁。 教師要善于和學生建立視線的接觸,面向全體學生亮出自己的眼睛,把學生盡收眼底,不能留下遺忘的角落,以滿足學生自我意識逐步發展、希望得到老師注意的心理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把所有學生的注意力全部組織起來,專心致志聆聽教師的講解。可用目光給予信號,控制學生的分心。對于不太專心的學生來說,盡管沒有注意老師究竟講了些什么,但老師講課的聲音是感受到了的。當這種一直持續著的聲音突然消失時,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抬頭觀望何故,而老師也正用嚴肅的目光注視著他,四目相對,雖然彼此不言,卻心領神會,而其他同學不一定知道老師的行為意圖和具體指向。 提問和課堂討論時,對不同的情形可采用不同的目光交流。對被叫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應報以信任的目光和親切的微笑;當學生答題不暢時,老師應用期待、專注的目光,使學生用心思索,力求回答準確,而不能顯得不耐煩;如果學生的回答跑了題,教師的目光應帶著安撫和惋惜;當學生的發言富有創造性,老師應投以贊許、激勵的目光,以激發他們的進取心。在課堂討論時,出現分歧是難免的,面對這一情形,從老師眼里表現出的態度應是民主的、開放的,以推動學生積極思維,大膽闡述自己的見解…… 二、臉是心靈的鏡子,是學生得到鼓勵的信號。 教師在課堂上保持美好的面部表情,對學生施加心理影響有著積極作用,因此,教師要保持端莊中的微笑、嚴肅中的柔和。教師還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學生情緒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面部表情,通過臉部顏色、光澤、肌肉的收與展的變化,最迅速、最敏捷、最充分地把歡樂、悲哀、怒恨、驚懼、羞愧、煩惱、疑慮等內心世界反映出來,從而融洽課堂氣氛,感染學生,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這些表情本身沒有美感,但聯系課文就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教師要自覺排除個人生活中的一切干擾,不把個人情緒帶入課堂。朱學丹老師說過:“走進教室之前,我總保持著愉快的情緒,不能因為自己生過氣,上課時就把氣出到學生身上。否則,學生望而生畏,怎能集中注意力把知識記到腦子里去呢?教師在上課之前,有時還需要培養感情,努力做到未進課堂先有情。” 三、手勢語言有時比嘴巴還能“說話”。 1.手是會說話的工具。 手勢有描畫事物、傳遞心聲、披露感情、加強口頭語言的力度和組織管理等功能,同時具有形象、鮮明、醒目和動作大的特點。為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當充分發揮手勢的作用。 2.用手勢提醒學生的分心。 遇到上課打瞌睡的學生,要引起他的注意,一般用目光給予信號不起作用。如果教師邊講課邊走下講臺,在不產生新異刺激以分散其他學生注意的前提下,非常自然地走到其身旁,輕拍其肩,可以控制學生的分心。 3.用手勢表達情感,增強教學效果。 教師在講課時可通過手勢的變化來增強教學效果。老師講課時的手勢應服從教學內容的需要,闡述、分析時手勢要柔緩舒展,不能匆匆收勢;講關鍵字句時手勢應迅速有力,不能平鋪直敘;歸納、總結時手勢應慢慢收攏,不能隨意亂揮。當然,人的動作、姿勢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每一個教師成功的動作、姿勢都應與所講內容和自身的氣質、性格、情感等因素相聯系。 四、適當的距離可帶來美的感受 教師在課堂上的姿態,既是吸引學生注意的中心,也是學生審美情趣的中心。為此,教師的衣著應力求整潔、樸素、得體,符合自己的職業、年齡、性別和氣質的特點。軀體動作應當穩重大方、輕松自如、一俯一仰、一搖一擺都要給學生以美的感受。人際距離是人際關系密切程度的一個尺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相互間在空間位置上保持的距離有著某種聯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有意識控制與學生的不同人際距離來達到教學目的。教師的人際距離調控要與特定的教學要求相吻合。講課時,教師應以講臺為中心,給學生欣賞美的距離。