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臨床使用經驗》(上)

     liuqingxun 2022-02-07
    —1—
    桂枝湯方

    [方義]
    此太陽病解肌和榮衛之主方。所謂解肌,亦屬于辛溫發汗范圍內的一種方法。不過這種發汗是在有汗時進行的,所以不叫作發汗而叫作解肌。從“和榮衛”三字體會,說明這種方法有時候不完全以出汗為目的。

    [主治]
    (1)太陽病中風,頭痛,項強,惡風寒,汗出,脈浮緩。
    (2)時發熱,自汗出。
    (3)常自汗出。
    (4)身疼痛。
    (5)氣上沖。

    以上五證,都是榮衛不和的證候,凡見一證,即可使用本方。但必須兼有舌無苔或苔淡白而薄、不喜冷性飲食、咽喉不干燥、小便清白等癥方為妥善。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生杭芍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生姜一至三錢 大棗二至四枚

    [加減法]
    (1)兼背強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湯)。
    (2)兼氣喘者,加厚樸、杏仁(即桂枝加厚樸杏仁湯)。
    (3)發汗過多,桂枝證仍在,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湯)。
    (4)兼腹痛,不拒按者,倍加芍藥(即桂枝加芍藥湯)。
    (5)兼腹痛,拒按者,倍加芍藥,更加大黃(即桂枝加大黃湯)。
    (6)桂枝證誤下后,兼脈促胸滿者,去芍藥(即桂枝去芍藥湯)。
    (7)桂枝證誤下后,兼胸滿,脈微,惡寒者,去芍約加附子(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溫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鐘,飲熱稀粥一碗,以助藥力。并用被子溫覆取汗。以遍體濕潤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過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風寒。

    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藥必須早午晚連續服用,時間不可拉長。每服一次,必須檢查病情有無變化,最要緊的是必須注意口渴與不渴,或喜冷性飲食與否。

    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現象,可以馬上把藥停止,或配合石膏一類的寒性藥品,以免誤犯陽盛之戒。如病情沒有變化,可以繼續服用,雖二三劑也可。除此以外,注意避風,飲食方面可吃些有營養的流動性食物。

    忌食生冷、油膩、酒肉、五辛、臭惡等不易消化或帶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療效。

    [用藥大意]
    桂枝發汗解肌,芍藥活血斂汗,二藥配合起來,有解肌和榮衛的作用。但二藥仍嫌力量不足,故加生姜助桂枝以散邪,加大棗、甘草調胃氣以補正。更服熱粥以助之,覆被以溫之,使患者得微汗,邪祛而正不傷。此誠治中風表虛有汗,調和榮衛之主方。

    [禁忌證]
    (1)口渴喜冷。
    (2)酒客及濕熱證的身熱汗出。
    (3)小便數,心煩,腳攣急。
    (4)鼻衄。
    (5)脈浮緊,無汗。

    口渴喜冷是最主要的禁忌證, 古人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的“陽盛” 二字,正是指這些證候而言。(\\我的經驗,不但有口渴喜冷之癥不可用。就是有口干咽燥之癥,也不可用,因為這些癥狀都是有熱的現象。除此以外,季節的春夏,我國地區的南方,都應該慎重考慮,因為這些季節和地區熱性病較多,或轉變為熱證較為容易。至于酒客及濕熱證,都不是太陽風寒之病,故不用。小便數,心煩:腳攣急。屬于陰陽兩虛的太陽證。鼻衄不是陰虛,便是內熱,所以也不能用。此外,表實無汗之證,絕不可用。)

    [類似方劑參考]
    (1)麻黃湯:此治太陽證無汗之方。
    (2)九味羌活湯:此治四時感冒,兼有濕熱,有汗加桂枝,無汗加麻黃之方。
    (3)神術散:此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有汗用白術,無汗用蒼術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一項病證參考之方。

    (4)白虎湯:此治陽明病,發熱,汗出,兼口渴飲冷之方。
    (5)雷少逸清熱保津法:此治溫病發熱,有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二項病證參考之方。

    (6)參附湯:此治腎陽不足白汗之方。
    (7)芪附湯:此治衛陽不足自汗之方。
    (8)術附湯:此治脾陽不足自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三項病證參考之方。

    (9)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此治汗后身疼痛之方。
    (10)桂枝附子湯:此治陽虛,風寒濕身體疼痛之方。
    (11)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術湯(白術附子湯):此治陽虛、寒濕身體疼痛之方。
    (12)甘草附子湯:此治風寒濕骨節疼痛,偏于寒濕之方。
    (13)附子湯:此治少陰病,身體疼痛,脈沉而微細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四項病證參考之方。

    (14)桂枝加桂湯:此治寒性奔豚氣上沖之方。
    (15)燒裈散:此治男女勞復氣上沖之方。
    (16)烏梅丸:此治厥陰證,上熱下寒,氣上沖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五項病證參考之方。

    —2—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方義]
    此治風寒客于肌表,其癥較輕,為日較久,辛溫發汗之輕劑。

    [主治]
    太陽病,微發熱惡寒,一日二三度發,脈較微,有欲汗的趨勢。兼面有熱色,或身癢等癥。沒有口渴喜冷的內熱現象。

    [藥品]
    桂枝一錢至錢半 生杭芍一錢至錢半 生姜五分至六分 炙草五至六分 麻黃一錢至錢半 大棗一至二枚 杏仁一錢至錢半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湯解肌肉中風寒,麻黃湯散皮膚中風寒。因前此未汗。故不得不汗,但日數頗久,病勢也輕,所以小發其汗。

    [禁忌證]
    (1)寒熱似瘧,病勢較重,脈較有力,適用重劑治療者.不宜用。恐藥輕不能勝任。
    (2)兼有口渴、喜冷等內熱現象者忌之。恐以火益火,犯陽盛之戒。
    (3)由于汗后形成寒熱如瘧者,不宜用。因此方麻黃用量較多,恐發汗太過也。

    [類似方劑參考]
    (1)麻黃湯:此治病勢較重,辛溫發汗之重劑。
    (2)桂枝二越婢一湯:此治風寒在肌表,兼口渴喜冷內熱證,辛涼小發汗劑。
    (3)桂枝二麻黃一湯:此治汗后形成寒熱如瘧,麻黃用量較少,辛溫小發汗劑。

    —3—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方義]
    此治汗后風寒仍在肌表的輕證,辛溫性的小發汗劑。

    [主治]
    太陽病,發汗后,輕度的發熱惡寒,如瘧狀,一日二三度度發,脈較微,沒有口渴、鼻冷等內熱現象。(凌波按鼻冷如何是內熱,有誤)

     [藥品]
    桂枝一錢至錢半 生杭芍一錢至錢半 麻黃五至七分 生姜五分至一錢 杏仁二五至七分 炙草五至七分 大棗一至二枚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湯解肌肉中風寒,麻黃湯散皮膚中風寒,但在汗出之后,雖有表證,也不宜過用發散之藥,恐汗多津亡陽也,所以麻黃用量比較少些。

    [禁忌證]
    (1)寒熱如瘧,脈雖微弱,但未經發汗者,不宜用。因麻黃用量較小,恐不能勝任也。
    (2)兼有口渴、喜冷等癥者,不宜用。恐誤犯陽盛之戒也。

    [類似方劑參考]
    (1)桂枝麻黃各半湯:此治寒熱如瘧,病勢較輕,未經發汗,辛溫小發汗之劑。
    (2)桂枝二越婢一湯:此治風寒在肌表,兼有內熱,其癥較輕淺,辛涼小發汗之劑。