當然,在必要時教師可走下講臺,接近某些學生。教師走到學生座位的通道上去“巡視”一趟,所到之處學生就會有所檢點。教師站在講臺前勸告某個學生遵守紀律,與到他跟前去講,效果就會大不一樣。走到跟前,輕聲細語,誠懇真摯,效果可能會更好。再如學生在做作業時,教師可以巡回指導,接近學生。給學生輔導的機會要力求均等,但可以有所側重。教師在課堂上走動不能頻繁,不宜幅度過大。美學原理告訴我們,美需要“流動”,但這不單指審美客體的形體變化,更蘊含了主客體間的“心靈流動”。走動過于頻繁,非但起不到美的效果,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會影響學生的“心靈流動”。 五、班主任引導學生活用體態語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這些動作行為都包含一定的內容和意義,具有傳情達意的功能。它包括服飾、眼神、面部表情、手勢、體態動作等。這些基本的生活要領,有些是通過生活自我醒悟,有的也是通過生活體驗,但大多數是通過電視媒體、計算機網絡和名人、經典事例的提高與吸收,以達到應用提高之目的。教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它的上述要求相對較高,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大概如此。 人們穿衣不僅僅是為了保護身體和遮羞,它顯示著一個人的文化素養、精神狀態、情感態度等內容。在整個交流過程中,服飾已成為一種傳遞信息的語言,讓對方接受、建立良好的關系、保護自我形象等,都要運用服飾語言。說話人的視線往下接觸,一般表示“愛護、寬容”的語義;視線平行接觸,一般多為“理性、平等”的語義;視線朝上接觸,一般體現“尊敬、期待”的語義。視線斜行,可能表示“懷疑、疑問”的意思。初次見面時,一個人的視線左右掃描,表明他已占據優勢。當一個人的視線朝下,眼皮也下垂時,這是明顯的“不耐煩”的表現。人的內心活動和情緒可以從手的動作、位置、緊張程度等方面表現出來。手勢的運用,是通過手指、手掌、拳頭和手臂的動作變化來表達人的多種情緒、意圖。 通過行走的步態來傳情達意的姿勢語,是最能體現出個人精神面貌的姿態。從一個人的走姿就可以了解他的歡樂或悲痛、熱情而富有進取精神或失意而懶散,以及是否受人歡迎等。從一個人的步態中,我們就可以了解其心理的信息。如沉重的步態是情緒低落、心情沉重的信號;步伐輕捷、節奏明快的步態是心情愉快、情緒高漲的標志等等。首語主要訴諸對方的視覺。正確使用首語可以簡潔、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情感。首語主要有點頭、搖頭、低頭、側頭、晃頭、抬下巴等。在交際活動中,點頭一般表示致意、理解、順從、同意、肯定、承認、感謝、應允、認可、滿意等;搖頭表示否定,不同意對方意見;頭部微傾表示注意觀察、思考等意思。 總之,體態語言作為一種語言,具有自身的傳情達意的功能,而在信息交流中,它經常與口頭語言結合使用,對口頭表達起輔助、強化作用。要使體態語言發揮好這種作用,就必須與口頭語言協力配合。比如,課堂上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維持,眼睛起著中介作用。所以教師要特別注意自己的眼神變化可能對學生產生的各種影響。有的教師授課的時候眼睛總是盯著幾個好同學,這樣其他同學就可能產生失落情緒。又如,教師講課時的站立也很重要,老是站在講臺上,會使學生和老師產生距離感;但老師總在同學間走動,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站位要適當,既不能老站在講臺上又不能老來回走動。再如,某些有難度的提問,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有時可以用體態語言來替代答問與否的簡單化的表示。比如可以用“點頭”、“微笑”表示贊同,這不是簡單的肯定,而是一種鼓舞;用“沉默”、“搖頭”來表示不贊同,則可使學生免受批評并挫傷積極性等等。 參考文獻: [1]李振宇.試論班主任工作中的體態語言對小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 科技文獻通報,2018,26(09):100+121. |
|
來自: 昵稱15221501 > 《班主任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