    —4—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方義]
    此治風寒在肌表,兼有內熱,癥狀較輕淺,辛涼小發汗之劑。

    [主治]
    太陽病,輕度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不甚浮數,而較微弱,但必須兼有口渴、喜冷等內熱現象。

    [藥品]
    桂枝一錢至錢半 生杭芍一錢至錢半 炙草五分至一錢 麻黃五分至一錢生姜八分至一錢 大棗一至二枚 石膏錢半至二錢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湯解肌,越婢湯發散表邪兼清內熱。

    [禁忌證]
    (1)寒熱病勢較重,脈較有力,兼有內熱者不宜服。恐藥輕不能勝任。
    (2)沒有口渴喜冷等內熱證者,忌之。因石膏沒有使用的必要。
    (3)單發熱不惡寒,雖有口渴喜冷癥,也不宜服。因陽明經病,不宜用桂枝。

    [類似方劑參考]
    (1)大青龍湯:此是發汗兼清內熱之重劑。
    (2)桂枝麻黃各半湯:溫性小發汗劑,發汗藥較多些,是沒有內熱癥之方。
    (3)桂枝二麻黃一湯:溫性小發汗劑,發汗藥較少些,是沒有內熱癥之方。
    (4)白虎湯:此清陽明經熱之方。

    —5—
    桂枝加桂湯方

    [方義]
    此溫經補陽,散寒降逆,治寒性奔豚病之方。

    [主治]
    奔豚病,氣從少腹仁沖,心腹疼痛,喜熱畏寒,或兼桂枝湯發熱惡風寒的表證現象。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生杭芍二至二錢 炙草一至二錢 生姜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 肉桂錢半至二錢半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生姜散寒降逆,芍藥、肉桂止痛溫經,甘草、大棗緩急和中。

    [禁忌證]兼熱證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奔豚湯:此治熱性奔豚病之方。

    —6—
    桂枝加附子湯方

    [方義]
    此解肌兼溫經回陽之方。

    [主治]
    太陽病,發汗過多,汗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之證。但必須注意要兼有惡風寒較重、脈較微、發熱、不喜冷性飲食等癥。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生杭芍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生姜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附子一至三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湯解肌和營衛,加附子以溫經回陽。

    [禁忌證]
    不發熱者,喜冷性飲食者(不可使用桂枝湯),脈搏不微,惡風寒不甚或不惡風寒者(不可使用附子),均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芍藥甘草附子湯:此治汗后惡寒較甚而不發熱,回陽兼斂陰之方。
    (2)附子湯:此治有身疼痛沒有發熱之方。

    —7—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方

    [方義]
    此辛溫解肌,調和榮衛,降氣潤肺,定喘之方。

    [主治]
    太陽病,有汗兼氣喘證,且沒有下利、口渴、喜冷等現象。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生杭芍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生姜一至三錢 大棗二至四枚 厚樸一至二錢 杏仁一至二錢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湯治太陽有汗之證,加厚樸以寬胸降氣,杏仁潤肺定喘。

    [禁忌證]
    (1)太陽無汗之喘證忌之。(參考麻黃湯。)
    (2)太陽有汗之喘證,兼有喜冷現象者也忌之。(參考麻杏石甘湯。)
    (3)發熱有汗之喘證,兼下利者忌之。(參考葛根芩連湯。)
    (4)太陽病,下后氣喘,太陽證已罷者忌之。
    (5)下后,利不止,而大喘者,乃上奪下爭之危候,忌用本湯。

    —8—
    桂枝去芍藥湯方

    [方義]此辛溫散寒,救誤之方。

    [主治]
    太陽病誤用攻下藥后,胸部發滿,脈象急促,惡風寒發熱之桂枝證尚在者。
    按:未經誤用攻下藥,如遇此證時,也可使用本方。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生姜二至三錢 大棗二至四枚

    [加減法]
    兼脈微,惡寒較甚者,加附子一至三錢,名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煎服法]
    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取微汗,余如桂枝法調養。

    [用藥大意]
    桂枝、生姜散寒,大棗、炙草補中。去芍藥是因為這種胸滿,宜升不宜降,宜散不宜斂,宜溫不宜寒故也。

    [禁忌證]
    有口苦、喜飲、喜冷等熱證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此治太陽病誤下后表證未罷,陽氣被傷較甚,除胸滿外兼脈微、惡寒之方。
    (2)小柴胡湯:此治少陽病胸滿兼有寒熱往來證之方。
    (3)大陷胸丸:此治下后形成結胸證,表證已解,胸部滿而兼痛之方。

    —9—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方義]此溫經回陽,救誤之方。

    [主治]桂枝證誤下后,胸滿,脈微.惡寒,桂枝證尚在者。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生姜二至三錢 大棗二至四枚 附子一至三錢

    [加減法]
    沒有脈微惡寒證,去附子,名桂枝去芍藥湯。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取微似有汗,忌生冷。

    [用藥大意]
    附子回陽,治惡寒脈微之證;桂枝去芍藥治太陽病有汗胸滿之證。

    [禁忌證]
    凡有口苦、喜冷、喜飲等熱證者忌之;脈不微,惡寒不其者,也須慎重。

    [類似方劑參考]
    (1)桂枝去芍藥湯:此治桂枝證誤下后,陽氣被傷較輕,形成胸滿之方。
    (2)四逆湯:此治陽虛微、惡寒、四肢厥逆之方。

    —1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

    [方義]
    此治太陽病,改解表為利小便之方,乃太陽病治療之變法。

    [主治]
    太陽病,頭項強痛,發熱,無汗,胸下滿微痛,小便不利。但必須在汗下后不效時方可用之。因為任何疾病,都是先用正法,后用變法。

    [藥品]
    生杭芍三至五錢 炙草一至二錢 生姜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 茯苓三至五錢 白術二至三錢

    [加減法]有喜熱現象者,去芍藥留桂枝。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小便利即愈。

    [用藥大意]
    芍藥開陰結而利小便;茯苓、白術健脾利濕;生姜宣散水氣;棗、草以和于中。

    [禁忌證]
    未經汗下者,不宜用。因為在開始時期病機不易肯定。

    [類似方劑參考]
    使用本方應允體會小便癃閉證有用麻黃開外竅的治法,這樣才能體會到汗和小便的關系,才能體會到太陽膀胱的作用,才能體會到小便不利可用發汗法治愈,才能體會到發汗不解之證可以利小便。

    —11—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

    [方義]此補心陽,散寒邪,鎮驚祛痰之方。

    [主治]
    傷寒誤以火迫出汗后,陽氣飛越,驚狂不安。但必須具有身熱、惡風寒的表寒證和不喜冷性飲食、口不渴等陽虛現象。

    [藥品]
    桂枝一錢至錢半 炙草一錢至錢半 生姜一錢至錢半 蜀漆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 牡蠣二至五錢 龍骨二至五錢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炙草以補心陽;芍藥性寒,不利于心陽之虛,故去之;姜、棗調和營衛,以解未凈之外邪;蜀漆祛痰;龍、牡鎮靜,以療心神不安的驚狂。

    [禁忌證]喜冷畏熱,有里熱證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此治心陽被傷,外邪已凈,溫性鎮靜之方。

    —12—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方

    [方義]
    此系補虛、溫散寒邪之方,治療汗后氣虛,津液被傷,外邪未凈之證。也是治療身疼痛的另一種方法。

    [主治]
    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但須注意以下三點:
    (1)必須兼有喜溫惡寒之現象(這是使用桂枝湯方的主要癥狀)。
    (2)必須沒有喜冷性飲食的癥狀(熱性藥對內熱證是不適宜的)。
    (3)脈必沉遲無力方可大膽用參。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生杭芍三至四錢 生姜三至四錢 炙草一至二錢 人參二至三錢 大棗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人參另燉兌服也可。

    [用藥大意]
    人參、大棗、炙草補中益氣以生津液;芍藥、桂枝、生姜調營衛,止身痛,以清余邪。

    [禁忌證] 喜冷性飲食者忌之;不惡寒反惡熱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芍藥甘草附子湯:這是治汗后反惡寒之方。
    (2)附子湯:此回陽補氣,利水養陰,治身疼痛之方。

    —13—
    桂枝加芍藥湯方

    [方義]此乃散寒、止痛之方。

    [主治]
    太陰病,腹痛或兼表寒,或不兼表寒。但必須具有腹不拒按、不喜冷性飲食、誤食冷性飲食其痛即劇、脈沉而遲等癥。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生杭芍四至六錢 生姜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

    [加減法]
    腹痛拒按者,加大黃,名桂枝加大黃湯。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湯辛溫解肌,溫中卻寒,倍加芍藥,以治不拒按的腹痛。

    [禁忌證]
    (1)腹痛喜冷有熱證者忌之。
    (2)腹痛拒按有實證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桂枝加大黃湯:此治寒性腹痛拒按之方。
    (2)小建中湯:此治寒性腹痛不拒按,但補性較重之方。

    —14—
    桂枝加大黃湯方

    [方義]
    此散寒止痛,兼去積之方。此方系溫下方的開始,也系治療表寒里實證的一種類型。

    [主治]
    太陰寒邪腹痛,或兼表寒,或不兼表寒。但必須具有腹部拒按、大便不利、喜熱性飲食、脈沉遲有力等癥。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生杭芍四至六錢 生姜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 大黃二至三錢

    [加減法]
    腹痛不拒按者,去大黃,名桂枝加芍藥湯。
    按:無惡風寒之表證者,應將桂枝換為肉桂,因肉桂溫里之作用較桂枝更強也。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空心服之。忌食難消化的食物。

    [用藥大意]
    桂枝湯加芍藥溫散肌表之寒邪,兼止腹痛;大黃蕩滌腸胃,排泄腸中積食。

    [禁忌證]
    腹不拒按,或大便利,脈弱者,忌之;喜冷性飲食者亦忌之。因為前者系腹痛之虛證,不適用大黃之攻下;后者系熱證,不宜用桂枝、生姜之溫熱。

    [類似方劑參考]
    (1)桂枝加芍藥湯:此治腹痛不拒按之方。
    (2)溫脾湯:此亦系溫下之劑,但溫性藥較多。
    (3)理中加大黃湯:此亦系溫下之劑,但補性藥較勝。

    —15—
    桂枝人參湯方

    [方義]
    此溫補腸胃兼散表寒,乃表里虛寒正治之方。

    [主治]
    太陽病,誤下后,胃脘痞滿,下利,兼有身熱惡寒之表證。但必須具有脈沉遲而虛和不喜冷性飲食等現象。

    [藥品]
    桂枝一至二錢 炙草一至二錢 人參一至三錢 生白術二至三錢 干姜二至三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先煎后四味,煎至一茶杯時,再入桂枝,再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后四味藥名人參湯,即理中湯,以治腸胃虛寒之痞滿下利;桂枝辛溫,以散太陽之表寒。

    [禁忌證]
    有口苦喜冷等熱證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先用四逆湯溫里,后服桂枝湯解表之法:此治表里俱寒,分治之法。
    (2)半夏瀉心湯:此治虛而寒熱夾雜、痞滿下利之方。

    —16—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方義]
    此補心陽,鎮心安神,救逆之方。也系溫性鎮靜之劑。

    [主治]
    火逆證誤下后,心陽被傷,煩躁不安。但必須具有喜熱畏冷的現象。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龍骨三至五錢 牡蠣三至五錢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甘草補心陽以救逆;龍骨、牡蠣鎮驚悸以安神。

    [禁忌證]
    喜冷畏熱者忌之,因熱證不宜用熱藥。

    [類似方劑參考]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此溫性祛痰鎮靜,兼散外邪之方。

    —17—
    桂枝甘草湯方

    [方義]
    此溫補心陽,兼補中氣,治心悸之方。

    [主治]
    發汗過多形成心悸之證。但必須具有喜用手按、小便尚利、喜熱怕涼或脈沉遲等方能準確。
    按:喜用于按,說明是虛證,需用補藥;小便尚利,說明不需要白術、茯苓之補脾利水;喜熱怕涼或脈沉遲,說明須用溫性藥品。

    [藥品]桂枝二至三錢 炙草一錢至錢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頓服。

    [用藥大意]
    桂枝保心陽,炙草補中氣。心陽復則液可回,中氣和而悸白平。

    [禁忌證]
    (1)喜冷或口苦脈沉數者忌之。熱證不適用熱性藥也。
    (2)汗仍未止,脈虛而不調者忌之。因系氣虛將脫之象,應該補氣固脫。
    (3)四肢厥逆,小便不利,有明顯停水現象者不宜用。
    因此系陽虛水泛之重證,此方力有未足,不能勝任也。

    [類似方劑參考]
    (1)朱砂安神丸:此治血虛有熱心悸之方。
    (2)來復湯:此治氣虛欲脫心悸之方。
    (3)真武湯及茯苓四逆湯:此二方均為治陽虛水泛之重劑。但茯苓四逆湯還有補氣的作用。

    —18—
    桂枝加葛根湯方

    [方義]
    此方系桂枝湯加減方之一,亦為辛溫解肌之劑。

    [主治]
    太陽病,有汗兼項背強幾幾,但必須沒有內熱。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生杭芍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生姜二至四錢 大棗二至四枚 葛根三至五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溫服,取汗。余如桂枝湯調養法。

    [加減法]無汗加麻黃,名葛根湯。
     
    [用藥大意]
    桂枝湯是太陽有汗惡風之專方;葛根退熱生津潤燥,是治項背強幾幾之專藥。

    [禁忌證]
    (1)凡有口苦、喜冷、喜飲等熱證者忌之。
    (2)無汗表實之證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葛根湯:此治太陽病無汗兼項背強直的方劑。
    整理者按:對于“幾幾”,注家多釋之為緊固拘牽不柔和貌,或伸頸之貌。在臨床實踐中不必待至外在形貌顯現方才用藥,只要主訴局部有拘急不適感即可投之。



    —19—
    葛根湯方


    [方義]
    此辛溫解表,兼滋生津液,引胃氣上行之方。

    [主治]
    (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
    (2)太陽、陽明合病,下利。

    按:此二證必須具有太陽發熱惡寒、無汗脈浮之表實證,沒有喜冷惡熱等的內熱證;在下利方面,更必須沒有不敢服冷性飲食的里寒證和平素消化不良的里虛證。因為項背強幾幾是太陽經津液被傷之證,下利是太陽病外邪內陷之證。

    [藥品]
    葛根三至五錢 麻黃一至二錢 生姜一至三錢 桂枝二至三錢 生杭芍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

    [加減法]
    不下利,嘔吐者,加半夏(即葛根加半夏湯)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湯加麻黃治太陽無汗之表證,葛根治項背強及下利之陽明證。

    [禁忌證]
    (1)表虛有汗者忌之。
    (2)里熱口渴喜冷者忌之。
    (3)里寒不敢服冷性飲食者忌之。
    (4)里虛下利清谷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桂枝加葛根湯:此治項背強幾幾有汗之方。
    (2)麻黃湯:此治沒有背強癥之方。
    (3)葛根芩連湯:此治表里俱熱泄瀉或痢疾之方。
    (4)桂枝人參湯:此治表里虛寒下利或痞滿之方。

    —20—
    葛根加半夏湯方

    [方義]
    此辛溫發散太陽和陽明表寒表實,兼降逆止嘔之方。

    [主治]
    太陽陽明合病之嘔吐證。但必須具有惡寒發熱無汗之表寒、表實證,并不兼口苦、喜冷性飲食之里熱證。

    [藥品]
    葛根三至五錢 麻黃一至二錢 生姜二至三錢 桂枝二至三錢 生杭芍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三枚 半夏二至四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嘔甚者,頻頻服之,以防把藥吐掉。

    [用藥大意]
    葛根湯治太陽陽明合病,表寒表實證;半夏降逆氣,止嘔吐。

    [禁忌證]
    沒有嘔吐癥者,忌之;沒有太陽無汗者也忌之;有內熱喜冷性飲食者,更忌之;腸胃虛寒之嘔吐,尤不可用。

    [類似方劑參考]
    二陳湯加藿香砂仁:是治嘔吐兼表證和胃寒證之方。

    —21—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方義]此解表兼清里熱之方。

    [主治]
    泄瀉或痢疾,身熱,脈洪大有力。兼見喜冷性飲食或暴注下迫、肛門灼熱等現象。

    [藥品]
    葛根五至八錢 甘草一至二錢 黃芩二至三錢 黃連二至三錢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葛根辛甘平,解肌退熱,以清陽明在表之風熱;芩、連苦寒,燥濕清熱,以除濕熱在里之下利;甘草甘緩,調和諸藥,并輔正以勝邪。

    [禁忌證]
    身不發熱,脈無力,喜熱不喜冷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桂枝人參湯:此治里虛寒下利,兼有表寒證之方。
    (2)葛根湯:此治表寒兼自利之方。

    —22—
    麻黃湯方

    [方義]
    此散寒發汗,辛溫解表之重劑。

    [主治]
    傷寒,太陽病,頭項強痛,或身疼腰痛,或骨節痛,或單惡寒,或寒熱并見,脈浮而緊,氣喘無汗。但必須具有不喜冷性飲食,或不欲飲水,舌苔淡白而薄,或無苔而潤,小便清白等。

    [藥品]
    麻黃一至三錢 桂枝一錢至二錢半 甘草一錢 杏仁一錢至二錢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覆被取汁。
    按:舊曰先煎麻黃去上沫的煎法,我試驗去不去沫,在療效上沒有什么差別,故改之。

    [用藥大意]
    麻桂以散風寒;杏仁以利肺氣,并助麻黃以定喘;甘草和中以助汗源。并調和諸藥。

    [禁忌證]
    (1)陰虛或有內熱者,如口渴喜冷性飲食者,咽喉干燥者,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均不可服。
    (2)虛而兼寒者,如身重、心悸、脈微者,尺中遲者,有汗或多汗者,素有寒者,均不可服。
    按:以上各種病證,都指麻黃證兼見之證而言,深恐誤發其汗,亡其津液,或熱邪益甚。或亡陽厥逆,釀成種種事故。

    [類似方劑參考]
    (1)桂枝湯:此治太陽病有汗之方。
    (2)麻杏甘石湯:此辛涼解表之方。
    (3)大青龍湯:此治表寒兼有內熱之方。

    —23—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

    [方義]
    此治風熱證,辛涼解表之方。

    [主治]
    風熱氣喘發熱,或有汗,或無汗,但必須有內熱喜冷之證。
    按:有汗是屬于內熱較盛之證,麻黃性溫發汗宜少用,生石膏清熱宜多用。

    [藥品]
    麻黃一至二錢 杏子一至二錢 生石膏二至五錢(研細)  炙甘草一錢至錢半

    [煎服法]
    用水一茶杯至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麻黃、杏仁解表降氣治喘,生石膏以清內熱,炙甘草以和中。

    [禁忌證]
    無表證之喘者忌之,無里熱之喘證更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麻黃湯:此為治表寒不兼內熱喘證之方。
    (2)三拗湯:此為治表不甚寒、里無內熱喘證之方。

    —24—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方義]
    此治寒邪直中少陰,表里皆寒,兼補中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少陰,表里皆寒,其癥發熱惡寒,脈沉微,不喜冷性飲食。但病程略長,病勢稍緩,或沒有頭痛,且身體沒有顯著虛弱癥狀。

    [藥品]
    麻黃一錢至錢半 附子一錢至錢半 炙草一錢至錢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麻黃散表寒,附子溫里寒,炙草補中,對于表里皆寒證,時日稍緩者,用之相宜。

    按:此證甚急,雖二三日之間,也須注意虛弱方面。細辛、炙草之易正是為此,必要時還須酌加人參、熟地一類藥品。

    [禁忌證]
    喜冷性飲食者,不可服,須防陰虛血虛兼受寒邪之病。
    體有顯著虛弱癥狀者,不可服,須防陽虛氣虛兼受寒邪之病。

    [類似方劑參考]
    (1)麻黃附子細辛湯:此治寒邪直中少陰,表里皆寒,兼有頭痛,病在開始時,體力沒有顯著衰弱之方。
    (2)理陰煎或大溫中飲:此治陰虛血虛兼感寒邪之方。
    按:陽虛須加附子。
    (3)補陰益氣煎:此治血虛氣虛兼感寒邪之方。
    (4)麻黃湯(《千金翼方》卷十九方):此治風濕水疾,身體面目腫,不仁而重。皮水用之良。

    —25—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方義]此治表里皆寒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少陰,表里皆寒,發熱惡寒,頭痛,脈沉微。
    不喜冷性飲食,從體質方面檢查,沒有顯著可補的衰弱現象。

    [藥品]
    麻黃一錢至錢半 附子一錢至錢半 細辛五分至一錢

    [煎服法]
    水一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麻黃散表寒,附子溫里寒,細辛升內陷之陽氣。對于表里皆寒始得之證最為相宜,或兼頭痛者,用之也可。

    [禁忌證]
    喜冷性飲食者忌用,因此證須防陰虛血虛兼受風寒之病。體質有虛弱現象者忌用,因此證須防陽虛氣虛兼受風寒之病。

    [類似方劑參考]
    (1)麻黃附子甘草湯:此治表里皆寒,或體質較弱,或時間較長,或沒有頭痛之方。
    按:此證須加人參。
    (2)景岳理陰煎、大溫中飲:此治陰虛血虛感受寒邪之方。
    (3)補陰益氣煎:此治血虛氣虛感受風寒之方。

    —26—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方義]此解表清熱、利濕退黃之方。

    [主治]身黃,發熱,無汗,有表證者。

    [藥品]
    麻黃一至二錢 連軺三至五錢 生姜一至三片 赤小豆三至五錢 杏仁一至二錢 炙草一錢至錢半 大棗一至二枚 生梓白皮二至三錢

    按:生梓白皮可以桑白皮代之。《千金翼方》 “軺”作“翹”。可從。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麻黃、杏仁、姜、棗以解表,連軺、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熱利濕以退黃。舊用潦水,取其味薄不助濕氣而利熱也。

    [禁忌證]
    黃疸沒有發熱無汗之表證者忌之,有里寒者亦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茵陳蒿湯:此治黃疸兼有里證之方。
    (2)梔子柏皮湯:此治黃疸沒有表里證,單純濕熱郁滯之方。

    —27—
    麻黃升麻湯方

    [方義]
    此升散下陷之郁陽,治上熱下寒、熱多寒少證之方。

    [主治]
    傷寒誤下后,咽喉不利,吐膿血,下利不止,手足厥逆,脈沉而遲,下部脈不至等證。但必須根據患者的體質、年齡、得病久暫、治療經過,以及飲食之喜冷、喜熱,脈搏之有力、無力,全面細心分析,肯定屬于上熱下寒、熱多寒少之證方可試用。
    整理者按:李翰卿有麻黃升麻湯治肺痿案。

    [藥品]
    麻黃五分至一錢 升麻五分至一錢 當歸一錢至錢半 黃芩一錢至錢半 葳蕤一錢至錢半 知母一錢至錢半 生石膏一錢至錢半 炙草一錢至錢半 桂枝一錢至錢半 生杭芍一錢至錢半 干姜一錢至錢半 白術一錢至錢半 茯苓一錢至錢半 天門冬一錢至錢半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汗出愈。

    [用藥大意]
    麻黃、升麻以升散內陷之陽邪;黃芩、石膏、知母以清郁積之內熱;天冬、葳蕤滋陰;當歸、芍藥和血。合之以治咽喉不利、吐膿血之上熱證。桂枝、干姜溫中去寒,苓、術、炙草補脾利濕,一方面助升陽之品以止泄,一方面防止清熱滋陰之品有傷腸胃也。這是治上熱下寒的一種方法。

    [禁忌證]
    此方寒藥較多,對于亡陽真寒假熱之證,回陽救脫尚恐不及,何敢重用升散清涼之品,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烏梅丸:此方熱藥較多,且重點在于酸收。治消渴、蛔厥、久利之證屬寒熱夾雜或上熱下寒而寒證較多之方。

    —28—
    大青龍湯方

    [方義]
    此麻黃湯加減方之一,乃溫散寒邪兼清里熱之方。

    [主治]
    (1)太陽病,惡風寒,無汗,身疼痛,脈浮有力,兼煩躁、喜冷性飲食等癥。
    (2)溢飲,四肢發腫(此證因發腫的關系,脈浮不甚顯著)。
    按:以上二證必須注意有惡寒無汗和煩躁喜冷性飲食等癥。因惡寒無汗方宜使用麻桂,煩躁喜冷方宜使用生石膏。

    [藥品]
    麻黃一至三錢 桂枝一至二錢 炙草一錢至錢半 生石膏(研)二至四錢 杏仁一錢至錢半 生姜一錢至錢半 大棗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取全身微汗為度,不可如水淋漓,因汗出多易致亡陽。若一服汗出則停后服。
    按:舊日對于汗出多者用溫粉撲法。根據實踐認為,只要診斷和用量上考慮確當,即無采用之必要。

    [用藥大意]
    麻黃湯加姜棗以散表寒,生石膏以清里熱。

    [禁忌證]
    (1)脈微弱,汗出惡風之煩躁不可服。因服之則厥逆,筋惕肉困,造成亡陽之證。
    (2)少陰病,不汗出,煩躁者,忌之。因此系陽虛陰寒之證。
    (3)無喜冷現象者不可服。因無里熱也。

    [類似方劑參考]
    (1)麻杏甘石湯:此解表清里,治表寒較輕里熱較重證之方。 
    (2)桂枝二越婢一湯:此解表清里之輕劑。
    (3)猶龍湯:此治溫病不汗出煩躁之方。

    —29—
    小青龍湯方

    [方義]此辛溫解表兼祛水飲之方。

    [主治]
    太陽病,無汗,咳嗽,吐痰,氣喘,不得臥,身腫等。但必須沒有口渴、喜冷飲的內熱現象。

    [藥品]
    麻黃一至二錢 生杭芍一至二錢 細辛五分至一錢 桂枝一至二錢 干姜五分至一錢 炙草一錢至錢半 五味子五分至一錢 半夏一至二錢

    [加減法]
    (1)渴者,去半夏加瓜蔞根一至二錢,因半夏性燥,故以清熱生津之蔞根代之,或仿《金匱要略》加生石膏一至二錢。
    (2)利者,去麻黃,加茯苓一錢半至二錢。原系加蕘花,太原本地無此藥。因利為里證,不宜發表,宜利水,故加茯苓。
    (3)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錢至錢半。噎是痰涎水氣阻礙食道或胃脘之間,飲食不得下行之證,不宜麻黃解表,而宜附子溫里,因痰涎水氣得溫方可散也。
    (4)小便不利,小腹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錢半至二錢。
    (5)喘者,加杏仁(原方去麻黃,根據實踐經驗,麻黃治喘有效,不必去掉)。

    [煎服法]水二茶杯半,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麻桂二方以散表寒,細辛、五味以止咳嗽,干姜、半夏以除痰飲水氣。(根據實踐,生姜、杏仁不可去掉。)

    [禁忌證]
    無表證者忌之,有口渴喜冷飲者也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香蘇散:此治外感風寒咳嗽之通用方。
    (2)銀翹散、桑菊飲:此二方是治外感風熱咳嗽之方。
    (3)小青龍加石膏湯:此治本證兼有熱證之方。
    (4)從龍湯:此治服本湯后其病未愈或愈而復發之方。

    —30—
    小建中湯方

    [方義]此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方。

    [主治]
    腹痛喜按,或心悸心煩。但必須是不喜冷性飲食,脈虛弱者。
    按:此方補而不滯,治虛而兼寒之胃下垂、大便不利、腹脹,不適用參、芪補劑者用之最效。

    [藥品]
    桂枝一錢半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生姜錢半至二錢 生杭芍三至六錢   大棗二至四枚 飴糖二至四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一茶杯,去滓,人飴糖再煎至半茶杯,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芍藥溫通血脈,飴糖、大棗、生姜、炙草補中散寒,故治虛而兼寒之種種疾病。

    [禁忌證]
    嘔家不可服,甘能動嘔也。喜冷者不可服,熱證不宜用溫性方藥也。腹痛拒按者不可服,實證不宜用補性方藥也。

    [類似方劑參考]
    (1)桂枝加芍藥湯:此是治寒性腹痛之方。
    (2)桂枝甘草湯:此是治心陽虛心悸之方。
    (3)內補當歸建中湯:此是治產后虛羸不足,腹中絞痛不止之方。


    —31—
    小柴胡湯方

    [方義]
    此和解少陽半表半里,散風清火,降逆止嘔,補正祛邪,治少陽虛證之方,也系少陽病之主方。

    [主治]
    少陽病,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頭暈目眩,或頭角痛,口苦,咽干,苔白,耳聾,溺赤,脈浮弦而細。

    [藥品]
    柴胡二錢半至四錢 黃芩錢半至二錢半 人參一錢至一錢半 炙草五分至一錢 生姜二至三片 半夏二至三錢 大棗二至四枚

    [加減法]
    (1)胸中煩而不嘔者,去人參、半夏,加瓜蔞實。煩是熱證,不宜人參大補,恐助熱也;半夏止嘔,今不嘔,故去之;瓜蔞實能通胸中之熱,故加之。
    (2)渴者,去半夏,加人參、瓜蔞根。渴者,津液不足也,半夏性燥傷津,故去之;人參、蔞根生津,清熱止渴,故加之。
    (3)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腹痛是寒邪郁滯不通的證候,故去黃芩之寒,加芍藥以通血痹,通則不痛也。
    (4)脅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去大棗者,惡其甘以助滿也;加牡蠣者,取其咸以軟堅也。
    (5)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心悸、小便不利者,是陽氣虛,水氣停宿也。黃芩性寒,恐傷陽氣,故去之;茯苓利水,故加之。
    (6)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不渴是津液尚足,故不須人參之生津;外有微熱是兼太陽之表邪,故須加桂枝之解肌。
    (7)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干姜、五味子。咳是寒邪與水飲傷肺,肺氣上逆之證,故去參棗之補,生姜之散;加干姜溫肺寒,以化水飲,加五味斂肺氣,以止咳逆。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渣溫服。

    [用藥大意]
    柴胡是和解少陽半表半里之主藥,對于寒熱往來、胸脅滿、頭眩痛等癥最為相宜;黃芩瀉火以治口苦;半夏、生姜降逆止嘔;參、草、棗補胃氣之虛,并調和諸藥。

    [禁忌證]
    少陽實證,胸下及腹拒按,大便燥者,忌之;伏暑、濕溫所見之胸痛寒熱如瘧,及太陽病寒熱如瘧等證,均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大柴胡湯:此治少陽兼陽明實證之方。

    —32—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方義]
    此是小柴胡湯加減之方,也是和解方中寒熱并用之劑。

    [主治]
    太陽病誤用汗下后,形成小柴胡證的兼證,其癥寒熱往來,胸脅滿結,口渴,心煩,但頭汗出,小便不利。必須具有大便溏,或口苦,太陽證未盡,或脈浮有力等。

    [藥品]
    柴胡一至三錢桂枝一至二錢 干姜一至二錢 炙草一錢 牡蠣一至三錢 瓜蔞根錢半至三錢 黃芩錢半至二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溫服。
    按:此方初服微煩,因藥力未及,且用桂、姜散陽郁之寒,散寒必先助火,雖有黃芩以減其熱,但仍難免出現心陽火郁之心微煩之癥。再服桂、姜,辛溫之性已升達,而火郁外發,故汗出便愈。

    [用藥大意]
    往來寒熱、胸脅滿是小柴胡湯的主癥,故用小柴胡湯加減治之。渴而不嘔,故去半夏加瓜蔞根;脅下滿結,故去火棗,加牡蠣;心煩是內熱的表現,故用黃芩以清之;下后大便不正常,故加干姜以溫之;因太陽證未盡,或但頭汗出,或外有微熱,或身有痛處,或脈浮有力,故去人參,加桂枝以調和營衛。

    [禁忌證]
    沒有大便溏,不得用干姜;沒有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不得用桂枝;沒有脈浮無力,不得用人參。

    [類似方劑參考]
    (1)小柴胡湯的加減法:此是本方用藥的依據。
    (2)梔子干姜湯:此是本方使用干姜的標準。
    (3)金匱柴胡桂姜湯:即本方之異名,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此是本方使用桂枝的標準。

    —33—
    柴胡桂湯方

    [方義]此和解少陽、調和營衛之方。

    [主治]
    發熱惡寒,骨節疼痛(桂枝證),嘔吐,胸脅滿悶,口苦(柴胡證),脈較弱。

    [藥品]
    柴胡錢半至三錢 黃芩錢半至二錢 人參一錢至錢半 半夏錢半至二錢   炙草一錢至錢半 桂枝一至二錢 芍藥錢半至二錢 生姜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此合桂枝、柴胡二方,而各取其半,用以和解太陽少陽各半之邪。
    整理者按:《千金翼方)卷九本方的方論“本云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法,今用人參作半劑”亦足資參考。

    [禁忌證]
    脈有力者不可使用,因方內有人參之補,恐犯實實之戒。

    [類似方劑參考]
    (1)人參敗毒散:此補正祛邪之方,但散邪藥較多。
    (2)桂枝人參湯:此祛邪補正之方,但溫補之藥較多。
    (3)柴葛解肌湯:此治三陽合病之方。

    —34—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方義]
    此散邪安神,瀉火祛痰,兼扶正之劑,乃救誤中較為復雜之方。

    [主治]
    傷寒誤下后神識失常,煩驚,譫語,胸滿身重,小便不利等。但必須兼有寒熱往來或發熱惡寒等太少兩陽的表證現象。及大便不利、口苦、吐痰、脈虛等虛實錯雜現象。

    [藥品]
    柴胡一至三錢 黃芩一至二錢 生姜一錢至二錢半 龍骨一至三錢 人參五分至一錢 桂枝一至二錢 牡蠣一至三錢 鉛丹五分至一錢 茯苓二至三錢 半夏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 大黃一至二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煎時大黃可在煎至水去一半時加入。

    [用藥大意]
    柴胡、桂枝、生姜以散邪;人參、大棗以扶正;龍骨、牡蠣、鉛丹、半夏以安神祛痰;黃芩、大黃以瀉火通便;茯苓利水以祛濕。

    [禁忌證]
    單純精神失常,或脈不虛,或大小便通利者,均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小柴胡湯:此柴、芩、半夏和人參同用治少陽虛證之方。
    (2)大柴胡湯:此柴、芩、半夏和大黃同用治少陽兼陽明實證之方。
    (3)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此桂枝和龍、牡同用,治心陽虛,鎮心安神之方。

    —35—
    大柴胡湯方

    [方義]
    此和解少陽,兼瀉陽明實熱,表里兩解之方。

    [主治]
    少陽病,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嘔吐,口苦(少陽表證),心下或腹部拒按,及大便不利(陽明里證)等。但舌苔必黃白相兼,脈象必浮沉有力。

    [藥品]
    柴胡二至四錢 黃芩錢半至二錢半 生杭芍錢半至二錢半 半夏錢半至三錢 生姜二至三錢 枳實錢半至二錢半 大棗二至四枚 大黃一至二錢

    [加減法]
    (1)大便利者去大黃,恐攻下太過也。
    (2)舌苔黃燥或舌質紅赤,內熱太甚者,宜去半夏,酌加石膏、生地、芍藥。

    [煎服法]
    水三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柴胡、半夏、黃芩、生姜以解少陽之表;芍藥、大黃、枳實以瀉陽明之里;大棗之甘以保護胃氣。

    [禁忌證]
    單純少陽半表半里證,不兼陽明實證者,不可用;單純陽明實證,不兼少陽半表半里證者,也不可用。因奉方兼有兩方面之作用故也。

    [類似方劑參考]
    (1)小柴胡湯:此治少陽虛證,和解之方。
    (2)柴胡加芒硝湯:此治少陽虛證兼陽明燥熱之方。

    —36—
    柴胡加芒硝湯方

    [方義]
    此治少陽虛證兼陽明實證,救誤之方。

    [主治]
    少陽病,寒熱往來,口苦,胸脅滿,嘔吐,日晡潮熱,因誤下后大便微利,但必須腹有拒按。
    按:此證腹部不拒按者,也可先用小柴胡湯,因小柴胡湯也有治療潮熱的作用。若小柴胡力有未勝,則適用本方為是。

    [藥品]
    柴胡二至三錢 黃芩一至二錢 人參五分至一錢 炙草一錢 生姜一至二錢 半夏二至三錢 大棗二至四枚 芒硝錢半至三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減半,去滓,入芒硝,再煎至半茶杯,溫服。

    [用藥大意]
    小柴胡湯和解少陽,芒硝治陽明之潮熱。

    [禁忌證]
    (1)少陽病兼潮熱下利,如腹不拒按者,不可用。
    (2)腹拒按,潮熱下利,如沒有少陽虛證也不可用。

    [類似方劑參考]
    (1)大柴胡湯:此治少陽兼陽明實證之方。
    (2)小柴胡湯:此治少陽虛證之方。

    —37—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方義]
    此利水補陽,散寒健中,預防奔豚證之方。

    [主治]
    發汗后,陽氣被傷,寒水初動,臍下悸欲作奔豚。但必須兼有小便不利、不喜冷性飲食、脈沉而遲等寒證和水證現象。

    [藥品]
    茯苓三至五錢 桂枝二至三錢 甘草一錢至錢半 大棗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茯苓淡滲利水,桂枝補陽散寒,甘草、大棗補中以防寒水上泛。

    [禁忌證]
    兼口苦喜冷者忌之,恐兼有熱證也。

    [類似方劑參考]
    桂枝加桂湯:此為治寒證奔豚但不兼水氣之方。

    —38—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方義]
    此補心陽、散寒邪、降逆氣、補脾利水之方。

    [主治]
    (1)傷寒誤用吐下藥,心陽被傷,水氣凌心,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
    (2)水飲短氣。
    (3)心下支飲,胸脅滿,目眩。
    以上三證都必須具有小便不利或小便不多、不喜冷性飲食、脈沉緊或沉遲等現象。因為這都是心陽虛而有寒,水邪停蓄不化之故。

    [藥品]
    茯苓三至四錢 桂枝二至三錢 生白術二至三錢 炙甘草一至二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茯苓利水;白術、甘草補脾,并助水邪之吸收;桂枝溫散寒邪,兼降水邪之上逆。

    [禁忌證]
    凡有口苦、喜冷性飲食等熱證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真武湯:此回陽鎮水之方。
    (2)茯苓四逆湯:此回陽治水兼補氣之方。
    (3)腎氣丸:此系治氣短但偏于補腎陽之方。

    —39—
    茯苓甘草湯方

    [方義]
    散寒利水。此方治證較五苓散證寒證較重而水證較輕。

    [主治]
    外感寒邪,心陽被傷,水邪不化,留于心下致心悸,小便不利,或汗出口不渴。但必須具有不喜冷性飲食,或兼發熱惡風寒的表寒現象。

    [藥品]
    茯苓二至五錢 炙甘草一至二錢 桂枝二至三錢 生姜一至三錢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茯苓制水,桂、甘、生姜解表散寒。

    [禁忌證]
    小便利者,喜冷性飲食者,無表寒證現象者,均不可用。

    [類似方劑參考]
    (1)五苓散:此散寒利水,治水證較重之方。
    (2)茯苓四逆湯:此回陽利水兼補氣之方。
    (3)真武湯:此回陽利水兼理脾和肝之方。

    —40—
    五苓散方

    [方義]
    此化氣利水、溫經散寒、表里雙解之方。
    按:此證較茯苓甘草湯證水證較重寒證較輕。

    [主治]
    (I)蓄水證:小便不利,煩渴,汗出,微熱,脈浮數。
    (2)水逆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
    但都必須具有不喜冷性飲食、舌不黃燥及表寒現象。

    [藥品]
    豬苓 澤瀉 茯苓 桂枝 白術各一錢半至二錢半

    [制服法]
    共研為細末,每服一錢半,開水送下,服后頻服暖水,使之汗出則愈。也可作湯劑,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之。

    [用藥大意]
    茯苓、豬苓、澤瀉利水,白術補脾,桂枝溫散寒邪。

    [禁忌證]
    無小便不利,或有喜冷性飲食現象者,均不可服。

    [類似方劑參考]
    (1)豬苓湯:此治有喜冷性飲食現象、小便不利的寒性利水之方。
    (2)茯苓甘草湯:此治寒證較重水證較輕,散寒利水之方。
    (3)真武湯:此回陽鎮水之方。

    —41—
    甘草干姜湯方

    [方義]
    這是在陰陽兩虛情況下的回陽之方。

    [主治]
    太陽桂枝證兼陰陽兩虛,誤用桂枝湯,致手足厥逆、吐逆(亡陽現象)或咽干煩躁(陰虛有熱現象)等癥。

    [藥品]
    炙草二至四錢 干姜(炮黑)一至二錢

    [煎服法]
    水兩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干姜溫中治厥,炮黑變辛為苦,使回陽而不傷陰,倍用甘草更從中以控制之。
    按:干姜,一藥對于此證不用不行,用之又嫌燥熱太過,對于咽干煩躁之陰虛現象確實不利。故炮黑使用,方才穩妥。

    [禁忌證]
    沒有咽干煩躁陰虛熱證現象的厥冷證,不可使用本方。因力小不能勝任。

    [類似方劑參考]
    (1)四逆湯:此治陽虛手足厥逆之方。
    (2)干姜附子湯:此治陽虛煩躁之方。
    (3)茯苓四逆湯:此治氣虛、陽虛兼有水氣煩躁之方。

    —42—
    芍藥甘草湯方

    [方義]
    此滋陰養血,治腿腳拘攣之方,也是健脾和肝并行不悖之劑。

    [主治]
    陰虛血虛,腿腳攣急,兼咽干煩躁。但必須具有陰虛內熱現象,如脈數無力、喜冷等癥。
    按:根據經驗認為,此方能夠使肝胃相互協調,兩不相礙,對于胃潰瘍、肝硬化有一定的療效。

    [藥品]
    生杭芍三至四錢 炙草三至四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炙草補中和中,以滋血之源;芍藥斂陰和肝,兼逐血痹,以暢血之行。故血行之障礙可除,四肢之拘攣得解。

    [禁忌證]
    兼有四肢厥冷、脈沉而遲、喜熱怕冷之攣急證者忌之。因為這是寒證,《內經》所謂“諸寒收引”是也。

    [類似方劑參考]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此治寒中厥陰手足拘攣之方。


    —43—
    炙甘草湯方

    [方義]
    此心經氣血俱虛溫補之方。

    [主治]
    傷寒心悸,脈結代。但必須兼有不喜冷性飲食的陽虛寒證現象。

    [藥品]
    炙甘草二至三錢 生姜五分至一錢 人參一至二錢 生地三至五錢 桂枝五分至一錢 阿膠一至二錢 麥門冬一至二錢 麻子仁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白酒一小盅,煎至半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炙草、大棗、人參補中強心,麥冬、生地、阿膠養血,麻仁潤燥,桂枝、生姜祛寒,白酒通血脈。

    [禁忌證]
    喜冷惡熱之心悸脈結代證忌之。因熱性病不宜使用溫補藥也。

    [類似方劑參考]
    加減復脈湯:此治脈結代,心悸,屬于熱性病喜冷性飲食證之方。

    —44—
    甘草湯方

    [方義]
    此清熱瀉火解毒,治咽喉痛之方。

    [主治]
    輕度咽喉疼痛初起時用之最宜。但必須沒有寒熱之表證和大便不利之里證,以及飲食不能下咽之重證方宜。

    [藥品]甘草三至五錢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甘草性味甘平,有清熱緩急的作用。

    [禁忌證]
    (1)少陰真寒假熱之喉痛(即脈微細,手足冷,有痰,局部不紅之癥)忌之。此宜溫性藥引火歸原,不宜清熱瀉火。
    (2)兼有表證、里證及腫痛較重之咽喉痛不宜用。因藥力輕不能勝重任也。

    [類似方劑參考]
    (1)桔梗湯:此治喉中疼痛較重,除痰排膿之方。
    (2)養陰清肺湯:此治陰虛有熱之喉痛,即晚間喉中干痛較甚,且無表證者之方。
    (3)苦酒湯:此治咽中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清熱消腫之方。
    (4)半夏散及湯:此治外感寒邪咽喉疼痛之方。
    (5)通脈四逆湯:此治咽喉疼痛真寒假熱之方。
    (6)三黃湯:此治火盛紅腫喉痛之方。

    —45—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方義]
    此系消脹散寒、降逆補虛,治脾胃虛寒腹脹之方。

    [主治]
    傷寒發汗后,表證已解。脾胃之陽氣被傷,氣滯不通,形成腹部脹滿之證。但必須具有喜按、喜溫,或兼痰涎,或兼嘔逆,脈象虛弱等。

    [藥品]
    厚樸一錢至二錢半 生姜一至二錢 半夏一至二錢 炙甘草一錢至一錢半  人參一至二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或另煎人參兌服也可。

    [用藥大意]
    厚樸消脹,生姜散寒,半夏降逆止嘔,炙草、人參補虛。
    按:厚樸同人參治虛脹最效。
    [禁忌證]
    腹脹拒按、脈有力者忌之,此系實證,宜瀉不宜補。喜冷者也忌之,此系熱證,一宜涼不宜溫。

    [類似方劑參考]
    (1)小承氣湯:此治汗后腹脹拒按的實熱證之方。
    (2)理中湯:此治太陰病腹脹滿兼吐瀉的虛寒證之方。

    —46—
    梔子豉湯方

    [方義]
    此清解表里虛熱及陽明在經邪熱之方。
    按:諸家多有認為此方是吐劑者,經臨床實踐證明,并非如此。

    [主治]
    熱性病,汗吐下后,心中懊儂,心煩不眠,或胸中窒,或心中結痛。但必須大便不溏,喜冷,腹不拒按。
    按:此證汗下后發現者最多,未經汗下者也有,即所謂陽明在經之邪熱也。

    [藥品]
    梔子二至三錢 豆豉二至三錢

    [煎服法]
    舊曰煎法,先煎梔子,后入豆豉,經過實驗,同煎效果也是相同的。因此,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渣溫服即可。

    [用藥大意]梔子清里熱,豆豉解表熱。

    [加減法]
    (1)少氣者加甘草(即梔子甘草豉湯)。
    (2)嘔者加生姜(即梔子生姜豉湯)。
    (3)下利者去豆豉,加干姜(即梔子干姜湯)。
    (4)腹滿,起臥不安者,去豆豉加枳實、厚樸(即梔子厚樸湯)。
    (5)勞復、食復者,加枳實,大便不利者,更加大黃(即枳實梔子豉湯)。

    [禁忌證]
    大便溏者,不可用,不得已而用者,必須配以干姜。

    [類似方劑參考]
    梔子干姜湯:此治心煩不眠兼下利之方。

    —47—
    梔子甘草豉湯方

    [方義]
    此清解表里虛熱兼補中氣之方。

    [主治]
    心中懊依,虛煩不眠,兼氣不足等證。
    按:此系熱邪傷氣之輕證,如氣傷較甚,體倦脈虛者,可酌加人參補氣之品;若熱邪較甚,口渴喜冷,宜酌加生石膏等清熱之藥。

    [藥品]
    梔子二至三錢 甘草一至二錢 豆豉二至三錢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梔子、豆豉清表里之虛熱,甘草補中氣之不足。
    按:本方之甘草有用生的,有用炙的。對少氣的治法,清熱、補中都有一定價值,用時宜斟酌。我的經驗,生用較多。

    [類似方劑參考]
    梔子豉湯:此治心煩不眠、表里虛熱之方。

    —48—
    梔子生姜豉湯方

    [方義]此清熱止嘔之方。

    [主治]
    心煩不眠,兼嘔吐。但必須具有寒熱夾雜現象。
    按:“寒熱夾雜”如心煩屬熱,嘔而不喜冷屬寒。

    [藥品]
    梔子二至四錢 生姜一至三錢 豆豉二至四錢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梔子、豆豉以清表里之虛熱,生姜以止胃寒之嘔吐。
    按:“嘔”指惡心欲嘔一類的癥狀,有聲無物為嘔。此由于胃中寒氣上逆所致。生姜溫胃散寒,為治嘔圣藥,用時當辨清寒熱,斟酌使用。

    [禁忌證]
    大便溏者,不可用;喜冷者,也不可用。因前者系寒邪較重,后者系單純熱證。

    [類似方劑參考]
    (1)梔子豉湯:此單純清熱,治心煩不眠之方。
    (2)梔子干姜湯:此治心煩不眠兼大便溏瀉,寒熱夾雜,寒邪較重之方。

    —49—
    梔子厚樸湯方

    [方義]
    此清解胸膈之熱兼疏腸胃之滯的方劑。

    [主治]
    心煩腹滿。但必須具有腹部拒按及喜冷的熱證現象。
    按:腹滿不拒按者不宜用枳樸,不喜冷者不宜用梔子。

    [藥品]
    梔子二至三錢 厚樸二至三錢 枳實二至三錢

    [煎服法]
    水兩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梔子治心煩,枳實、厚樸去腹滿。

    [禁忌證]
    大便溏者不可用,不能食冷性飲食者亦不可用。
    按:大便溏和不喜冷性飲食是腸胃有寒的表現。

    [類似方劑參考]
    (1)梔子豉湯:此是清解表里虛熱之方。
    (2)枳實梔子豉湯:此是治勞復食復、表里虛熱、心下拒按之方。
    (3)梔子大黃湯:此是《金匱要略》治酒疸之心煩、腹拒按、大便不利之方。

    —50—
    梔子干姜湯方

    [方義]
    此為清胸膈之熱兼溫腸胃之寒,寒熱并用之方。亦為梔子豉湯加減方之一。

    [主治]
    傷寒誤下后,身熱心煩,大便溏瀉。但必須具有喜冷食而不敢食之寒熱矛盾現象。
    按:此證往往服涼性藥后心煩即見輕便,但便溏卻見增重;若服熱性藥則便溏雖輕,然心煩即見加重。故必須寒熱藥并用方能取效。

    [藥品]
    梔子一至三錢 干姜一至三錢

    [煎服法]
    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梔子苦寒以清胸膈之熱,干姜辛溫以溫腸胃之寒。
    按:此證下后利猶未止,須用干姜;身熱不去,須用梔子。

    [禁忌證]
    凡無上熱下寒錯雜現象者,即不可用。

    [類似方劑參考]
    (1)梔子豉湯:此是單純清熱之方。
    (2)理中湯:此是單純治腸胃虛寒之方。
    (3)連理湯:此湯雖然也是治寒熱錯雜病證之方,但補性較勝。
    (4)豬膚湯:此亦為治心煩兼下利之方,但重點在滋潤方面。
    (5)豬苓湯:此亦為治心煩兼下利之方,但重點在利水方面。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任你躁国产自任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丝袜自在线拍国语|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欧美成人免费做真爱| 两个人看的WWW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男人猛进出女人下面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日韩精品无码人成视频手机| 欧美国产日韩A在线观看| 国产富婆推油SPA高潮了| 中出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AV国产福利精品在现观看|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国产| 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四虎库影成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三区|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成人亚欧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一二三|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国内自拍|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日韩国内高清 | 亚洲AV成人无码精品电影在线|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精品|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无码人妻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图片|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出69影院| 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老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大片高清播放器大全| 国产福利社区一区二区| 全国最大的成人网站| 不卡AV中文字幕手机看| 日本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